辽沈战役,国军为啥非得在塔山跟东野死磕,直接迂回绕过去不行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21:55 1

摘要:1948年10月10日,辽沈战役塔山前线。国民党东进兵团的炮火把这个无塔无山的小村子犁了3遍,11个师的兵力在狭窄的辽西走廊上密集冲锋,都被东野四纵、十一纵的防线死死挡住了。

1948年10月10日,辽沈战役塔山前线。国民党东进兵团的炮火把这个无塔无山的小村子犁了3遍,11个师的兵力在狭窄的辽西走廊上密集冲锋,都被东野四纵、十一纵的防线死死挡住了。

国军并不是没有想过迂回,打渔山岛登陆、白台山绕路、渤海湾迂回3条方案都曾出现过在作战地图上,但最终全部失败了。

手握优势兵力的国军,为啥宁愿在塔山正面死磕,也不走这几条路迂回呢?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东野按照“关门打狗”战略集中主力包围锦州。锦州作为东北和华北的交通枢纽,北宁铁路穿城而过,一旦失守,沈阳、长春的55万国军将彻底失去退路,被东野分割歼灭。

对国军而言,救援锦州只有两条路径,一是沈阳廖耀湘的西进兵团经黑山、大虎山南下,二是从华北、山东抽调兵力组成东进兵团,从葫芦岛登陆后驰援。

但廖耀湘部被东野十纵牵制在黑山,无法快速推进,东进兵团就成了救援锦州的唯一希望。

塔山是东进兵团的必经之路,辽西走廊在塔山段宽12公里,东侧是锦州湾,每日两潮,涨潮时滩涂被淹,退潮后泥泞不堪,大部队和机械化装备根本无法通行。

西侧是白台山丘陵地带,海拔虽然只有200米,但丘陵连绵、植被茂密,只有的一条公路也被东野提前控制了制高点。

《辽西地理志》记载,这12公里内,北宁铁路和公路并行,是当时东北最便捷的陆上通道,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能让大部队快速通过的道路了。

此时的锦州守军范汉杰部已被围困,粮食只够支撑7天,弹药储备不足三成,根本没时间等待迂回的部队。

蒋介石在葫芦岛“重庆号”军舰上督战,严令东进兵团“3日内必须打通塔山,否则军法处置”。时间紧迫让国军别无选择,塔山成了救援锦州的唯一救命通道。

国军东进兵团制定的3条迂回方案,全部被东野提前预判并针对性部署,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第一条是打渔山岛登陆迂回,打渔山岛位于塔山东侧,是锦州湾中的一个小岛,和塔山隔海相望,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

国军认为从这里登陆后,可以绕到塔山背后切断东野防线补给。10月10日凌晨,国军第54军198师偷偷登陆打渔山岛,当时东野四纵29团1营因为潮汐原因没有及时布防,岛屿被国军占领。

东野反应极快,四纵司令吴克华当即下令1营趁夜反击。《四纵29团战史》记载,1营战士冒着国军炮火涉水登岛,和国军展开白刃战,只3个小时就夺回了全岛,国军198师伤亡400多人,登陆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之后,国军彻底放弃了从海上迂回的想法。

第二条是白台山绕路。白台山位于塔山西侧,国军第54军军长阙汉骞提出,派一个师从白台山南侧丘陵迂回,绕到东野防线侧翼。

不过这个方案被蒋介石派来的督战官罗奇否决,罗奇坚持让嫡系95师正面强攻,觉得“迂回耗时太长,且丘陵地带易遭伏击”

即便被否决,阙汉骞还是私下派了一个团尝试绕路,结果刚进入白台山丘陵,就被东野十一纵的炮兵观察哨发现。

东野二线炮兵随即展开覆盖射击,国军这个团伤亡过半,被迫退回原阵地。《国军东进兵团作战日志》记载,白台山一带“敌军炮火精准,迂回部队无法展开”

