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白领,涌向「最体面」的低价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0:32 1

摘要:拼好饭界面弹跳出的“大份黄焖鸡+鱼豆腐+金针菇+豆皮+米饭”套餐,标价9.8元,她勾选0.1元的“免拼特权”,下单成功。

11点17分,北京国贸格子间里,95后策划师周然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点击。

拼好饭界面弹跳出的“大份黄焖鸡+鱼豆腐+金针菇+豆皮+米饭”套餐,标价9.8元,她勾选0.1元的“免拼特权”,下单成功。

同事凑过来看了眼:“这么便宜,肉能吃吗? ” 语气里带着调侃:“网友不是都说 吃 拼好饭容易中毒吗?”

周然想起一年前的自己:一直把这类低价套餐归为“踩雷区”。

外卖大战时靠“满15减11”的补贴吃4元盖饭,吃 得 很开心,但补贴一停,同款餐品飙到18元,她为了省钱改 点 隔夜饭。

直到上个月抱着“试错”心态点了次连锁品牌的拼好饭,才发现“低价”和“安心”真能共存。

42 分钟后,周然点的外卖餐盒被送到工位。打开的瞬间,浓郁的酱香混着鸡肉的鲜气扑面而来 —— 9.8 元的价格比单买便宜很多,已经有 4000 多人拼过。

餐盒里的米饭堆得像座小山,压得瓷实不松散;大份黄焖鸡占了餐盒一半空间,块块鸡肉鲜嫩紧实,鱼豆腐、金针菇、豆皮等配菜给得满满当当,几乎要溢出来,浓稠的酱汁刚好没过食材,还带着她选的正常辣度香气,拌着米饭一口下去,鲜辣开胃。

如今,10元以下拼好饭已然成为了周然的日常。

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国贸,在上海张江的程序员宿舍、济南工地的工棚、武汉高校的自习室,拼好饭的日订单峰值已经超过3500万单。而每天送出千万单的拼好饭,出现也才不过4年 多 。

从被全网玩梗,到“ 拼好饭是打工人最后的兜底”的真情实感,拼好饭的口碑悄然逆袭,背后是消费者“省钱”和“吃好”的需求被 其找出了最优解。

从 “ 追低价 ” 到 “ 要安心 ” ,并非两难

在社交平台上 , 关于拼好饭的讨论热度一直不减,不少人虽然从未尝试过,却留下猜疑的声音。

一度,“疑似吃拼好饭中毒”的玩梗图在社交平台刷屏。

这些干扰的声音,成了很多人尝试拼好饭的“心理门槛”。

但当外卖大战逐渐熄火,大额补贴消失,普通外卖价格重回高位,越来越多人仍然在寻找,有没有路径,可以吃到低价又优质的饭菜。

周然的室友张萌,也是拼好饭的忠实用户。

她今年刚大学毕业,月薪6500元,每月要交3000元房租。

“每个月能支配的钱不多,所以想在吃饭上省一点,省下的钱可以多花在一些提升自己或者享受生活的事情上。”

但第一次下单前,她翻遍商家主页的 “ 后厨照片 ” ,甚至用地图街景确认门店真实存在。

“不是抠门,是怕花几块钱这样的低价吃坏了肚子,毕竟医药费更贵。”

拼了一次又一次之后, 她对拼好饭逐渐产生信任 。 在她的外卖记录里,拼好饭订单占比超80%。

在亦庄工地干活的王建国,好一段时间他都不信任低价外卖,但他吃饭预算不多,外卖大战时他享受到了很多大牌低价的快乐。

补贴退潮后,年轻一点的工友告诉他拼好饭可以拼老乡鸡、南城香这类连锁品牌的套餐。

“ 南城香 定制 铁板香肠蛋炒 饭, 一份不到8元 ,有肉的套餐像咖喱鸡肉饭、鸡肉土豆泥饭也就9元多 ,但因为是 正经后厨做的,吃起来比没牌子的放心。”

消费者 存在“低价会引发品质担忧”,但会因“价格合适+资质透明”完成下单。

消费者的需求本质从不复杂——不是要免费午餐,而是要“明明白白的便宜”:知道食材从哪来,清楚后厨干不干净,确认商家正规。

当烧钱补贴停止,真实的需求缺口也在展现——消费者要“真低价”不是“补贴价”,商家要“能赚钱”不是“赔本赚吆喝”,而这一切,都需要一套能自我循环的长期逻辑。

美团外卖事业部总经理总结 得 一针见血:“外卖行业的每轮增长都是由供给侧的进步带来的,从来都不是靠补贴。”

10元以下的盖饭,是一种必然

10元以下盖饭的流行,绝非偶然 , 而是“超级性价比时代”的必然。

2025年的餐饮市场早已释放明确信号: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36.6元,较去年下降7.7%,堂食客单价更是跌回十年前水平。

