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7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品酒会上,宣布了京东独立外卖APP的上线,更核心的是,他为新上线的京东点评立下了一个“铁律”,京东点评和京东真榜,将“永不商业化”。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余皓 | 前商业财经资深记者
本地生活“战场”又有新变局。
11月17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品酒会上,宣布了京东独立外卖APP的上线,更核心的是,他为新上线的京东点评立下了一个“铁律”,京东点评和京东真榜,将“永不商业化”。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发布,而是一次对本地生活现有竞争规则的挑战。当“补贴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刘强东正试图用“信任”找到新的立足点。
京东拿出的武器,是独立APP和AI点评的组合拳。
首先,推出独立的外卖APP,是战略必然。官方的说法是,很多用户反馈“找不到外卖入口”。
更深层的原因是,京东要做的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卖插件”。
根据披露,新的独立APP将是一个融合了“外卖+即时零售+点评+酒旅+购物”的庞大生态。这种生态级的业务,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容器”来承载,而无法再寄生于一个为B2C实物电商设计的京东主站APP。
但相比APP这个容器,京东点评才是更具挑战性的新业务。
京东点评的特点,不是传统UGC(用户生产内容),而是AI全网评。
据介绍,它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对“全网关于餐厅、酒店、景点、航司”等所有好吃好玩的内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生成一个客观点评。
而刘强东“永不商业化”的承诺,正是这项新业务的非对称优势。
为什么京东敢承诺不赚钱?因为美团的商业模式是“交易(外卖)+广告(点评/排名)”,点评是其核心利润中心之一。而京东的核心商业模式是“商品销售(自营电商)+服务(物流)”。
对于京东而言,京东点评可以是一个纯粹的成本中心和流量入口。
它的任务不是赚钱,而是为京东的即时零售和高毛利的品质外卖(如七鲜咖啡)精准导流。
京东正试图用一个不赚钱的内容业务,去攻击对手最赚钱的广告业务。
如果现在要问,京东在外卖市场的份额是多少?
答案是:微乎其微。
自2025年3月正式入局以来,在餐饮外卖这个维度,京东仍是“其他”。
但这可能是一个被误导的问题。京东的真正底牌,不是从零开始的餐饮外卖,而是其早已成势的即时零售。
根据数据机构QuestMobile在202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截至2025年5月,京东主站APP内的秒送模块,月活跃用户规模(MAU)已高达1.65亿,占京东APP整体流量的26.6%。
这1.65亿高频用户,才是京东进入本地生活的真正“嫡系部队”。
京东的战略不倾向于拉新,而重点是转化。在2025年618大促的推动下,京东APP的日均活跃用户(DAU)同比增长了33.2%,远超同期美团的18.2%和淘宝的7.3%。这清晰地表明,其即时零售的攻势正在迅速地转化用户。
这也揭示了京东与美团、饿了么的两个根本区别:
美团和饿了么是平台聚合模式,更偏重流量生意。而京东更倾向于深度控制供应链,甚至自营餐品,打法更重。
美团靠规模和补贴取胜,京东则试图靠信任实现“弯道超车”。
京东的入局,让2025年的本地生活“三国杀”战局,变得异常焦灼。
一个清晰的行业趋势是:2025年的市场新特征是,补贴战退潮,效率战升级。
首先,美团在2025年经历了过山车。
为了应对竞争,2025年上半年让美团付出了“巨大代价”。根据晨星公司的报道,美团在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暴跌97%。
随后是预警,美团管理层在Q2财报会上发出悲观预警,预计第三季度核心本地商业将出现“实质性亏损”。
然而,市场低估了美团的韧性。11月公布的Q3财报显示,美团非但没有巨亏,反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其核心本地商业收入同比增长了20.2%,达到694亿元人民币,运营利润也高达146亿元人民币。
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团用一个季度的利润失血,打退了对手的补贴闪电战,证明了其在规模和运营上的护城河。
而饿了么已放弃了盲目的补贴战,转向更务实的“1+2”长期战略:即1个健康的餐饮外卖平台,和2个新增长点(即时零售、即时物流)。
效果是显著的,根据阿里巴巴2025财年Q3(截至2024年底)财报,其本地生活集团的亏损已从去年同期的20.68亿元大幅收窄至5.96亿元。
饿了么“止血”成功,它的新战略不再是恋战补贴,而是转向技术投入和生态协同,饿了么正在彻底转向一场效率战。
刘强东“永不商业化”的承诺,无论最终能否100%实现,都已将战火烧到了对手最核心的“点评”阵地。本地生活的终局,远未到来。
来源:变局The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