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叫龙万鑫,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派驻卫城镇公告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2016年背着行囊走进这个偏远山村,到如今已整整九年。这位"城里来的警察书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用实干推动发展,把"外人"的标签换成"自家人",把乡村的泥土香酿成振兴甜。2025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清镇市卫城镇公告村的田坎边,一个穿着胶鞋、揣着笔记本的身影已经开始忙碌。村民们远远望见,总会笑着喊一声:“龙哥来了!”
龙万鑫帮助村民销售李子。熊岚婷 供图
他叫龙万鑫,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派驻卫城镇公告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2016年背着行囊走进这个偏远山村,到如今已整整九年。这位"城里来的警察书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用实干推动发展,把"外人"的标签换成"自家人",把乡村的泥土香酿成振兴甜。2025年6月,他获评"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这份荣誉,是他脚下的泥土、心中的真情最生动的注脚。
驻村先“注情”:从“外来人”到“屋里人”
“驻村干部,先得‘住’进村里,更要‘注’进感情。”这是龙万鑫刚驻村时记下的第一篇日记。2023年,他背着铺盖卷住进村里,第一件事就是“认门”——不是认村“两委”的门,而是认村民的门。公告村地处偏远,100户常住村民散落在山坳里,最远的村民组要走40分钟山路。龙万鑫每天天不亮,就揣着笔记本出门,遇着村民在地里干活,就蹲下来帮着拔草、唠家常;遇上老人在家,就帮着挑水、修电路,笔记本上记的全是“张大爷家玉米缺肥”“李大姐家孩子上学要走夜路”这类“小事”。
有一次,他走访脱贫户项才江家,发现老人卧病在床,儿子在外打工,家里的水缸见了底。龙万鑫没多说,拿起水桶就往山脚下的水井跑,来来回回挑了三趟,直到把水缸装满。临走时,他又掏出200元钱塞给老人:“您先买点药,后续的医保报销我帮您跑。”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村民的难,不是纸上的‘困难户’三个字,是水缸里的空、药盒里的缺,得亲眼见、亲手帮。”
两年下来,龙万鑫每月驻村不少于22天,村里的床铺被他睡出了“家的味道”,村民家的饭桌上,常有他的一双碗筷。他访遍了全村192户800多人,谁家有红白事,他第一个到场帮忙;谁家有矛盾,他第一时间上门调解。曾经的“龙警官”,慢慢变成了村民口中的“龙哥”——喊他帮忙,不用客套;跟他说话,不用拘谨。“‘龙哥’不是外人,是屋里人。”这是公告村村民们最朴实的评价。
驻村贵“铸魂”:从“抓党建”到“聚民心”
“乡村要振兴,党组织得先‘振’起来。”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龙万鑫深知,靠自己“单打独斗”不行,得把村“两委”的力量聚起来,把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
刚驻村时,公告村的党组织活动有些“冷清”,党员开会常有人缺席,年轻党员外出务工,班子战斗力不强。龙万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着村两委干部去永乐村、上水村“取经”,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把党员召集起来,不是光念文件,而是一起商量“村里的路怎么修”“地里的菜怎么卖”。
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年轻力量,村里的致富能手胡仕荣、返乡大学生罗洋都被他“盯”上了。他经常找两人聊天,带他们去产业基地学习,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如今,胡仕荣成了村党支部委员,牵头搞起了蔬菜种植;罗洋成了“小青荷”助学团队的志愿者,帮着照顾留守儿童。“‘龙哥’常讲,党员不是‘名头’,是要带头干事的。”胡仕荣说。
除了建强班子,龙万鑫还把“政策宣传”变成了“拉家常”。他知道村民不爱听“大道理”,就把强农惠农政策编成“顺口溜”,在院坝会上讲;把反诈知识、法治常识融入“摆龙门阵”,在田埂上聊。两年间,他开展政策宣传50余次,覆盖群众800余人次,帮村民解决社保缴费、医保报销等“急难愁盼”30余件。有一次,村民张云兵和邻居因为宅基地边界吵得不可开交,龙万鑫连着三天晚上去两家“串门”,既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又说“远亲不如近邻”的情分,最后两家握手言和,还一起修了共用的排水沟。“‘龙哥’调解,既讲法又讲情,我们服。”张云兵说。
截至目前,龙万鑫已帮公告村调解矛盾纠纷50余起,村里的信访量逐年下降,“有事找‘龙哥’,有难找组织”成了公告村村民的共识。曾经“冷清”的村党支部,如今成了村民的“主心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公告村的凝聚力,像晒场上的稻谷一样,越积越实。
驻村重“助村”:从“解难题”到“谋长远”
“驻村干部不能只当‘救火队员’,更要当‘铺路石’——既要帮村民解眼前的难,更要帮村里谋长远的路。”这是龙万鑫常挂在嘴边的话。公告村以传统农耕为主,村民种的玉米、土豆,养的土猪,常常“酒香也怕巷子深”——要么卖不上价,要么没人买。2023年,村民罗勇养的20头土猪到了出栏期,却找不到买家,急得直跺脚。龙万鑫听说后,拍着胸脯说:“老哥,我帮你想办法!”
