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要是熟悉三国故事,肯定发现过一个怪事:陈宫指着曹操鼻子骂了半天,曹操脸都没红一下,最后还想放他走;可许攸就背后叨叨了几句,曹操立马让许褚把他剁了。这俩人都是骂曹操,待遇咋差这么多?
前言:
你要是熟悉三国故事,肯定发现过一个怪事:陈宫指着曹操鼻子骂了半天,曹操脸都没红一下,最后还想放他走;可许攸就背后叨叨了几句,曹操立马让许褚把他剁了。这俩人都是骂曹操,待遇咋差这么多?
一、陈宫骂曹操
先说说陈宫骂曹操那场面,简直是三国版的"脱口秀骂战"。《三国演义》里写得明明白白,白门楼之战吕布被俘,陈宫作为军师也被抓了。曹操见了他还挺客气,说"公台别来无恙啊",结果陈宫直接开怼:"你这奸贼,还有脸跟我说话?"
接下来陈宫的操作更绝,当着满营将士的面,把曹操的黑历史全抖搂出来了:
骂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是真心辅佐汉朝;
揭曹操老底,说当年杀吕伯奢一家时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是个白眼狼;
甚至连曹操的出身都怼了,说他是宦官之后,根本不配跟名门望族比。
按说这话够难听了吧?换一般人早让人把陈宫拉出去砍了。可曹操呢?不仅没发火,还一个劲劝陈宫投降,说"如果你肯归顺,我保你高官厚禄"。陈宫死活不从,曹操没办法,只好下令处死,但还特意嘱咐"照顾好陈宫的家人,给他们养老送终"。
为啥曹操对陈宫这么宽容?这里面有三个关键原因:
1. 陈宫对曹操有救命之恩
这得从曹操刺董卓失败说起。当年曹操拿着七星刀想杀董卓,没成功就跑路了,半路上被陈宫抓住。陈宫当时是中牟县县令,按说应该把曹操押送京城领赏,可他觉得曹操是个英雄,不仅放了曹操,还弃官跟他一起跑路。
后来虽然因为吕伯奢的事俩人闹翻了,但这份"知遇之恩"曹操一直记着。就像咱们现在,哪怕跟朋友闹掰了,想起当年他帮过自己,也不好意思做得太绝,曹操也是这个道理。
2. 陈宫的骂是"光明正大的批评"
陈宫骂曹操,从来都是当面骂,而且骂的都是曹操自己承认的事。比如杀吕伯奢这事,曹操自己都没否认;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这种骂法,有点像古代的"死谏",虽然难听,但透着一股磊落。
曹操这人虽然多疑,但也佩服有骨气的人。陈宫越骂得狠,曹操越觉得他是条汉子。要是这时候杀了陈宫,反倒显得自己小气,还会被天下人戳脊梁骨。
3. 陈宫已经没威胁了
当时陈宫是阶下囚,吕布的势力也被灭了,他就算想跟曹操作对,也没这个本事了。这时候曹操对他宽容点,既能显示自己的大度,又能收买人心——你看,连骂我最狠的人我都能善待,你们跟着我干,还怕没好下场?
二、许攸之死
再看许攸,他跟曹操的关系可比陈宫近多了。俩人是发小,小时候一起偷过别人家的瓜,关系铁得很。后来许攸投奔袁绍,在官渡之战关键时候又投降曹操,还帮曹操烧了袁绍的乌巢粮仓,算是帮曹操打赢了决定性的一仗。
按说这么大的功劳,曹操该好好待他吧?可许攸偏不,仗着自己跟曹操关系铁,又有大功,天天在外面说曹操的坏话。《三国志》里记载,许攸经常跟人说:"要是没有我,曹操这小子根本打不下冀州。"甚至有一次在城门口,还当着众人的面喊曹操的小名:"阿瞒,没有我,你能进这城门吗?"
结果呢?曹操表面上笑着说"是是是,多亏了你",回头就跟许褚使了个眼色,许褚心领神会,没多久就把许攸砍了,还拿着脑袋来见曹操。曹操假装生气,把许褚骂了一顿,其实心里早就想除掉许攸了。
许攸为啥落得这个下场?不是曹操小心眼,而是他踩了三个绝对不能碰的雷区:
1. 许攸的"坏话"是在挖曹操的根基
许攸说的那些话,看似是吹牛,其实是在动摇曹操的权威。你想啊,曹操刚打下冀州,正是树立威信的时候,许攸天天嚷嚷"没有我就没有曹操的今天",这不就是告诉大家"曹操能有今天全靠我"吗?时间长了,士兵们会怎么想?其他将领心里能舒服吗?
