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共富起之江——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浙江实践【喜看共富起之江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1:01 1

摘要:钱江潮涌,春山可望。浙江,正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帆,以缩小“三大差距”为楫,驶向共同富裕的未来。循此脉络,我们走入今日之江,参悟其所来之脉、致远之理、通达之径、安世之道。

喜看共富起之江

——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浙江实践

中国农村杂志社调研组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一江碧水奔腾入海,在天地间走笔一个“之”字,镌刻出地理的动脉,更串联起历史的强音。

20多年前,“八八战略”擘画蓝图、“千万工程”夯基垒台,引领之江大地深刻变革、精彩蝶变,为这方水土刻下先行印记,铺就均衡发展通衢。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光荣使命落子天元,经济大省,荷担大任。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出希望,强调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当历史的底蕴与时代的重托交汇于此,一个关键课题愈发清晰:如何将共同富裕的“大写意”,转变为可感可及的“工笔画”?

钱江潮涌,春山可望。浙江,正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帆,以缩小“三大差距”为楫,驶向共同富裕的未来。循此脉络,我们走入今日之江,参悟其所来之脉、致远之理、通达之径、安世之道。

梦启·知所从来

历史承载着记忆,总有一些关键节点,给予人们启迪,引发人们深思,注定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远山含黛,一泓清溪潺潺绕村而过。淳安县下姜村,村口处一块牌子引人注目:梦开始的地方。2003年春天,村民姜祖海受“要给青山留个帽”的叮嘱所鼓舞,在院子里建起全村第一口沼气池时,他没有想到,这将成为浙江接力二十余年“千万工程”宏大叙事中的微观注脚。

本世纪初,工业化、城镇化浪潮席卷浙江,经济指标一路攀升,然而,与靓丽的“平均数”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大多数农村发展滞后。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尽快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散、差”的状况,城市发展得越快、搞得越漂亮,城乡的反差就越大。

2003年6月5日,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历史大幕,在“千万工程”启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五年内要将浙江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的1万个进行全面整治,其中1000个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春去秋来,被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的下姜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曾经“癞痢头”的群山上林子茂密得无法下脚,凤林港欢快流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富民新业态层出不穷,从“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郎”,变成了“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来下姜”。

历史的进程与时光的流转,在交织中浓缩成大时代的最强音。“千万工程”数次迭代、久久为功,浙江以生态起步,从乡村起笔,书写着一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的恢宏史诗,几万个“下姜村”的命运被真实改写,中国几十万个村庄的未来正被深刻影响。

走进下姜,“思源亭”静立村口,承载着村民们对第一口沼气池、第一个科技特派员、第一封回信的无尽感恩。更可贵的是,先富起来的下姜人不忘来时路,于2019年率先组建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跳出下姜、发展下姜”“融入下姜、共享发展”,带着周边24个行政村“村村富”。

下姜村带动周边乡镇共享发展,将“下姜梦”变为片区共富“我们的梦”。

一村之变,映照一省之进。“八八战略”率先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着眼“扩中提低”和缩小“三大差距”,各式各样、百花齐放的共同富裕联合体,直面“先富帮后富,大家一起富”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作为一种创新解法,在全省探索推开。

如今再回下姜,人们会发现,从最初的25个村,到两年前的63个村,“大下姜”的共富圈在不断扩容。联合体及联动发展区已包含5个乡镇,形成了覆盖淳安县三分之一版图的大下姜片区,“下姜梦”变成了“我们的梦”。在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看来,带领更多村融入与共享发展,是先行村的责任,更是实现共富的捷径。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正是在强村富民目标和先行示范重任的融通指引下,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交互作用下,浙江加快探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共富之路。

每到浙江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都为浙江把脉定向、指路引航——“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考察时的殷殷嘱托,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精准锚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了精准锚点。

这意味着,浙江要在“均衡”上有更高标准、注入更深内涵、付出更大努力。

2024年末,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这场高规格的动员部署会凝聚起了全省域行动共识:缩小“三大差距”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有难度又时不我待。如果说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补短板、强弱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是扬优势、增动能,那么缩小“三大差距”是促协调、惠民生,就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的是新发展理念,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破解的是高质量发展深层次问题。

今年元旦,这份战略构思便以省委一号文件的形式雷霆落地,理念清晰而坚定:“千万工程”是牵引,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路径,缩小“三大差距”是主攻方向,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是重大使命。对于浙江而言,当前缩小“三大差距”,落笔之处在于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强城”之策,在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兴村”之策,在于全域建设诗画浙江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融合”之策,在于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强城带乡、兴村促城、城乡共生,正是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浙江答卷。

为答好这张“综合卷”,浙江已组建由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为召集人,38个省级部门参与的省工作专班,下设7个工作小组,建立7项常态化运行机制。专班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这绝非简单的机构组合,而是在省级层面构建的一个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政策协同与资源最优配置的“指挥中枢”。

