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日暖阳透过土掌房的木窗,洒在新平县戛洒镇平寨村的花腰傣服饰、刺绣工作室。负责人刀向梅正握着绣娘的手,调整彩线的走向,一幅绣着稻穗与傣家少女的作品在指尖渐显生机。
冬日暖阳透过土掌房的木窗,洒在新平县戛洒镇平寨村的花腰傣服饰、刺绣工作室。负责人刀向梅正握着绣娘的手,调整彩线的走向,一幅绣着稻穗与傣家少女的作品在指尖渐显生机。
作为花腰傣傣洒支系的后裔,刀向梅的非遗之路始于童年。10岁起,她跟着母亲、奶奶学习织锦刺绣,“那时农闲时,寨子里的妇女围坐在一起,针飞线舞间,花草虫鱼就落到了布上”。2011年,务工返乡的她看到姐妹们精湛的手艺藏于深寨,毅然投身传承事业,加入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开发协会、创办民族服装店,2015年牵头成立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制作服务中心,探索出“绣娘+市场”“保护+产品”的传承新模式。
“光守着传统不行,得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下。”刀向梅的创新从未停步。她带领团队突破传统服饰的局限,将花腰傣刺绣融入酒店用品、办公用品等现代物件,开发出100多个品类的手工艺品。
走进刀向梅的工作室里,非遗的“多元面孔”随处可见:土掌房建筑复刻着花腰傣传统民居风貌,墙上挂着祭神用的“达辽”、捕鱼的竹编鱼篓,腌制区的瓦罐里藏着傣家酸香的腌菜。这里不仅是织锦传习地,更是整合了花腰傣饮食、农耕、信仰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成立至今,工作室已接待游客150余批,每年参观人数达2至3万人次。随着游客的增多,这里的傣族村民也打开了视野,提升了思想观念,农家乐、早点铺在村里开了起来,村居面貌也迎来新的变化。2025年,工作室成功申报为省级第二批非遗工坊,带动386名会员年均增收60多万元,实现“守着家、绣着花、能赚钱”。
刀向梅的坚守,是新平县非遗保护体系化推进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新平构建起“制度保障+阵地建设+产业赋能”三维网络,交出了亮眼答卷:截至2025年6月,全县拥有四级非遗保护项目129项,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1名,形成省、市、县三级传承梯队。
新平县文化馆馆员刀庆喜介绍,在阵地建设上,新平累计建成 13 个非遗传习馆、10家非遗工坊,其中戛洒“花腰田间”非遗综合传习馆投入50万元,全方位展示花腰傣服饰、土陶等多元文化。保护措施更趋精细化,实施傣族叙事长诗《朗娥与桑洛》等抢救性记录工程,为非遗存史立传。推动“非遗进校园”,建兴乡中心校开设葫芦笙技艺培训,筑牢人才根基。
新平通过“校地合作”优化产品设计,拓展销售渠道,设立传承人补助机制,省级传承人年补助8000元,激发传承活力。从刀向梅的一针一线到全县的体系化保护,从单个项目传承到“一点突破、多点开花”的格局,如今,非遗正逐步成为新平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每一针都连着过去与未来。”刀向梅轻抚着刚完成的绣品,眼神坚定。在完善的保护体系与创新的发展路径下,花腰傣的彩线正绣出非遗保护的新图景,让这份沉淀千年的文化瑰宝,在红河谷的阳光下持续焕发生机。
云报全媒体记者:刘宇丹 黄翘楚 杨茜
玉溪市融媒体记者:饶平 沈阳
编辑:丁星亦
审核:张晓橙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