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深夜,全运会女单决赛第六局9比9那一刻,孙颖莎正手突击出界,镜头扫到她低头攥拍,王曼昱只回头看了一眼计分牌,比赛结束,卫冕成真,现场两万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球滚落的声音。
11月16日深夜,全运会女单决赛第六局9比9那一刻,孙颖莎正手突击出界,镜头扫到她低头攥拍,王曼昱只回头看了一眼计分牌,比赛结束,卫冕成真,现场两万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球滚落的声音。
这一分把很多人打懵了。前一天热搜还在刷孙颖莎巴黎周期无敌,二十四小时后,王曼昱用同样的4比2比分,把冠军留在自己手里,也把自己写进全运会历史簿:连续两届决赛击败同一个人,上一次做到的还是邓亚萍本人。
有人把输球归结为运气,可数据摆在那里:第三局孙颖莎10比8领先,被连追四分,第五局7比4领先,又被7比11翻盘。两局相加,她只比对手少得三分,却直接送掉整场比赛。顶尖舞台就是这么残酷,一两分咬不住,后面全是被动。
邓亚萍在直播间一句见血:技术差距肉眼看不见,心脏大小分高低。王曼昱的反手快撕斜线时速接近90公里,落点离边线不到二十厘米,更狠的是她敢连续撕同一落点,赌的就是你下一板不敢再变线。孙颖莎的正手杀伤力依旧第一,但线路太正,对手提前半步就能顶回来,多拍之后失误自然上涨。
很多人忘了,王曼昱在巴黎奥运周期一度被伤病拖出前五,亚运会名单都没进。那半年她每天加练四十分钟防守,陪练是男队二队的小将,球速快过国际赛。教练组后来透露,她最多一天练了七小时反手,手腕缠三层胶布,回宿舍筷子都拿不稳。全运会决赛那个神奇的侧身后撤步,就是那段黑暗期留下的肌肉记忆。
孙颖莎这边也没闲着。巴黎回来她参加活动最多,代言、直播、庆功,日程表比奥运前还满。队里跟她同批的队员说,她经常凌晨一点还在补体能,因为白天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决赛后她面对采访只说了三句话:不找借口,问题已记下,目标洛杉矶。没有哽咽,没有停顿,转身去热身场继续拉球,现场志愿者拍下她背影,那条视频一小时点赞破百万。
把镜头拉远,你会发现全运会比奥运更难打。奥运七局四胜,每轮对手不同,状态有起伏还能调整;全运会从小组赛开始就是五局三胜,场场肉搏,队友之间球路熟得不能再熟,没有秘密可言。王曼昱能在这种环境里卫冕,靠的不是神秘,而是把已知套路练到极致,你明知道她要撕斜线,就是压不住。
有人担心孙颖莎会不会陷入心魔。其实翻看交手簿,国际赛场她依旧11比6领先王曼昱,世界杯、世锦赛、总决赛都拿过胜利。区别是国际赛观众相对陌生,全运会看台坐的全是熟人,呐喊声里夹杂着地方口音,压力成倍放大。王曼昱从小在黑龙江队习惯被当成独苗,场面越大越兴奋;孙颖莎成长于人才井喷的河北队,身边永远有人竞争,安全感反而少一点。
接下来还有团体赛,两人都要带队冲金。团体赛五盘三胜,一单碰面概率超过七成,如果再次相遇,孙颖莎必须解决同一个难题:如何在领先时把节奏压下来。她习惯用发球抢攻快速终结,可王曼昱现在接发球直接拧拉直线,回过来的球带着侧跳,强行突击等于赌博。教练组给她的方案是增加中路长球,逼迫对手侧身后再变正手位,这一招在封闭训练里成功率超过八成,就看她敢不敢在关键分拿出来。
再往远看,洛杉矶周期才刚开始,国乒内部积分每季度清零一次,没有永远的王者。王曼昱拿下全运会,世界排名却只到第三,前面还有孙颖莎和陈梦。孙颖莎虽然输球,奥运积分依旧第一,她如果想守住席位,必须在明年世锦赛收复失地。两人一个握有心态优势,一个握有积分优势,接下来三年每一次碰撞都可能改写剧本。
观众最爱看的正是这种反复拉扯。你赢我一次,我下次就研究你的落点;我改一套发球,你就换一套接发。水平越接近,越像下围棋,谁先看出对手的新招,谁就能领先半步。全运会只是序盘,真正的大龙绞杀还在后面。
回到开头那一幕,9比9后的出界球,孙颖莎没有挑战鹰眼,她知道球整体已经飞出。王曼昱也没有庆祝,只是把球拍放在台面,双手扶膝大口喘气。两个人都清楚,这一分不是终点,甚至不是起点,它只是漫长对抗里的又一次提醒:想站上巅峰,就得把每一板都当成最后一板。
下一次灯光亮起,谁会先变招,谁又会先眨眼,答案只能交给时间。看台上的观众已经掏出手机开始搜索机票,明年世锦赛在美国举行,很多人已经打算去现场。体育最迷人的地方就在这里,输赢只是当下,故事永远继续。
来源:爱生活的西柚eaWzh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