政策要素资源支持也在持续落地——

看布局,其势渐成。出台《支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政策集成16条》、《支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政策集成15条》两大集成政策,以及20多个重大支持政策,撑起了缩小“三大差距”的“四梁八柱”。

看投入,力度空前。省级财政三年安排专项政策资金240亿元,政策性银行每年安排信贷资金800亿元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每年为山区海岛县单列5000亩民生和产业用地指标……关键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共富一线汇聚。

看改革,锐气正盛。聚焦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扩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三大关键领域,40项“小切口”改革精准推进,于梗阻处破冰、向关键处发力,牵引浙江在深水区劈波斩浪。

从着眼全省的“思路指引”,到挥毫泼墨的“三篇文章”,不仅在战略层面明确了“往哪走”,在战术层面创新了“怎么走”,也在机制层面保障了“走得好、走得稳”。

从一村之变到全域擘画,从生态整治到城乡融合,浙江的共富之路,始终贯穿着对均衡发展的不懈追求。如今,在“强城、兴村、融合”的笔墨挥洒间,共同富裕的近景别致,远景恢宏。

肇兴·山海新语

推进现代化,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把繁荣农村摆到和繁华城市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上来,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现实所需,也是均衡发展的要义所在。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遂昌县的偏远山乡里,隐藏着一个个数字游民生态社区,一群群年轻人聚集在“水光山色办公室”里,相互激发创业灵感。以前,乡村只是放空身心之处,现在,则是他们放飞梦想所在。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始于一个名为“发展轴”的崭新蓝图。

湖山乡香炉岗“老街不老”,青砖白墙灰瓦,环境整洁美丽,吸引了不少青年创业者入驻。

这条轴是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阶段,浙江作出缩小“三大差距”的战略部署。

今年浙江一号文件重点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把城与乡作为整体加以统筹谋划,强化县城关键支撑,做强中心镇桥梁纽带,打造重点村重要节点,通过空间优化、产业联动、功能互补,最终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互帮互促、共同提高。

“发展轴”通过规划引领,将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优势资源,沿轴梯次布局、精准落子,从根本上改变县域内“点状散开、各自为战”的格局,让发展的脉搏在更广阔的土地强劲律动。

蓝图既绘,步履不停。目前,浙江省已规划87条省级发展轴,首批28条省级发展轴覆盖所有山区海岛县。沿着一条条看不见的跑道,从县城到中心镇再到重点村,要素的壁垒正在被打破,发展中的乡村正在被重塑。新一轮发展方向藏在这些“发展轴”中。

当发展的骨架徐徐拉开,血肉如何丰满?浙江将目光投向轴上的关键节点——重点村。但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于是,“乡村片区组团”的叙事,便在田野上蔚然成风。

每条发展轴上都有一批综合实力较强,能够带动周边村协同发展的重点村,并以重点村为支点,通过组织共建、规划共绘、产业共富、运营共赢、设施共通、环境共美、服务共享,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

在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王通林看来,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是顺应乡村需求推出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既能有效破解空间资源瓶颈,又能打通发展轴重要通道、重塑乡村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千村联万村、全域奔共富的美好图景。

常山县路里坑村羊棚咖啡等新业态,成为片区共富新名片。

废弃矿坑变身露营地,老旧羊棚飘出咖啡香,老石灰窑烤起了面包,天然溶洞成为岩洞餐厅……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石灰村”,如今点缀着12个新业态,更将周边8个村紧紧凝聚起来。被大伙儿调侃为“坑主”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志亮深感篱笆一拆、天地更广,“抱团发展,不是为了‘切蛋糕’,而是做增量”。

一个重点村,就是一个辐射源;一个片区组团,就是一个共富圈。浙江的实践逻辑,清晰而有效。

这背后,是持续多年的系统谋划——从2018年天台县率先探索,到2019年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推进片区组团发展”,再到今年出台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省累计建成500个重点村组团片区,辐射带动3000个以上周边村,浙江持续推动乡村从“单点振兴”走向“全域共富”。

“中心镇”,亦是发展轴上的关键节点。中心镇怎么做大做强?浙江谋划了“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四条赛道,今年新上榜两批105个中心镇“选手”,有51个是山区海岛县的中心镇。当前,为山区海岛县中心镇量身编制的“一镇一策”正在完善中。

平台已然搭就,如何点燃这片沃土?产业成为不二之选。浙江顺势而为,推出了“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新概念。这四个字,被拆解出全新的滋味:立足“土”资源,放大“特”优势,延伸“产”链条,最终提升“富”成色。

遂昌长粽手艺传承百年,每年中高考前,长粽淡化节气限制,变身“状元粽”送出祝福,更有“团圆粽”、“情侣粽”,亮相各个节气节日。过去一年,遂昌县卖出了700万根长粽,箬叶成了遂昌“六片金叶子”之一,更成为“‘金色共富’发展轴”的关键一环。

