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岁全红婵双人赛只拿第五,赛前临时退出单人项目,真相比输更难受
18岁全红婵双人赛只拿第五,赛前临时退出单人项目,真相比输更难受
很多人看完分数先骂状态,再骂教练,最后把锅甩给发育。
没人注意到她走路时右腿先落地,左脚只能虚点,像踩在钉子上。
队医每天给她冰敷,膝盖外侧鼓起的包比鸡蛋还大,胫骨边缘一按一个坑。
这种疼不是咬牙就能扛,起跳瞬间全身重量压在那条骨头上,空中再转三圈,骨头像被钳子拧。
发育关所有女台选手都要过,有人长八公分还能压得住,有人长两公分就再也回不去。
全红婵身高蹿到一米六,体重涨六公斤,脚掌变大,板缘踩点全乱。
以前能抠到最边沿,现在只能踩中间,起跳高度掉十厘米,转体时间被压缩,打开稍晚水花就炸。
教练组把台板往后挪两厘米,她仍找不到原来的节奏,夜里加练,水池边吐两回。
伤病清单更长:右踝撕脱性骨折没完全愈合,左膝髌腱末端病,腰椎骶化,右肩冈上肌磨损。
跳水队最怕肩伤,入水一刻手臂必须锁死,肩袖一松,动作直接散架。
她肩周每天扎四针,针眼密密麻麻,像被马蜂叮。
队里给她改动作,减少反身翻腾,把难度从3.3降到3.0,仍疼得睡不着。
双人赛每轮两跳,她要在十分钟内完成,疼痛叠加,第三轮后连手臂都抬不平。
双人同步看两人摆腿角度,差十度就扣两分。
新搭档王伟莹比她高半头,起跳速度不同步,她只能拼命赶,结果发力过猛,入水过深,水花砸出圈。
裁判给的技术分只有6.5,同步分更低。
第五轮结束,她分数比搭档低整十分,这在国家队里算翻车。
观众只记得她过去拿金牌,不知道她训练时连完整动作都跳不完。
陈芋汐和掌敏洁配三年,动作像复印纸,一个眼神知道对方想干嘛。
全红婵换三任搭档,每次都要从头磨合,默契靠比赛硬攒。
有人拿两人对比,说陈芋汐熬出头,其实她肩也有伤,只是轻一点。
冠军背后不是谁打败谁,而是谁还能站在台上。
全红婵如果硬上单人,十米台六跳,跳完可能直接送医院,退役时间表会提前两年。
体育总局科研所做过统计,女子跳台选手平均巅峰只有四年,从出道到退役常常只隔一届奥运。
全红婵十四岁拿奥运冠军,已经撑四年,身体比队友提前老化。
教练组提前给她写康复计划:停台三个月,改练体能,水上只练三米板,先把下肢力量补回来。
计划写得清楚,执行却难,省队、国家队、赞助商、观众都在等成绩,她只要出场就是票房,票卖完不可能退。
很多人把退赛理解成怕输,实际怕的是报废。
医学上讲,胫骨应力性骨折如果连续起跳,骨裂会彻底断开,到时钉钢板,运动寿命直接清零。
她退出单人那天,在宿舍哭一宿,第二天照样去馆里看队友训练,绑着冰袋坐在角落,把每一跳的角度记在笔记本。
教练说,她比谁都清楚,现在退一步,是为了还能站起来。
观众习惯看天才逆袭,现实里更多是天折。
全红婵如果继续硬顶,大概率复制前辈剧本:十五岁闪光,十八岁坠落,二十岁退役,二十一岁带一身伤去读书。
她选择先治伤,等于把巅峰期往后挪,可能错过巴黎,却有机会拼洛杉矶。
这个选择需要的不止勇气,还有对职业生涯的冷静计算,以及对疼痛的敬畏。
全运会结束,她回广州做彻底检查,影像显示胫骨骨小梁已有断裂线,再跳就要钉钉子。
队里给她放假两个月,禁止上跳台。
她每天泡泳池,只练水中倒立,练肺活量,练核心。
晚上十点准时睡,把以前缺的觉全补回来。
队友发朋友圈,她在楼下回复:等我回来,不会晚。
跳水队流传一句话,十米台是刀口舔血,谁都不敢保证下次还能直着走。
全红婵这次没拿奖牌,却给所有正在发育的小队员上了一课:成绩可以等,骨头不能等。
观众也要学会接受,英雄不是机器,也会疼,也会老。
等她重新站上跳台那天,不管拿第几,至少还能跳,这就够了。
来源:奋发扑克H5DZ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