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番薯背后隐藏的高考密码:从“物种交流”看2026年历史复习策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9:51 1

摘要:各位历史迷们,今天是星期二,冷空气南下,突然间气温下降十来度。那么今天就来看下两段有关红薯在中国的传播的史料,来个精神粮食来暖暖身吧!这两则史料来自于高二历史选修二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看下原文是怎样的?

各位历史迷们,今天是星期二,冷空气南下,突然间气温下降十来度。那么今天就来看下两段有关红薯在中国的传播的史料,来个精神粮食来暖暖身吧!这两则史料来自于高二历史选修二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看下原文是怎样的?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早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翻开一本陈旧的族谱,我们又看到了番薯的身影:“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土产曰薯者,味……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

——《凤冈陈氏族谱》

这两段史料,讲述的都是明朝时期番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故事。在高考历史中,这看似普通的农作物,却隐藏着“物种交流”“全球化起步”等重要考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解这颗番薯背后会隐含怎样的高考密码。

番薯背后的全球史:从美洲到中国

番薯,原产于美洲大陆,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它来到中国的故事,在陈振龙和陈氏族谱的记载中略有不同,却共同反映了一个宏大历史背景: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从历史考点角度看,番薯的中国传播路径涵盖了多位历史人物:哥伦布、陈振龙等;涉及多个地区:美洲、吕宋(菲律宾)、安南(越南)、中国;体现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从区域隔绝向全球互联的转变

高考怎么考?2023年高考全国卷曾有这样一道题:

“16世纪后,美洲的玉米、番薯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在各地广泛种植。这反映了”

A. 朝贡贸易体系的强化
B. 传统农业结构的解体
C. 全球性联系的初步建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C。解题关键在于理解16世纪是世界从区域隔绝走向全球统一的起步阶段,番薯等作物的传播正是这种联系的体现。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16世纪的时间点不符。

史料实证:

番薯如何“偷渡”到中国

对比两段史料,我们会发现有趣的细节:《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来自吕宋,而《凤冈陈氏族谱》则说来自安南。这种差异恰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空间。

在《凤冈陈氏族谱》中,详细描述了引入番薯的冒险过程:“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短短九个字,却隐含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因为当时番薯在当地被视为重要物产,严禁外传,只能通过贿赂当地人的方式“偷运”回国。

这种细节正是高考,考查史料实证能力的绝佳素材。2024年某省模拟题就曾给出多段关于番薯传入的史料,要求考生分析不同记载的异同,并评价史料价值。

解题技巧:面对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史料的相同点——都反映了番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事实;其次分析不同点——传入地点、人物的差异;最后评价史料价值——族谱作为一手史料细节丰富,但可能夸大家族贡献;专著记载可能更为系统,但可能忽略个别细节。

番薯与“明清人口爆炸”

“值闽中早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这段记载指向了高考的另一重要考点:番薯与明清人口增长的关系

番薯耐旱、耐瘠薄,可以在山地、沙地等贫瘠土地上生长,大大扩大了可耕种土地面积。它的高产特性,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历史学家何炳棣曾提出,美洲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的传入是明清时期人口从1亿猛增到4亿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请注意:高考命题往往强调多因素分析,避免“单一因素决定论”。2025年某地高考模拟题就考查了“评析番薯传入与明清人口增长的关系”,参考答案要求考生指出:番薯是重要因素但非唯一因素,同时要考虑国家统一、税收制度改革、传统稻作农业发展等多重因素。

从番薯看“早期经济全球化”

番薯的全球旅行,是经济全球化起步阶段的生动例证。在这一时期,不仅有番薯、玉米从美洲来到中国,也有中国的丝绸、瓷器流向欧洲,白银从日本、美洲大量流入中国。

这种全球范围的物资交换,打破了以往区域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启了全球历史的新篇章。2022年高考题曾要求考生“以物种交流为例,说明16-18世纪全球联系的表现和特点”。

答题要点:表现方面包括美洲作物外传、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人口迁移导致的饮食文化融合等;特点包括交流范围全球化、内容多样化、同时伴随殖民扩张不平等性

2026年高考复习建议:构建网络化知识体系

面对2026年历史高考,关于番薯背后的全球史,我们应该如何复习备考?

第一,紧扣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全球联系的建立”这一核心概念,番薯等作物的传播正是这一概念的具体化。

第二,构建知识网络。以“番薯”为原点,可以链接中国史(明清农业、人口)、世界史(新航路开辟)、经济史(物种交流、海上贸易)等多个领域,形成立体知识结构。

第三,提升史料解读能力。当下的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原始史料的分析能力,要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辨别不同史料的立场与价值。

第四,关注历史学科学术前沿。近年来全球史观、环境史观对高考命题影响显著,要理解物种交流的生态影响与全球意义。

写在最后,一颗平凡的番薯,承载着不平凡的历史。从美洲土著的主食,到福建饥荒的救命粮,再到今日街头巷尾的烤红薯,它的旅程正是全球化起步的生动见证。在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种具体的历史细节入手,理解背后的宏大历史趋势,让历史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充满联系的、生动的探索。

如果你正在备战高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你最想了解的历史考点或最难解的历史题型,我们将在下期专题中为你解答!

来源:狼阁金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