这就好比公司里有个老员工,天天跟新同事说"老板当年全靠我才发的家",老板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早就想让他卷铺盖走人了。
2. 许攸的"背后叨叨"透着小人得志
陈宫骂曹操是光明正大,许攸说曹操坏话却是背后嘀咕,还总在人多的时候故意说。比如在城门口喊曹操小名那次,明显是故意让曹操下不来台。这种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低",而且低得离谱。
曹操是什么人?那是能当着董卓的面装疯卖傻,转头就敢举兵讨董的主儿。他可以容忍你有脾气,但绝对不能容忍你蹬鼻子上脸。许攸把"跟老板是发小"当免死金牌,纯属没看透职场规则。
3. 许攸的存在是个"定时炸弹"
许攸这人反复无常,最早跟着袁绍,后来叛变投靠曹操,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再叛变?而且他知道太多曹操的秘密,小时候偷瓜的事还好说,可官渡之战的谋略、曹操军营的虚实,这些都是军事机密。
更要命的是,许攸还不安分,仗着功劳到处插手政务,有时候连曹操的堂弟曹仁都敢怼。这种又危险又不安分的人,曹操留着他,不等于在枕头底下放了把刀吗?
三、曹操的"脾气密码"
其实曹操不是不能骂,关键看怎么骂、谁来骂、什么时候骂。从陈宫和许攸的不同下场,咱们能总结出曹操的三个"脾气密码":
1. 对"敌人的骂"宽容,对"自己人的骂"敏感
陈宫是曹操的敌人,而且是光明正大的敌人。敌人骂得越狠,越能反衬出自己的"大度"。就像两军对垒时,对方骂阵你要是忍不住,反倒显得你沉不住气。
但许攸不一样,他是曹操的自己人,而且是核心圈子里的人。自己人背后说坏话,比敌人的刀还伤人。这就像家里人吐槽你,比外人骂你还让你难受,曹操也一样。
2. 能忍"有骨气的骂",不能忍"没底线的作"
陈宫骂曹操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士大夫的骨气,宁死不降,这种人曹操佩服。就像关羽千里走单骑,曹操虽然舍不得,还是放他走,因为佩服他的忠义。
可许攸呢?仗着功劳和交情,天天作威作福,没一点分寸。这种人在曹操眼里,就是"小人得志",留着只会败坏风气。曹操杀许攸,也是做给其他将领看:别以为有点功劳就能无法无天。
3. 看"骂的目的",而不是"骂的内容"
陈宫骂曹操,是因为价值观不同,他觉得曹操是奸贼,自己是汉臣,骂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骂,曹操虽然不认同,但能理解。
许攸说曹操坏话,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满足虚荣心。这种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招人烦。曹操杀他,也是早晚的事。
四、历史上的"骂与被骂"
其实不光曹操,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有类似的"脾气"。咱们再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了:
1. 唐太宗和魏征:能听进"刺耳的忠言"
魏征天天跟唐太宗对着干,有时候把唐太宗气得说"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可最后还是重用魏征。为啥?因为魏征骂的是政策,是为了唐朝好,而且都是当面提意见,光明磊落。
这跟陈宫有点像,都是"对事不对人",虽然难听,但有道理。
2. 朱元璋和茹太素:烦透了"没意义的啰嗦"
茹太素给朱元璋写奏折,一篇文章写了一万多字,半天说不到重点。朱元璋耐心听完,气得把他打了一顿。后来朱元璋规定"奏折不许超过500字",就是怕这种"光说废话不干事"的人。
这跟许攸有点像,都是"没抓住重点还爱叨叨",时间长了谁都烦。
3. 宋高宗和岳飞:容不下"触碰底线的建议"
岳飞北伐的时候,总说"要迎回二圣"(宋徽宗和宋钦宗),这话戳中了宋高宗的痛处——二圣回来了,他这个皇帝还能当吗?最后岳飞被杀,跟这话有很大关系。
这说明不管关系多铁,触碰了对方的核心利益,肯定没好下场。
结语:
从陈宫与许攸骂曹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 批评要当面说,背后少叨叨
2. 有功劳别狂,没功劳别装
3. 关系再好,也得有底线
说到底,陈宫和许攸的不同下场,不是曹操脾气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他们懂不懂"为人处世的分寸"。
参考资料:
1. 《三国志》
2. 《三国演义》
来源:追梦青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