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0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冬天一来,感冒、咳嗽的人就特别多。可你知道吗?有时候看似普通的“发烧流鼻涕”,其实可能是甲型流感在搞鬼。它不仅传播快、来势猛,还特别爱“伪装”成普通感冒,让人防不胜防。
钟南山院士就曾公开提醒:不少甲流患者,在真正“中招”前的一个月,身体早就悄悄亮起了红灯。只是我们没留意。
那这些“红灯”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讲一讲。读懂了这4个预警信号,说不定就能早发现、早处理,把病拦在门外。
人是有“电量”的,正常情况下我们白天精力充沛,晚上按时休息。但如果你发现最近总是迷迷糊糊、提不起劲,哪怕睡了10个小时也没精神,那就要小心了。
这种状态,医学上叫做“疲劳综合症”,它并不是病,但常常是免疫系统正在对抗病毒的表现。甲流病毒在潜伏期就可能开始影响人体免疫系统,让你感觉身体“像是被掏空”。
有研究指出,甲型流感感染者中,有超过70%的人在发病前1~2周曾出现持续性乏力的表现(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第12期)。
划重点:不是所有的累都只是“没休息好”,如果连假期都补不回来,最好提高警惕。
很多人以为感冒发烧,非得38℃以上才值得紧张。其实不然,甲流在初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就是“低烧不退”。
这类发热通常持续时间较长,有时白天正常,晚上稍微升温。体温多在37.2℃~37.8℃之间,不高,但总是反复,特别“磨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甲流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初期,身体还没有形成强烈的免疫反应,只是轻微升温,试图“打草惊蛇”。
这就像小偷刚进门,保安还没彻底反应过来,只是“提高了警觉而已”。
如果你近期经常体温“卡”在37℃左右,又没有明显的其他症状,建议去医院查个血常规或做个流感抗原检测,别等到病情发展了才后悔。
“这两天老是想咳嗽,但也咳不出来,就是嗓子不舒服。”很多甲流患者在发病前期,都会有这样的描述。
这不是错觉,而是甲流病毒对上呼吸道的“试探攻击”。医学研究显示,甲型流感病毒最早侵袭的是鼻腔和咽喉部位的黏膜细胞,这时候身体还没有产生大规模的反应,但你就会感觉:
嗓子又干又痒;
偶尔清一下嗓子就舒服点;
晚上尤其明显,白天还能忍。
这种“轻咳+痒感”的组合,跟普通感冒不同,它没有浓痰、也不是剧烈咳嗽,但就是挥之不去。
要知道:嗓子的“细节变化”,往往是呼吸道感染的第一道信号。别总以为是天气干燥,病毒可能早就埋伏进来了。
很多人都以为甲流只影响呼吸系统,其实并不完全正确。甲型流感病毒能通过血液传播到消化系统,引发一系列“肠胃异常”,尤其是在孩子和老人中更为常见。
常见的表现包括:
食欲下降,吃几口就饱了;
腹泻、腹胀,甚至是轻微呕吐;
肚子咕咕叫,但不饿。
2021年《中华传染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在某次甲流流行季中,超过32%的患者在发病前10天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适。
这些症状容易被误判为“吃坏肚子”或“工作压力大”,但如果你近期接触过感冒病人,又出现这些异常,千万别掉以轻心。
甲型流感病毒之所以让人防不胜防,跟它的传播方式有很大关系。钟南山院士曾明确指出:“甲流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在密闭空间尤其容易爆发。”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逢流感高发季,学校、写字楼、地铁等人群密集场所,往往成为重灾区。更“麻烦”的是,甲流病毒的潜伏期为1~4天,这段时间内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但依然具有传染性。
换句话说,你可能在完全没察觉的情况下,就已经感染别人了。
所以,提高警惕、早识别早隔离,才是预防的关键。
1. 接种流感疫苗:
国家卫健委已明确建议,60岁以上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别小看这一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可降低50%以上的重症风险。
2. 做好卫生防护:
勤洗手,尤其在外出回家、吃饭前;
戴口罩,尤其在流感高发期或密闭空间;
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开窗不少于30分钟。
3. 提高身体免疫力:
规律作息、营养均衡、适当锻炼,都是提升免疫力、抵御病毒的基础。
提醒一句:免疫力不是突击能提升的,它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自律”。
很多人觉得甲流“就是个感冒”,扛一扛就过去了。但事实是,每年冬季因为流感导致重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并不少见。
你以为的小咳小烧,背后可能隐藏着病毒的攻势。钟南山院士的提醒,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次次临床经验的总结:甲流不是“突然来”,而是“悄悄来”。
如果你发现身体有这4个异常:
持续乏力睡不醒
低烧反复不退
嗓子痒咳不停
肠胃出问题
别犹豫,早点就医、早点处理,总比等到高烧不退、全身酸痛来得强。
你听懂了吗?
参考资料: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第12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流感防控知识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外科丁医科普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