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年中,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全市新增备案的外籍从业人员中,来自南亚某国的务工者数量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有余。这一增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在本地应届毕业生求职难的大背景下,不少人开始讨论外籍劳动力是否正在改变国内就业市场的格局。与
2025年年中,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全市新增备案的外籍从业人员中,来自南亚某国的务工者数量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有余。这一增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在本地应届毕业生求职难的大背景下,不少人开始讨论外籍劳动力是否正在改变国内就业市场的格局。与此同时,部分公共场所出现的行为冲突、非法务工举报激增等现象,也让相关管理政策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非突然爆发,而是近年来全球人才流动与我国城市开放政策交织下的一个渐进过程。随着国内高科技企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许多跨国公司倾向于引进具备英语优势和跨文化经验的员工。印度籍从业者恰好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他们多数毕业于本国工程类院校,拥有较强的IT技能基础,且在欧美企业工作经历较为普遍,这让一些外企或合资公司在招聘技术岗位时更愿意考虑这一群体。
但问题也随之浮现。有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在上海几家知名互联网公司里,近两年出现了小范围的“圈层推荐”现象。某些已经入职的印度籍工程师,往往会优先引荐同乡或校友进入团队,哪怕后者资历稍逊。这种非正式的人脉链条逐渐形成了一种隐性筛选机制,导致原本透明的晋升通道变得模糊。一位不愿具名的本地程序员提到,自己所在项目组曾空出一个主管职位,最终却由一名刚来半年、薪资要求更低的印度同事接手,“不是说他不行,只是觉得程序上有点不公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外来务工者并未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工作许可。深圳边检部门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例行排查中发现,持旅游签证入境后长期滞留并从事非旅游活动的印度籍人员数量显著上升。这些人多数落脚于城中村或合租公寓,通过线上社群接单,从事软件开发、翻译甚至送外卖等工作。由于身份不合法,他们往往接受远低于市场水平的报酬,有的月薪仅五六千元,还主动承担高强度加班。这不仅打乱了正常用工秩序,也给劳动监察带来压力。
在监管层面,各地已相继推出应对措施。目前,所有聘用外籍员工的企业必须每年向主管部门提交雇佣合同、纳税记录及社保缴纳证明,逾期未报者将被列入重点监控名单。此外,人社系统设定了不同行业的外籍人员最低薪酬指导线,防止恶性压价竞争。广州、杭州等地还试点实行“黑工举报奖励”制度,只要提供有效线索并查实,举报人可获得最高两千元奖金。该政策实施以来,相关举报数量明显增加,仅广州市一个月内就处理了近百起案件。
在生活层面,一些文化差异也开始显现。地铁车厢里有人用手直接抓食自带饭菜,星级酒店大堂出现赤脚躺在沙发上的休息者,这类行为虽未违反法律,却与国内公共空间的通行习惯产生摩擦。有市民反映,曾在写字楼电梯间遇到刚吃完咖喱饭的外籍人士,气味浓烈且未及时清理包装袋,引起周边人不适。也有小区物业投诉,个别租户在楼道内焚烧香料驱蚊,存在消防隐患。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一点点积累成公众情绪的波动。
面对日益复杂的局面,执法部门加强了对签证使用情况的动态追踪。公安、出入境、街道网格员三方联动,定期上门核查境外人员居住信息。有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过去这类排查频率较低,现在几乎每季度都要全覆盖走访一次,“我们也不为难人,就是得确保每个人都在合法状态下生活和工作”。与此同时,部分企业也被纳入联合监管体系,若被查实聘用无证人员,除罚款外还将影响其外资准入资质。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印度籍来华人员都处于灰色地带。不少高端人才是通过正规渠道引进的专家或跨国企业派驻员工,他们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某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介绍,团队中有三名印度籍算法工程师,技术水平扎实,合作顺畅,“关键是要分清合法合规和钻空子的区别”。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利用制度缝隙牟利的中介链条它们在网上发布“低成本落户中国”教程,教人如何用短期签证规避审查,甚至协助伪造雇主材料。
这些地下服务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难度。有调查发现,某些社交平台上存在专门的“来华务工攻略”群组,成员多为南亚籍人士,内容涵盖从签证申请技巧到避税方法等方方面面。平台多次清理仍难根除,显示出跨境就业灰色市场的顽固性。与此对应,基层执法人员坦言,现有资源难以应对如此分散且隐蔽的违规行为,“一个人一天跑十几个点,也只能抽查,没法全覆盖”。
随着高校毕业季临近,就业话题再度升温。今年全国毕业生总数达到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在岗位供给增长缓慢的现实下,任何可能挤压本地就业空间的因素都会被放大审视。尽管目前外籍劳动者总体占比仍不高,但其集中出现在某些行业和技术岗位,已让部分年轻人感到焦虑。网上有帖子写道:“我们辛辛苦苦读完大学,结果有人拿着更低的价格抢走机会,这公平吗?”
在这种氛围中,如何平衡开放包容与规范管理,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既不能因个别乱象否定人才引进的价值,也不能放任违规行为侵蚀本地劳动者的权益。各地正在摸索一条既能吸引国际人才,又能守住法治底线的路径。新的签证审核机制、用工备案流程、社区协同管理模式陆续落地,试图从源头堵住漏洞。与此同时,公众对于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也在一次次具体事件中经受考验。
来源:法守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