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书法家,柳公权便是其中继颜真卿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
文◎赵磊
唐代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书法家,柳公权便是其中继颜真卿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
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因被封为河东郡公,后世也称“柳河东”。
他生活在唐代中晚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法度严谨的特点,同时也强调个人风格的表达。
唐代的书法教育依托于经学教育,共生在整个教育系统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书法的教与学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师徒相传、经典临摹成为主要学习方式。
柳公权作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其书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当时备受推崇。
《教弟子言》作为柳公权的代表性书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和理念。
柳公权书法的显著特点是瘦劲挺拔、骨力道健。杜甫曾有诗云:“书贵瘦硬方通神”,这正是柳体书风的最佳写照。
柳公权认为,瘦硬的笔画不仅能体现书写者的功力,还能传达一种精神气骨。这种对“瘦硬”之美的追求,打破了初唐以来丰腴书风的垄断,为唐代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结字方面,柳公权遵循法度严谨的原则。他的楷书结构紧密,中宫收紧,四周舒放,形成内紧外松的结体特征。
在宋代,柳公权的书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扬。苏轼在《题唐氏六家书后》中评价道:“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这种对柳公权创新精神的肯定,也体现在宋代书法教育中。
晚明董其昌对柳书不吝赞美,甚至将其拔高至与颜真卿同等的地位。董其昌认为,柳公权的书法“力变右军”、“用笔古淡”,这种评价也反映了明清书家对柳公权书学思想的认同。
柳公权书法《教弟子言》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来源:小蔚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