乡间土产成为市场新宠,百年老手艺带起了乡村新产业。如果说“土”锚定了产业根基,那么“特”和“产”则指明了价值方向。

浙江各地纷纷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优质优价,走出了一条“小特产”变身“大产业”的共富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泉井边村,联合片区内6个村庄成立公司,把甘蔗做成了甜蜜事业。经村里榨糖坊精深加工、统一品牌后,红糖从每斤13元卖到了20元。“以前愁销路,现在愁产量。”泉井边村党支部书记刘三富有了幸福的烦恼。

后溪镇泉井边村的“甜蜜蔗礼”共富产业基地。

截至去年底,浙江已建成单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产业链吸纳从业人员470万人。今年以来,浙江将培育产村融合业态、健全联农带富机制、持续打造共富平台作为重点方向,推动乡野珍馐完成从“土产”到“特产”再到“富产”的价值“三级跳”。

这种转变,蕴含着浙江乡村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坚持把全链发展作为工作主线,把优质优价作为主攻方向,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引擎,把带动共富作为最终目的。产业提级、品质提升、加工提标、流通提速、品牌提能、联农提效“六提”齐发力,推动“土特产”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金饭碗”。

在平阳县,一鸣食品公司董事长朱明春、朱立科父子两代人守望乡村,父亲“鸡王”、儿子“牛王”,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作为温州本土乳业巨头,一鸣公司带着38个家庭农场、1.6万户农户一起干,从牧场到门店,每个环节都让农户尝到甜头。

在常山县,艾佳果蔬公司采用HPP超高压灭菌技术,将胡柚制成果汁,通过冷链直送全国。“通过‘六统一’模式,我们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标准种植,果子不愁卖,价格有保障,农户还能到车间打工挣薪金。”公司负责人徐林辉说。

这条从“田间”到“舌尖”的完整旅程,不仅提升了土特产的品质声誉,更将增值收益实实在在地留在农村、交给农民。

从发展轴的宏观布局,到片区组团的中观整合,再到“土特产富”的微观落地,浙江乡村的这场变革,环环相扣,渐入佳境。

和韵·万物并育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融合,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刻的发展哲学。

城市在灯火里寻找星空,乡村在星空下期盼灯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终极目标是什么?

《之江新语》早已给出答案——“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城乡始终是有差别的,但终极目标应当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换言之,缩小发展差距,而非消除功能差异”。

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非一时之功,需要关键抓手,需要主要通道。浙江在设计发展轴之初,便有着明显的一体融合的特征。“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更兼具产业、人口、服务、资源等多重功能,其实质是把城和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

在浙江的共富棋局中,“强城”并非孤立落子,它与“兴村”、“融合”构成一个紧密咬合、循环促进的战略三角。发展轴如同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将县城的服务功能、中心镇的专业市场、重点村的特色产业有机串联,最终指向“共富”。

遂昌县省级中心镇石练镇。

正如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厅长李迎宾所说,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就是要打开“融合”发展脉络,目的是加快产业集群、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资源集聚,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生态环境改善。

行走在之江大地,处处可见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融合”之道——

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战场,丽水将“跨山统筹”作为重塑市域生产力布局、有效缩小区域差距的“金钥匙”,跨县统筹、跨乡一体、跨村协同,构建起市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在拥有千岛之美的舟山,“海岛乡村画廊”成为强村富民的重要载体,通过片区组团发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绘就出一幅主题鲜明、点上精致、沿线畅美的海岛共富新画卷。

素有“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之称的嘉兴,以深化“六改六融”缩小“三大差距”,构建“1个中心城区+3大市域廊道+5个城市副中心+若干个中心镇和重点村片区组团”的空间格局,谋定11条发展轴,持续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金名片。

人,是城乡要素互通融合的首要因素,而青年,无疑是其中最活跃的因子。

从201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创客的概念,到2021年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到如今9.4万名“田园创客”深耕乡野,浙江用十年时光,见证了一场青春的返乡潮,更见证了一场双向奔赴的跨界融合。

在平阳县昆阳镇鸣山村,一群年轻人的到来,让古村鼓起青春的脉搏。“95后”重庆幺妹儿张杰,和同样年轻的运营团队在这里找到了创业家园。“我们和村子早就是‘一伙人’了。”张杰说得诚恳。

鸣山村实施的“慕鸣集”青年赋能项目聚焦青年创业与古村焕新。

背后,是浙江为这群“乡村合伙人”铺路搭桥——现代化农创园、共富基地等平台支撑,“农创贷”、“农创投”等金融活水滋养,让越来越多的“张杰”安心扎根、大展拳脚。

淳安县文昌镇文屏村的农创客蔡中妍,则诠释了更深层次的融入。虽户籍不在村,却凭能力当选村委会成员,在乡村治理中发光发热。社保就地缴纳、权益同等享受,一道道无形的壁垒被拆除。“来了就是文屏人”,不再是一句口号。

