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综合性平台,涵盖了12个省市级科研团队,40余个科技服务平台,180余名创新人才、专家。目前,我们拥有中药材储藏、文化遗产数字化、特色农产品贮运、新能源电池材料以及电子信息制造等科研成果。其中,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领域的研究,离不开天津大学的对口支援…
“这是一个综合性平台,涵盖了12个省市级科研团队,40余个科技服务平台,180余名创新人才、专家。目前,我们拥有中药材储藏、文化遗产数字化、特色农产品贮运、新能源电池材料以及电子信息制造等科研成果。其中,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领域的研究,离不开天津大学的对口支援……”
11月17日,在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秋季系列活动之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共创共享活动上,贵阳学院教授陈红亚为与会嘉宾介绍天津大学和贵阳学院科研平台研发的众多成果,以及双方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当天,省内外多家高校和联盟借此活动公布前沿成果与技术需求,共同为区域科创协同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2021年,天津大学与贵阳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双方依托跨区域高校合作优势,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协力合作,展现出“校地协同+跨省联动”的创新合力,并于2024年获批“贵州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当天,陈红亚分别展示了两所高校的人工智能射频集成电路EDA、绿色环保高性能水性功能涂层、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新能源电池纳米材料技术等成果。其中,他详细讲解了两校联合研发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该项目依托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贵州省文化遗产数字化重点实验室,聚焦‘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物知识组织和服务技术’。”陈红亚进一步表示,其核心是从多源文物数据中抽取知识,通过本体技术构建结构化语义网络,打破文物信息孤岛,可支撑智能检索、知识问答等服务,能变革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模式,提供沉浸式体验。目前,该技术已相对成熟,已在湖南、山西等博物馆落地应用,拥有5项发明专利,可服务于智慧博物馆、数字文创、科研教育、智慧文旅等场景。
来自贵州师范学院的吴永刚教授,则通过路演形式,以超级电容器的特点与发展为开篇,现场介绍了团队研发的高负载氢氧化镍复合纳米材料超级电容器。据介绍,超级电容器主要应用于备用电源,以及各类工业设备、汽车、轨道交通和消费电子产品等,是新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用该方法制备的超级电容器,具有工艺简单、安全、性能优异、成本低的优势,市场前景极高。现场,吴永刚以技术原型演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生活的潜力,引发全场阵阵掌声。
今夏,“贵阳贵安服务‘四城联动’劳模工匠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当天,该联盟成员之一——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工匠、国家级茶艺技能大师冯丹绘通过“茶艺视角解读贵州茶N+推广方式与应用场景”,将茶艺与文旅、数字、教育结合,以茶艺视角解读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升级路径,把非遗技艺与数字化推广相融合,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据介绍,该联盟汇聚劳模工匠的智慧与经验,通过标准化技术输出与创新成果转化,打破技能人才与企业、高校间的壁垒,让一线工匠的“绝活”转化为可量产的创新产品,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有成果的亮相,也有需求的释放。活动期间,安顺市科枢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贵州省慧农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快速响应站聚焦行业痛点,发布了单倍体育种、农机装备与种植研发、养殖与加工以及航空制造、平台合作、产业升级与资源利用等技术需求,覆盖农业、先进制造等领域,面向全社会征集创新解决方案,为科技成果落地搭建“需求对接桥”。
本次需求成果发布环节,既释放了产业一线的技术刚需,也亮出了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家底”。通过“需求+成果”双向匹配,能够有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贵州科学城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高地,贵州科学城正以开放协同、精准赋能的姿态,积极融入“四城”联动之中,为区域科创资源互通、产业协同升级搭建高效纽带,持续激活创新“一池春水”,助力贵州在数字经济、特色产业等领域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来源:数据之眼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