这种变化背后,是消费者的理性回归——不再为品牌溢价、装修成本买单,只关注“每一口的实际价值”。

例如,塔斯汀 同样的 汉堡套餐(香辣鸡腿中国汉堡+香柠可乐) ,正常外卖卖 14 元,拼好饭版 6.9 元,分量、用料几乎没差别,选哪个一目了然。

国外也正在经历这股风潮:日本的大创十元店靠规模化采购实现“10元好物”,新加坡的国民食堂通过政府统筹让“几块新元吃饱饭”,本质都是用模式创新承接大众对“平价优质”的民生需求。

拼好饭则是在数字化时代,用平台力量搭建起的“外卖版国民食堂”,它的低价不是“割肉让利”,而是“效率换利润”的必然结果 。

辰门兜炝肉已经是福建莆田 50年的本地老品牌店铺了,平时并不缺顾客,但是加入拼好饭之后,每日订单增加了500单,老板林帅说 : “我们就像多请了一个不占地方的员工。”

一锅可出20份餐,通常好几锅同时开水,水开就下肉,五分钟就煮好,一次性就可以处理100份订单,而关于品质,老板说 : “都是一个锅里盛出来的,不会有差别。”

喜欢探店的大王认为拼好饭是三方共赢的结果:“顾客赚了实惠、老板赚了客流、老街坊赚了一份不怕消失的熟悉味道,骑手小哥也能每天多接几单。”

“老乡鸡与拼好饭定制农家小炒肉盖饭套餐,半年在拼好饭售卖超200万单。”老乡鸡外卖负责人坦言,拼好饭不是“低价引流”,而是“开辟了新市场”。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说,“超级性价比绝不应靠同行内卷,而是需要商家发挥结构性成本优势。”

拼好饭“平价套餐”的模式,正是帮商家砍掉所有冗余成本——精简SKU减少浪费、集中订单提高出餐效率、免佣金降低经营压力,让“薄利多销”成为可能,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这才是长期低价的核心逻辑:不是“比谁更便宜”,而是“比谁能把成本降得更合理”。

用供给侧升级守护“低价+品质”

当消费者的需求逐渐明朗,如何做到既帮助商家精准控制成本,又保证消费者的用餐体验,就成了考验平台能力的核心。

拼好饭不是让商家被动降价,而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联合商家“定制好饭”。

针对写字楼白领,拼好饭联合肯德基在川渝推出 “10.9元中国锅盔堡套餐”,调整饼皮厚度适配快速出餐,增加生菜比例满足健康需求,比堂食同款便宜8.5元,上线即成为爆款。

服务社区居民,协助海底捞推出子品牌“下饭火锅菜”,把火锅食材拆解成14.9元的单人套餐,用小份菜降低消费门槛,解决“想吃火锅又怕浪费”的痛点。

破解“低价低质”偏见的关键,是把“放心”摆在明面上。

拼好饭推出的“百万亮厨计划”已覆盖35万商家,并针对性推出“食安升级计划”,用三重保障打消用户疑虑:

平台要求商家上传门头照、后厨全景照,让后厨可视化。还有30%以上头部商家会开通实时直播,用户下单前能看到食材处理、炒菜全过程。

有网友到店自提时发现,商家后厨干净整洁,“照片、直播没骗人”。

除此之外,平台推出“食安日记”功能,商家每天用手机上传食材采购凭证、消毒记录,用户一键可查。临沂兰山区张姐(张秀高),已经经营朝阳糁馆23年,现在每天雷打不动打卡食安日记,从牛肉等食材采购凭证到消毒记录,“有顾客说看了我的消毒记录才下单,这比降价管用”。

另外,用户评价与商家流量直接挂钩,卫生差、分量不足的商家会被降级,食安合规则获得流量倾斜。目前已有 11.7 万家商户因此受益,形成了“做好食安=多赚钱”的正向激励。

拼好饭不止“给订单”,更“教方法”,通过采购渠道、店铺规模优化等手段,帮商家降本增效,让他们“愿意做、能做好”低价餐。

通过对接集中采购渠道,帮商家把食材成本降低 10%-15%;免费开放AI经营分析工具,分析周边用户偏好,避免盲目备料——辰门兜炝肉老板就靠这个工具,发现拼单用户更爱加青菜,调整配料后订单又涨了20%。

张姐的朝阳糁馆在2022年6月上线拼好饭,推出6块多的糁汤配油条套餐之后凭借透明的食安管理和稳定的品质,一天能卖出100多单,占到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一,每月多赚 5000 元。

更意外的是,拼好饭还为这家老店带来了年轻客群和外地游客,通过线上订单反哺了线下生意,让23年的老味道口碑与活力并存。

当商家不用为生存焦虑,自然会把精力放在品质提升上,形成“消费者放心点、商家安心做、平台稳增长”的良性循环。

这也是全行业最该考虑的,真正的性价比,不在于补贴,而在于最高的效率和最优的供给。

拼好饭能实现口碑逆袭,正是抓住了最朴素的民生需求——无论收入高低,每个人都该吃得上“不贵、干净、管饱”的饭。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来源:凤凰WEEKLY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