龙万鑫帮助村民售卖土猪肉。熊岚婷 摄
他想起自己在公安系统的资源,先是联系贵阳的社区,找了几个免费摊位让村民摆摊卖肉;后来又琢磨“线上卖货”,找抖音团队来村里拍短视频,自己当“主播”。第一次直播时,他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可看到屏幕上不断跳出的订单,他越讲越有劲儿。通过几场直播,20头土猪全部卖完,罗勇算了算,比往年多赚了2万多元。“‘龙哥’帮我们把猪肉卖到了贵阳,甚至省外,以前想都不敢想!”罗勇笑得合不拢嘴。
龙万鑫带着驻村工作队帮助果农采摘李子。熊岚婷 摄
从那以后,龙万鑫的“助农直播”成了公告村的“固定节目”。他帮村民卖土猪肉10万元、菜籽油15万元、玉米5万元、李子5万元、蔬菜2万元,累计帮销农产品超40万元。除了帮销,他还帮村里“找钱”——以贵阳市南明公安分局民警“一日捐”为载体,筹到帮扶资金58万元,修好了村里的通组路、安装了新路灯、整治了环境卫生,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夜晚黑”的老问题;又申请到10万元产业资金,让村民入股犀牛村的粮油基地,每年能拿到分红。
村里的留守儿童也是龙万鑫的“心头事”。驻村这些年,他联合50名爱心人士成立“小青荷”助学团队,先后累计资助50余名留守儿童,投入资金60余万元,帮孩子们买文具、交学费、开展暑期托管。今年夏天,他还在村里办了“乡土课堂”,带孩子们去田间认识农作物,教他们写毛笔字,孩子们都喊他“龙叔叔”。“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龙万鑫说。
如今的公告村,路宽了、灯亮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孩子们的笑声多了,但龙万鑫的笔记本上,还有新的“清单”,“村里的灌溉设施要升级”“村级集体经济要找新增长点”“特殊群体的帮扶要更精准”。他说:“乡村振兴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只有和村民一起,才会把公告村的‘振兴画卷’,绘得更亮、更艳。”
“你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龙万鑫九年驻村生涯的写照。他的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底的泥土,来自公告村的田埂、山坡、院坝;他的笔记本,写满了一本又一本,字里行间,记的是村民的期盼、村里的变化、振兴的蓝图。
有人问龙万鑫:“驻村九年,苦不苦?”他笑着说:“苦,但甜更多——看到村民的土猪肉卖出去了,甜;看到村里的路灯亮起来了,甜;看到孩子们背着新书包上学,更甜。”这份“甜”,是他扎根乡土的动力,也是他坚守初心的底气。
如今,在卫城镇公告村的山坳里,龙万鑫依然每天奔波在村里——要么在田间帮村民查看庄稼,要么在直播间帮村民卖货,要么在村部和两委干部商量工作。他的身影,像山间的松树,平凡却坚定;他的故事,像田埂上的稻谷,朴实却动人。乡村振兴的路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为民服务的真心。
通讯员 熊岚婷 吴秋芋
编辑 刘晓丽 杜琳娜
二审 杨厚信
三审 王艳妮
来源:时刻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