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专业跌惨了!2025年多校扎堆撤销,填报志愿别踩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06:00 1

摘要:打开高校官网的专业名单,不少曾经耳熟能详的专业名称悄然消失;课堂上老师一句“你们是最后一届本科生”,让不少学生成了所学专业的“关门弟子”。这样的场景在2025年的高校校园里屡见不鲜。

打开高校官网的专业名单,不少曾经耳熟能详的专业名称悄然消失;课堂上老师一句“你们是最后一届本科生”,让不少学生成了所学专业的“关门弟子”。这样的场景在2025年的高校校园里屡见不鲜。

教育部数据显示,12年来全国高校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达1.2万个,仅2025年就撤销不适应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几乎与新增的1673个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数量持平。这些被撤销的专业里,既有曾经的热门商科,也有一度抢手的工科,还有看似稳定的文科专业。为何这些专业会跌落神坛走向撤销?这种调整对学生、高校和社会又意味着什么?读懂这场专业“大洗牌”,无论对考生填报志愿,还是职场人提升自我都至关重要。

这场专业调整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逐步适配的必然结果,背后藏着多重深层次原因,我们从几个核心维度就能看得明明白白。

首当其冲的是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这是很多专业被淘汰的直接导火索。就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近五年已有100余所高校撤销该专业,2022年单年撤销数量就达27所,堪称撤销榜的“重灾区”。全国曾有超500所高校开设这个专业,每年毕业生规模稳定在3.4万 - 3.6万人,但市场对这类泛化人才的需求早已饱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普及,企业更愿意招聘数据科学、AI工程等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传统信息管理岗位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毕业生起薪和就业满意度远低于同类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境遇也大同小异,近五年有83所大学撤销该专业。这个专业曾因“能考公”的噱头吸引不少考生,可实际课程设置大而全,和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高度重合,毫无特色可言。教育部数据显示,该专业早在2012年就进入低就业率专业名单,2020年就业率较上年降幅达37%,2024年市场需求较前一年又下降4%,这样的就业数据,让高校不得不痛下杀手。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脱节,也是专业被撤销的关键症结。市场营销专业曾是商科里的香饽饽,如今超40%的高校已撤销或停招该专业。问题出在课程体系上,现在互联网营销、直播电商等新模式风生水起,企业急需会数据分析、懂内容策划的复合型营销人才,可很多高校的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4P理论上,学生毕业后走上岗位,发现课堂知识和实际工作脱节严重,上手能力远不如企业预期。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困境则集中在区域适配性上。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浙沪等沿海地区,这些地方的高校能依托产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可北方及中西部很多高校开设该专业后,既没有对应的产业链支撑,也缺乏优质师资,学生在校学不到实用技能,毕业后面临“本地无岗位,外地无优势”的尴尬,这些高校最终只能选择撤销专业。

还有些专业因自身定位模糊,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横跨数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三大领域,听起来综合性极强,实际培养却容易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学生的编程能力比不上计算机专业学生,数学理论深度又不及纯数学专业学生。在招聘市场上,企业更青睐专业定位清晰的毕业生,这个专业的学生自然逐渐失去竞争力,2022年就有21所高校集中撤销该专业。

面对大量专业被撤销,社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两种观点的碰撞更能让我们看清专业调整的深层意义。

一种观点认为,专业频繁撤销会影响教育的稳定性。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入学时选的是热门专业,读了两年却被告知专业要停招,后续课程衔接、实习安排都会受影响,甚至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有高校教师也坦言,专业撤销后,自己的教学方向要重新调整,积累多年的教学资源也可能作废,转型压力不小。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撤销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后,专职教师就只能转去讲授公共选修课,或是转向研究生培养,这样的转型对教师来说并非易事。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专业“优胜劣汰”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房海蓉就指出,撤销不适应发展的专业,本质是保障专业设置质量,引导高校人才培养贴合社会需求。哈尔滨工程大学撤销材料化学等专业后,集中资源强化船舶工业、核能应用等优势学科,反而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观点得到了多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毕竟高校不是“养老院”,专业设置若一味墨守成规,培养出的学生只会与社会脱节,最终损害的还是学生的长远利益。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现在多数高校采取“先停招再撤销”的稳妥方式,比如山东大学2023 - 2024学年先让金融工程等27个专业暂停招生,后续再撤销书法学等10个专业。对于在读学生,高校会通过整合课程、调配师资等方式保障教学,这样既实现了专业结构优化,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学生的影响,做到了稳中求进。

这场轰轰烈烈的专业“大洗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砍专业”,而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更给不同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启示。

对高校而言,专业调整不能盲目跟风。2025年华东师范大学停招24个专业的同时,新增了数据科学专业;四川大学在撤销31个专业布点的同时,也在向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倾斜专业资源。这启示高校,专业设置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区域产业需求,不能看到别人开什么专业就跟风上,只有形成差异化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填报志愿时不能再只看专业热度。那些看似冷门但贴合国家战略的专业,比如2025年新增的智能车辆工程等29种新专业,反而可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报考前不妨多查一查教育部的专业调整名单,了解目标专业的就业率和行业发展趋势,避免踩上“即将被撤销”的坑。而对于已经在读的学生,即便所学专业面临调整也不必惊慌,趁在校期间多学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通用技能,考取相关证书,就能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对职场人而言,专业调整的信号同样值得重视。这提醒我们,职场中没有一劳永逸的技能,就像市场营销专业的转型所揭示的,行业在不断迭代,个人能力也必须持续升级。主动学习新技能,贴合行业发展趋势提升自己,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高校专业的“新陈代谢”,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生动体现。12年来2.1万个新增专业布点和1.2万个撤销专业布点的数字背后,是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家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

专业有兴衰,能力无边界。无论是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个人的职业规划,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求变应变,才能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竞争力,这正是这场专业调整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