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在小歌手工作室打工的人应该明显感觉到“活儿”变少了。起初“影视剧备案数下跌”“平台狂砍腰部项目”只是遥远的热搜话题,直到年底聚会增多,大家聊天时说起这一年都没怎么接到音乐节,危机感才真正蔓延开来。
作者:曲韵竹
今年,在小歌手工作室打工的人应该明显感觉到“活儿”变少了。起初“影视剧备案数下跌”“平台狂砍腰部项目”只是遥远的热搜话题,直到年底聚会增多,大家聊天时说起这一年都没怎么接到音乐节,危机感才真正蔓延开来。
长剧演员曾成群向直播带货迁徙,赚取天价佣金,那种熟悉的“潮水感”如今复现在了音乐节上。按照惯常逻辑,演员的下一个跨界风口也该是带货这类快速变现领域。音乐节不够赚钱,门票收入有限,艺人分账不高,不具备成为风口的素质。然而,这一次演员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来。
角色缺少叙事力量,迫使演员讲述自己
时至今日,演员的职业属性已从“作品中心制”转向“用户中心制”,职业行为也从“参与作品生产”变成了“参与注意力生产”。新一代流量生花,没有不运营个人账号的,没有不“营业”的。所谓营业,就是用自己的真实生活去制造可讲述化内容,譬如拍摄旅行Vlog、定期上传照片、公开以演员个人视角出发的片场花絮……持续为粉丝掉落各种日常碎片,来进行自我叙事。
你会发现,演员维护粉丝关系的优先级,有时甚至高于维护渠道关系,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古装偶像剧生产高度流水线化,接A平台的戏还是B平台的戏其实都差不多,作品为王的时代过去了,剧集只是维持曝光的工具之一。有魅力的角色越来越少,角色不复杂,剧本缺少叙事力,演员难以借助角色获得注意。于是,演员不得不进行自我叙事。然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观众对演员喜爱的重点不再与角色强相关,而更多是演员本人可爱,人设时髦。
注意力争夺战
过去,沉默被认为是克制的美德,演员本该保持神秘感。现在,由于注意力流速极快,演员长时间不“营业”意味着在算法中失踪、被系统降权、被公众遗忘,神秘感反而成了风险。因为工作模式,演员一旦进入剧组(尤其是保密程度要求高的项目),公开曝光就会急剧减少,这是不可回避的真空期。所以代拍行业应运而生。起初,这是粉丝自发行为,后来才形成产业链,有专门的代拍团队、信息贩卖渠道、素材中转群。产业链发展至今,剧组已经会默许代拍行为存在,或暗中与之合作,演员甚至雇佣伪代拍制造虚假的“自然路透”。代拍早已不是非法泄露行为,而是隐秘的营销环节。在注意力争夺战中,剧组、演员、代拍、营销号,彼此之间形成了默契的共生关系。
这种前置化宣传提前透支了观众的即时快感,数不清多少作品的热度集中在路透期,播出后却无人讨论。剧集尚未播出,角色的解读权已通过几张造型照片被观众争夺了几个来回,这种纯粹的外观竞争让演员加倍陷入曝光焦虑,代拍时刻都在拍,演员也得时刻保持“被看”状态。
路透之所以盛行,本质也是因为观众对演员私域有真实的渴望。路透是过渡影像,展示演员成为角色的过程,“身着”角色时的气质变化和私人情感投射。角色也要与演员的公众形象互相映照,成为品牌叙事的一部分——每个演员都是“天选XXX(角色名)”。
更容易的“被看见”
演员们登上音乐节舞台的初心无法为外人所知。客观事实是,这些音乐节活动往往出现在演员的上一个剧组和下一个剧组之间,它既不需要综艺那样长期录制,也不像代言站台那么商业,演员只需短暂登台完成表演,就能重新激活公众记忆,为下一个作品周期蓄热。
在这里,观众对他们异常宽容,一方面因为台下粉丝居多,另一方面因为他们不是专业歌手,走调破音唱歌难听都可以是“萌点”,他们不是来秀唱功的,而是来秀一秀“真实的自己”的。选择翻唱哪首歌,演唱哪部本人代表作的OST,选择什么私服,什么风格的妆,无不代表着个人审美取向。通过这些自主决定,演员在非影视语境下重新定义着自己的公众形象,他们喘气、害羞、表情管理失败,观众反而觉得真实可爱。无论最终的演出效果如何,这些反工业、反精致、被允许的缺陷都丰富了人设,赋魅到本人。可以说,在音乐节舞台上,“凡所有事发生皆有利于我”,演员没有不应邀一次试试看的理由。