这是浙江打破常规的魄力,更是对人才的真诚呼唤。今年,浙江启动“新锐农创客培养计划”,同时从资金、用地、技术等多方面为农创客发展保驾护航,千方百计减轻农创客的创业负担。农创客已成为浙江“三农”工作一张靓丽的金名片,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增收,是最具获得感的融合见证。不只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尊严的赋予、希望的点燃。

清晨,在新昌县城南乡企石村竹制品工坊里,吕六珍十指翻飞,手中篾条渐成雅器。“订单稳定,今年家里人均收入能超3万元!”她眉眼间带着笑意。这份踏实,源自新昌县启动实施低收入家庭“挂单奔中”三年行动给予的稳稳底气。

这是浙江省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试点项目,针对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万元的家庭,探索“挂单销号、梯度奔中”机制。“挂单”,挂的是期盼;“奔中”,奔的是幸福。

在浙江,“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常被提及,如何形成“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新分配格局,农民“扩中”、“提低”是关键。今年上半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7,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同时,上半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城镇快1个百分点。

如果说收入是硬提升,那么跨越城乡的优质公共服务便是当之无愧的浙江软实力。自此,融合有了温度,共富有了质感。

在教育领域,“共享教师”如候鸟般在城乡间迁徙;“智慧流动医院”穿梭在群山之间……依托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全省101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中,96项已消除城乡差异,“15分钟公共服务圈”正在形成。

更深层的,是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同步丰盈。

“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高扬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之帆。

浙江对此领会深刻——

在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漈头村,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畲族古村落,畲医药文化、茶文化被重新激活。茶艺师潘伟明说:“我们不只是种茶卖茶,更是在传播畲族文化。”村民不仅吃上“旅游饭”,更在文化传承中找到自信。

漈头村距离景宁县城西南12.9公里,民居多依山伴水而建,也是景宁惠民茶发源地。

在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渡头村,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曹湾山遗址不再只是考古符号,而是变身文旅地标,与4000年前的先民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乡村,就近拥有了精神高地。

文化的融入正给浙江乡村不断带来新鲜活力,乡村人文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相得益彰。

这不仅是一场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一次文明进阶的探索。

致远·大道同行

浙江的实践,恰似一部厚重的启示录,每一页都写满智慧,每一章都饱含深意。

其深层启示,在于实现了一场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跃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浙江的探索,正是这一重要论述的生动注脚。

共富的底色是“以人为本”——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发展,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共同富裕,本质是人的共建共享、全面发展。它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追赶,更是人的尊严确立、潜能激发和价值实现。

浙江的“挂单奔中”,精细到对每一个低收入家庭的赋能,体现的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承诺;“青年入乡”,致力于为每一份才华提供舞台,彰显的是“广纳天下英才”的宽阔胸襟;公共服务一体化,则让发展成果如阳光雨露,公平洒向城乡每一个角落。

这里的共富故事,始终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关注人的需求、激发人的能动、成就人的梦想。这启示我们,推进共富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时代的温度,享受到进步的成果。

改革的关键在“破立并举”——

“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智慧,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看浙江农村改革之路,这一思维导向格外清晰:既勇于“破”——破除户籍、土地、社保等制度障碍,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更善于“立”——建立“县城—中心镇—重点村”的发展新架构,创立片区组团、利益联结的乡村发展新机制。

这启示我们,改革不是简单缝合就能实现“1+1>2”,既要有大刀阔斧的“破”,更要有统筹谋划的“立”;既要有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魄力,也要有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智慧,二者融会贯通,才能推动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发展的动能靠“创新驱动”——

摆脱对传统要素的路径依赖,转向创新驱动,是缩差共富的关键。对于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自然资源并不丰裕的省份而言,创新是必然选择,更是唯一出路。

这种创新,是多维度的:是“无中生有”的业态创新,如数字游民社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点石成金”的模式创新,如泉井边村抱团经营,将一根甘蔗酿成甜蜜共富事业;是“精准高效”的制度创新,如围绕扩中提低形成的精准帮扶。这深刻印证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

它启发我们,必须在思维、技术、制度、模式上全面拥抱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纵观来时路,之江大地的求索之径愈发清晰——共同富裕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为方法、以创新为动力的深刻社会变革。它需要经济发展,更需要社会进步;需要物质积累,更需要精神升华;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群众参与。

“率先走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这是之江儿女的铿锵誓言,是向党中央与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这条路,浙江正在坚定前行,而其间的智慧与经验,正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广阔未来。

(调研组成员:王一民、何晓霞、周嵘、罗予若)

编辑:蔡薇萍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