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运六气是气候60年周期理论,其是要根据岁气之年月日的序列(干支)运行和计算的,其是数术,若运算道理错了,运算结果一定是错的,那么运用结果一定是错的,这就好比,你背的九九乘法口诀是错的,那么算术结果肯定是错的。笔者发现,现在的五运六气的运算道理,有多种错误,一
五运六气是气候60年周期理论,其是要根据岁气之年月日的序列(干支)运行和计算的,其是数术,若运算道理错了,运算结果一定是错的,那么运用结果一定是错的,这就好比,你背的九九乘法口诀是错的,那么算术结果肯定是错的。笔者发现,现在的五运六气的运算道理,有多种错误,一是五运六气之首,是立春,而非大寒,二者相差了一节气,这是严重错误,必须纠正之。
此错始于唐朝王冰对六气的注解:他认为六气之首是大寒,而非立春,请看上文《六气的错误:首是立春,非大寒》,笔者通过《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和《淮南子·天文训》中的二十四节气,论证了六气之首是立春,不是大寒。但很多朋友,还是不能理解,笔者在此,再细论一遍。
错的五运六气图
夏历中的岁,指岁气,岁阴是从立春到立春,每年都是360岁气日(按360天度分),用六轮日干支纪之。四时、五行、六气、八风、十日、十二月(岁气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将此360岁气日,分成不同节制,以讲究一岁之气的运行规律。即《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五日谓之候(七十二候),三候谓之气(二十四节气),六气谓之时(六个节气为之四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之旨。
这里说的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四时,三个气数,只是举例,其实,五行、六气、八风、十日、十二月(岁气月)、360岁气日,都是气数,其都始于立春。《六节藏象论》:“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说的是五行之始,是立春,也是说所有气数之始,都是立春,即“皆”之旨,这句也能看出,360岁气日的首日甲子日,是立春。
我们再将“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和《管子·五行》对比,会得出,五行之首是立春,是甲子日。其文曰“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
所以,每年气数之首是立春,是甲子日。然后我们再来看《六微旨大论》“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是接着《六节藏象论》“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说的,所以,六气,每气都是从甲子日到癸亥日(60日,一甲),而甲子日是立春,根本不是大寒。王冰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注解《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之六气”一段:“初之气,起于立春前十五日”,根本就是错的。
错误的五运六气图
《四时调气论》《阴阳离合论》《日月系阴阳》,可以理出四时、六气(三阴三阳)、十二月的对应关系:四时,十二分,为十二个岁气月(孟春、仲春等),十二个岁气月,二分为六气,每气对应两个岁气月,三者之首都是立春,是阳气初生之时。
《阴阳离合论》说的是六气的道理,文曰: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第一段写的是六气(三阴三阳)的道理:月亮绕地球,导致地球象陀螺一样摇摆,导致历法基点与太阳的距离发生变化,引起气候变化,故将气合到太阳的运行上,形成三阴三阳。“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大小月”写的是360日每日所有的太阳轨道形状,其是不同的,有大有小:从冬至到夏至,一日比一日大,即时长一日比一日长,从夏至到冬至,一日比一日小。但360日的每日中心角度,都是1度。“三百六十日”,也是360岁气日。
第二段,写的是,四时之植物生命:春为少阳,植物生出,夏为太阳,植物长大,秋为太阴,植物收缩,冬为少阴,植物藏内。“未”,写的是宿根植物(如蒲公英)的宿根,音意从微。第二段可以复原成四时植物生命图,《四时调气论》将第二段,展开论述:“春三月,此谓发陈。……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第三段,写的是月亮绕地运行,也会引起生命之气变化,将三阴三阳合到四时中,便是六气,六气就是考量月亮对生命之气的数术。
上文,都可以复原成两个图,日后再画。
四时的春三月(立春到立夏)、夏三月(立夏到立秋)、秋三月(立秋到立冬)、冬三月(立冬到立春),是十二月,这是十二岁气月,每月有30 岁气日,不是太阴月月(朔望月),二者是两码事。《黄帝内经》中的“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春三月、夏三月”等,都是指岁气十二月。夏朝典籍中“季春、仲春、季春”等,也是岁气十二月。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
①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 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②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阳。
十二月为:寅者正月,卯者二月,卯者三月,巳者四月,午者五月;未者六月;申者七月;酉者八月;戌者九月;亥者十月;子者十一月;丑者十二月。这是十二岁气的地支,是没有天干的,因为月亮靠近地球,与太阳很远,直接属于阴气。
此文中,说“寅者正月之生阳也”,“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与四时的“春三月,此谓发陈”,是一致的,即阳气始于立春。很多网友说阳气生于大寒,这是汉代以来的错误认识。
所综合《四时调气论》《阴阳离合论》《日月系阴阳》来看,四时、六气、十二月,都是始于立春,阳气发生。
以上所论,不说研究学习数术,就是将其作为一道单纯的逻辑推理题,也能得出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是一岁360岁气日的不同节制,都始于立春,为甲子日。王冰之所以错,根本没有通观《黄帝内经》上下文,对气数的认识不对。
十二月对二十四节气图
夏历中,干支是纪太岁(岁气),岁就是从立春到立春,立春就是春节,干支在立春时刻变更。此也能证明立春是岁气之首,如果说岁气之首是大寒,那么干支怎么不在大寒变更?
总结,夏历,至汉代时,发生严重错误,俨然两种历法,故汉代以来的人们压根看不懂汉代之前的文字。详见胡绍强著《正确的历法》:解得:甲子元年是公元前5036,夏朝建于公元前3846年(甲寅),中医运行(五运六气)始于天元纪元年(公元前2636)。
来源:盘古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