商业价值悬殊,演员对歌手降维打击
演员登上音乐节的潮流是从五一假期开始的。据“音乐先声”公众号不完全统计,今年参演音乐节的演员有三十余位,这些自带流量的明星改写了票房颓势,推动了新的旅游生态形成,让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给予主办方财政补贴。在这股浪潮中,行业资源开始阶段性重组。据搜狐新闻报道,一位演出设备租赁商曾透露:“现在音乐节的舞美预算,70%都倾斜给影视明星。”
不过,资源是有限的,有人进入就意味着有人退出。演员带来了话题、粉丝、文旅资源,将音乐节逐渐改造为城市营销项目。他们短暂歇脚,无害流动,却再分配了一切资源。
无效拉新
在以乐迷为主体观众的音乐节上,虽然多数人也是为大牌而来,但因为真正热爱音乐,他们常常意外地被开场乐队“圈粉”,这种被动发现是小众独立音乐扩大听众版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把观众换成“专注自家”“拒绝扶贫”的演员粉丝,即使名额仍在,演出照常,那条原本通向新听众的通道,多多少少也被堵塞了一些。
有一种观点认为,演员入侵音乐节也是“拉新”。在我看来,有效拉新应该是通过内容本身吸引新的受众。演员带来的粉丝群体与音乐节原生受众几乎没有重合,他们虽然让音乐节暂时“火”了,却并没有培养出新的音乐消费群体,这不是文化生态的增长。
潮水会在何时退去
对于演员而言,登上音乐节是维持热度的多种途径之一。对于专业歌手,尤其是尚未跻身主流的独立音乐人来说,音乐节是宝贵的曝光机会、重要收入来源、更是行业认可的上升通道。演员带来的资源再分配重构了歌手的职业价值和专业壁垒,音乐节的音乐性被稀释了,变成以音乐为背景的明星见面会。一群人排解焦虑、做自己,不应以摧毁另一群人更脆弱的生态为代价。
当下的内容工作者大概都有察觉,我们面对着一代极易感到厌倦的年轻观众。可以预见,如果演员在音乐节上的表演始终停留在人设展示层面,缺乏真正的舞台魅力,当演员唱歌的猎奇感消退,观众发现这些表演只是延伸的“营业”而非真正的音乐表达,这场跨界热潮必会冷却。
音乐节现场(图片源于网络)
音乐节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一种现场信任,观众相信此刻无法复制,每场Live都独一无二,这种感受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共处,也是情绪交换的真诚。如果表演者只是来露上一面,唱两首没那么擅长的歌,这种真诚是难以成立的。当然,在娱乐生态里,粉丝和偶像之间存在共谋式浪漫,即使什么都懂,粉丝也仍会继续买票前往。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核心乐迷受不了粉丝应援偶像的方式,发起了“拒绝流量明星统治音乐节”的话题。我想,单纯地支持或反对都难以解决核心问题。跨界本身无罪,问题是以何种姿态登上舞台。演员虽不是专业歌手,也应尽量避免失误,不要可爱化、人设化这些失误,不要使用营销手段将事故转化为巩固粉丝忠诚度的独家记忆,要对舞台抱有敬畏之心。
世事瞬息万变,我无法断言这股浪潮是好是坏。或许演员们的到来会催生出新的演出模式,新的演出模式或许更综合、更开放,没有谁该来、谁不该来的界限,连虚拟偶像、游戏角色都可以登上同一舞台。站在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一切人们想象中的嘉年华都可以实现。
无论影视还是音乐,当下从业者都是在流量与品质中间找平衡,与一百张脸擦肩而过,是为了对上一双有情的眼睛。
在这场浪潮中,有些演员曾经是歌手,却未能在那条赛道走红。对这类演员来说,出演音乐节更像是回归初心。有机会再次以歌手身份面对观众,唱歌给因为戏剧喜欢上自己的粉丝听时,那些未竟的遗憾或许能够被抚平。回忆起旧日追梦的时光,那应该也是很动人,很温柔的吧。(曲韵竹)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