第三条是渤海湾远途迂回,有人提议从葫芦岛乘船,绕到锦州湾北侧登陆后再向锦州靠拢,但这个方案有两大难题。

一是国军运输船只不足,11个师的兵力需要分批次运输,至少耗时5天,锦州守军根本等不起。二是东野已经在锦州湾北侧部署了海防部队,还掌握着制空权,运输船队极易遭到轰炸。

蒋介石最终否决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方案。

东野能精准预判国军的迂回路线,源于战前的细致侦察。《东野司令部作战纪要》记载,林彪、罗荣桓提前派人勘察辽西走廊地形,明确“国军可能的迂回路线”,进行了针对性的部署。

打渔山岛派驻精锐营、白台山部署炮兵观察哨、锦州湾北侧加强海防,形成“无死角”的防御体系。

国军最终选择死磕塔山,除了地形和时间限制,还源于蒋介石的严令督战和内部派系的矛盾捆绑。

蒋介石自然知道锦州的战略意义,把这里当做了“东北战局的生命线”。10月12日,他亲自飞往葫芦岛,在重庆号军舰上召开作战会议,严令东进兵团“不惜一切代价打通塔山”,并当场任命罗奇为督战官,赋予其“临阵处置权”

《蒋介石日记》记载,他当时认为“只要东进兵团突破塔山,锦州之围可解,东北战局就能逆转”

可罗奇的介入让国军指挥体系更加混乱,罗奇是“赵子龙师”95师的老长官,这次督战的目的就是让95师立功,以便在蒋介石面前邀功。因此,他坚决否决一切迂回方案,逼着95师正面强攻。

10月13日,95师发起波浪式冲锋,士兵端着刺刀密集冲锋,然后就在东野的交叉火力网下成批倒下,一天内伤亡1500多人,还是没能突破核心阵地。

东进兵团本身派系林立,难以协同作战。11个师中,54军是云南部队,62军是广东部队,95师属于华北剿总,还有独立9师等地方部队。

侯镜如虽然贵为司令,可他根本指挥不动非嫡系的部队,各部队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比如62军在进攻时故意放慢节奏,让95师冲在前面,导致国军兵力无法集中,一直无法形成有效突破。

侯镜如自己对这场战役也没有信心,《侯镜如回忆录》记载,他当时认为“东野防御坚固且士气高昂,东进兵团派系复杂,很难打赢”,但是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只能硬着头皮下令强攻。

这种上下不同心的状态,让国军的死磕更像是一场“被动的徒劳”

从10月10日到10月15日,塔山阻击战持续了6天6夜。东野四纵、十一纵等部投入兵力约8万人,构建了“刺猬式防御体系”

挖掘6000米交通壕、1.2万米反坦克壕,用铁轨和枕木搭建了2000多个掩体,每个阵地都配备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形成交叉火力网,二线还部署了110门重炮专门压制国军密集冲锋。

《辽沈战役伤亡统计》记载,此战东野伤亡3570人,国军东进兵团伤亡6549人,付出如此代价的国家也没能突破东野的核心防线一步。

10月13日,国军95师敢死队一度突入塔山村东头,结果被东野34团仅剩的20名战士用刺刀赶出,此时距离锦州总攻仅剩1天。

10月14日,东野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于15日18时攻克锦州,歼灭守军10万余人,范汉杰也被俘虏。

锦州解放的消息传到塔山前线,国军东进兵团士气彻底崩溃,侯镜如无奈下令撤退,救援行动宣告失败。

结语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彻底关闭了东北国军的南逃通道。随后,长春守敌曾泽生部起义,郑洞国部投降。

沈阳国军廖耀湘部突围被歼,东北全境于11月2日解放。而国军东进兵团经塔山一战,精锐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参与后续作战。

东野经过辽沈战役,兵力扩充至百万,为后续平津、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而塔山这个原本无名的小村子,因为这场阻击战被载入史册,如今建有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留存的战壕和掩体遗迹,见证着当年那场关乎东北战局的生死较量。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