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影后批评流量明星”的一幕发生在综艺里,你觉得会是什么类型的节目?答案可能出人意料。不是访谈节目,也并非演技类综艺,而是旅游类综艺《一路繁花2》。这档节目
如果“影后批评流量明星”的一幕发生在综艺里,你觉得会是什么类型的节目?答案可能出人意料。不是访谈节目,也并非演技类综艺,而是旅游类综艺《一路繁花2》。这档节目
如果“影后批评流量明星”的一幕发生在综艺里,你觉得会是什么类型的节目?
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不是访谈节目,也并非演技类综艺,而是旅游类综艺《一路繁花2》。
这档节目开播后,频频因劲爆话题登上热搜。
前有刘嘉玲直白追问柯淳邵子恒“生理需求”,后有三位影后批评流量演员。本该聚焦风光的旅行类综艺,却靠“锐评”出圈,成了披着旅综外衣的“演技大师班”。
垂类综艺的内容边界不断膨胀,背后是行业的生存焦虑。
当旅游综艺不再深耕旅行体验,反而依赖话题流量续命,这样的“披皮”,暴露了综艺创作的核心困境。
1
“披皮”
比起《一路繁花2》的旅游行程,影后的饭局似乎更有话题。
在最新一期贵州行的午餐会上,刘晓庆一句“我们好温暖,谁说我们女人是要‘干架’的”,悄然拉开了这场“话题午餐”的序幕。
刘嘉玲顺势提出“在工作当中遇到那些喜欢跟你吵架的人怎么办”的问题,在听到刘晓庆的回复后,又把问题抛向柯淳和邵子恒两位弟弟。
柯淳随之分享了一段不愉快的合作经历,何赛飞与刘嘉玲也相继讲述了各自的应对之道。
话题暂告段落后,何赛飞突然引入一个“可怕的事情”,透露某制片人曾要求她“让戏”给流量演员,坦言“身心受到伤害”,并感叹“影视业态怎么变成这样了”。
刘嘉玲立即接话:“怪不得我们的戏现在越来越难看了。”不知何时入座的宁静紧随其后道:“票房毒药什么也是这样。”
就此,热搜第一的话题诞生了:三个影后吐槽流量演员扰乱影视业态。
拥有地位和话语权的影后,罕见地在综艺里集体开怼流量演员,关键词“流量”、“加戏”、“影视业态”精准戳中行业痛点与网友情绪,引发热议。
这已经不是《一路繁花2》第一次以这种形式登上热搜。
在此之前,刘嘉玲问邵子恒柯淳恋爱相关话题,不理解偶像不能谈恋爱的原因;宁静爆料拍《孝庄秘史》时戏服被抢的往事;刘嘉玲还聊起周润发、张学友从不参加综艺的原因,爆料刘德华私生藏在床底;四大影后谈中老年女演员困境;柯淳则哭着透露自己“连续拍摄18小时,站起来就无意识转圈圈”的高压工作经历。
不仅如此,餐桌会谈之后,柯淳还主动向刘嘉玲请教“为什么叫用生命演戏”,前辈顺势展开表演教学,由此节目内容转向了表演大师课答疑。
节目标题也直接将这段概括为“柯淳邵子恒独家小课堂 刘嘉玲何赛飞繁花团免费大师课”,彻底坐实了“旅综变演技大师班”。
无论是对娱乐圈的犀利点评、剧组爆料,还是演技请教,都很像在录演技类综艺,特别是刘晓庆还直接教起了邵子恒如何演戏。
反观节目中的旅行内容,却没有吸引到观众的注意。
这种“旅行沦为陪衬,话题才是主角”的呈现方式,正是“批皮综艺”最典型的特征。
2
设计
《一路繁花2》定位与宣传上的割裂,是偶然吗?
