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克林绕来绕去不愿正面回应,被分析师追问后突然情绪失控,冒出一句“Asshole”,这句话被完整录音,后来成了庭审上的关键证据。
OpenAI如今风头无两,喊着“改变世界”的口号吸金无数,但背后的电网、变压器和现金流早已不堪重负。
有人把它和世纪初的安然公司放在一起对比,这个说法乍听夸张,细究起来却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
2001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的破产案震惊全球,成为当时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事件,这一切的崩塌,早有预兆。
当年4月的季度电话会上,华尔街分析师追问安然CEO斯克林,“为啥只给利润表,却不披露资产负债表?”
斯克林绕来绕去不愿正面回应,被分析师追问后突然情绪失控,冒出一句“Asshole”,这句话被完整录音,后来成了庭审上的关键证据。
一个CEO在该拿数据说话时,用辱骂回避问题,本身就透着心虚,安然的套路其实不算复杂,如此一来,报表看似光鲜亮丽,实则现金流捉襟见肘。
为营造资产负债表洁净的假象,竟炮制上百个壳公司,将亏损与债务隐匿于表外,以障人耳目,行自欺欺世之实。
在我看来,此类凭借财务技巧粉饰出成功表象的行径,不过是虚有其表,其本质注定难以在时间长河中隐匿破绽,终究无法经受住岁月的严苛检验。
安然的故事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类似的回避态度在AI行业再次上演,X平台上有位知名KOL发现,OpenAICEO奥特曼的采访,和当年安然的电话会有着微妙的相似。
被问及具体盈利数据时,奥特曼始终含糊其辞,一会儿说“收入远不止这个数字”,却不肯透露具体金额,一会儿说“想抛售股份请自便”,回避了上千亿的资金缺口问题。
本来想把两者直接画等号,但后来发现不太对,OpenAI没搞财务造假,只是估值虚高的泡沫有点大,OpenAI现在每年要花不少钱,有预测说2026年它的资金消耗会达到750亿。
不只是它,整个AI行业到2030年的投资可能会冲到5万亿,这个数字差不多能“买”下一个英伟达。
这些钱大多砸在了数据中心、芯片上,但盈利模式始终没说清,这难免让人想起当年安然的报表游戏。
AI行业的狂热,还撞上了现实世界的物理法则,资本扎堆涌入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图堆得老高,但要落地却没那么容易。
数据中心要通电、铺光纤,还得有客户买单,这些都不是有钱就能立刻搞定的,最让人头疼的是变压器,就是那种房子大小的灰色铁盒子,没有它数据中心就接不上电网。
美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商之一透露,他们的变压器产能已经订到2028年了,根本没有额外产能。
如此看来,就算有足够电力,没有变压器,AI数据中心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美国的电网本身就有老化问题,现有传输能力根本跟不上AI数据中心的耗电需求。
更何况,施工许可、天然气管道接入这些环节,每个都可能卡住进度,AI再厉害,也不能违背物理规律,硬件跟不上,再美的蓝图也只是空谈。
AI行业砸了这么多钱,最终总得有人买单,业界的想法是,让消费者和企业为AI服务付更多钱,比如未来的AI智能体、人形机器人,都指望能卖出高价。
但摩根大通的分析师算了一笔账,到2030年全球AI基建投资要达到5万亿,要让这些投资有合理回报,AI产品每年得新增6500亿的收入。
这个数字比苹果一年的总收入还多一半,是OpenAI现在年收入的30多倍,换算下来,相当于全球每个iPhone用户,每个月都要多掏35美元买AI服务。
这个目标难度不小,企业对高价AI服务的接受度参差不齐,普通消费者也未必愿意为新增功能买单,AI确实在改变世界,但改变的速度得受物理法则约束。
商业模式也得符合市场逻辑,OpenAI和安然本质上不一样,前者有实际产品和收入,后者是纯粹的财务造假。
但安然的故事依然值得警醒,脱离现实的狂热终将面临反噬,有意思的是,当年取代安然标普500席位的正是英伟达,如今英伟达又成了AI热潮的最大受益者。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AI行业的未来会怎样,没人能完全说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平衡好创新热情、基建配套和商业变现,AI的“改变世界”才不是一句空话。
来源:澜史志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