“旅行类节目的内容设置本来就比较灵活,不会卡得太死。”从业多年的综艺PD埃文透露,导演组会为节目和嘉宾设置话题,预埋话题点,可能细致到每一个环节之前要先和艺人对台本。
而因为选择的嘉宾自己带有各种属性,由此发散的内容也不同。“就像《一路繁花2》选了很多演员,那他们就可以自然而然聊到演员身份的这些话题。”
有时候,节目组会“引导”嘉宾去聊一些话题。“一般都是正向输出或者是要cue到一些不在场的顶流,就会预埋。”综艺宣传Ash透露。
综艺PD小曹举例,节目组曾经为嘉宾设计了一个“回忆童年”的环节,希望借此让嘉宾走心。虽然并未言明,但接收到暗示的明星嘉宾也对此心领神会。
“但艺人也不是傻子。”埃文解释,这种“预埋”并非硬性规定台词,而是给嘉宾一个大方向。“更多的是给了一个大方向,现场艺人聊嗨了之后,啥话都能说出来,后期剪辑就把这段保留,重点剪辑。”
以《一路繁花2》为例,餐桌是最容易放松警惕的场景,嘉宾们吃饭时状态更放松,也更容易聊出真心话。加上节目组也不会刻意打断话题,才捕捉到了很多犀利言论。
“如果说他这个问题的上下场景,或者说在这个聊天的环境中,是突然提起了这个事情,那有可能就是台本儿设计的。”埃文说。
至于“影后吐槽流量演员”这段名场面,埃文按照自己的经验推测,节目组或许提前和前辈沟通过相关话题方向。
比如会说“希望能聊聊行业内的一些现象,您作为前辈可以分享下看法”,但具体说什么、怎么说,还是嘉宾自己的发挥。“但我也没有跟过这个组,不清楚具体的情况。”
在埃文看来,现场艺人是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发挥。而容易引发吐槽和负面影响的内容,主要和后期剪辑方式有关。
但综艺后期Sally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Sally透露,在剪辑旅游节目时,团队会重点关注景点与人文历史内容。但作为娱乐节目,保留嘉宾的精彩对话也必不可少。在她看来,在1-2小时的成片中加入适量话题性内容,能有效提升节目可看性。
并且,不同节目组对“话题冲突”的态度差异很大。
在剪辑另一档旅游类综艺时,她也遇到了类似《一路繁花2》的情况。但对于艺人涉及内娱、演技的敏感话题,节目组最终选择舍弃。
删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符合节目的调性和定位,二是为了保护嘉宾。“有些言论剪着剪着,都能想象到营销号会怎么写,很容易被断章取义,最后影响艺人口碑。节目组有责任保护艺人,所以宁可不放。”Sally说。
综艺宣传Ash则补充了另一种可能性:“有些话题可能不是节目组预埋的,而是艺人团队自己的炒作需求。” 毕竟,艺人团队希望通过“敢说”人设提升关注度,也不是没有先例。
三位从业者的说法,揭开了“披皮综艺”的真相:它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节目组的流量诉求、艺人的人设需求、现场的临场反应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3
跑偏
《一路繁花 2》的“跑偏”,并非个例。
事实上,各个垂类赛道的节目都在“扩容”,试图通过元素混搭吸引更多观众。
此前,《一拍即合的我们》被吐槽是披着演技类综艺外衣的恋综,年轻艺人配对合作演戏的内容篇幅不多,取而代之的是两人相处的日常片段、情感拉扯的细节。
旅游综艺更是“披皮重灾区”。《花儿与少年》作为“花学”发源地,吸引到的大批观众不为旅游和风光而来,而是为了看嘉宾们的“人情世故”。
打着“旅行”“户外”旗号的《现在就出发》《地球超新鲜》等节目,也常被观众吐槽“换个地点玩小游戏”。
作为旅行核心的风景探索、人文体验、旅途感悟被严重弱化,嘉宾们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完成节目组设计的各种游戏挑战、互动任务,这样一来,就和室内综艺没有本质区别了。
当垂类综艺不断突破类型边界,节目内容与形式之间的错位越来越明显。
旅行综艺不再专注于目的地探索,演技节目延伸出情感线,户外真人秀变成游戏集合体,这种内容的“跨界”,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也折射出创作端的迷茫。
综艺PD埃文坦言,单一垂类的受众天花板有限,“比如纯粹的旅游综艺,受众主要是喜欢旅行、关注风景的人;但如果加入明星互动、行业锐评、游戏挑战等元素,就能覆盖到喜欢八卦、关注娱乐圈、喜欢看综艺冲突的人群,受众范围大大拓宽”。
根据击壤洞察的数据,2025年H1的综艺市场,整体节目数量同比减少11%,招商数量同比下降10%;平台招商整体客户数量下降26%。单一垂类综艺的受众相对狭窄,品牌曝光效果有限,自然需要寻找更能引发讨论的内容设计。
招商难之外,还有一层“流量焦虑”。热搜话题、播放量、讨论度如今也是衡量综艺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综艺行业的创作力枯竭。
无论是旅游综艺、恋综,还是竞技综艺,都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当所有旅游综艺都在拍“明星结伴旅行、玩游戏”,所有恋综都在“磕 CP、搞情感拉扯”,观众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
“很多综艺内容已经很不好看了,再不做话题的话估计根本没人看。”综艺后期Sally直言。
所以,垂类综艺集体“扩容”“混搭”,本质上是行业面对市场竞争的被动选择与主动突围。
“元素混搭”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喜人奇妙夜》系列除了表演竞技,每一季都有“运动会”,专门让喜人们展示运动技能,加强喜剧效果。
但核心区别在于,是选择了成本更低、见效更快的“披皮”,还是结合嘉宾特点融合新的元素,丰富了节目看点。
被胡乱塞入各种元素的垂类节目,只会越来越“臃肿”。
“披皮”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绝非长久之计。
来源:南方娱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