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摄影的实力与潜质——第17届苏州市摄影艺术展述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9:50 1

摘要:苏州摄影的实力与潜质——第17届苏州市摄影艺术展述评

对于城市来说,摄影是亲密的记录者、见证者和传播者,也是其历史的忠实书写者。同时,人文底蕴丰厚、活力迸发的城市,又赋予了摄影以宽阔的施展空间、丰沛的艺术驰骋天地以及深厚的思想锤炼之基。

第17届苏州市摄影艺术展,既是苏州摄影近几年来的一次集中的成果展示,也是苏州这座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突破性和开创性成果的视觉呈现。入展的作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题材丰富,尤其是纪实类作品的表现,苏州本土题材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青睐,体现了摄影植根生活的土壤,关注现实的创作原则;二是风格多样,表现形式兼及摄影的记录与艺术、传统与当代、探索性与融合性相结合,体现了摄影立足当下的敏锐的艺术触角;三是入展作品的影像内涵,交织着视觉艺术勇于介入人的精神生活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从当下中国现实与摄影生态这一高度出发,实现对苏州城市建设与地域文化,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深情观照,新的摄影技法的大胆尝试与艺术观念的积极探索,获得了沉稳表达。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低空商旅,工业园区先进生产力对于“中国制造”的揭示,俯视建筑群所获得的颇具苏州特色的“城市密码”,机器人产业的兴起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切入,这些景致,和粉墙黛瓦、河街相邻、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传统的苏州符号一起,正在成为现代化苏州的新标识。而长期关注项目,则采用拓展纵深感的办法,以一组组极具时间感和对比性的照片,大跨度地展现了旧苏州与新苏州之间的悬殊,以更具说服力和可视性的图景,凸显了新苏州的进步和由经济支撑的城市文明飞跃式发展的艰辛历程。《鹿城变迁》,《太仓往事》,《太湖十八年》,40余年的《苏州改革开放之路》和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苏州小巷生活》记事,从宏观视角到微观细节,直观真切地丈量了一座城市的漫漫发展之路,让读者与照片一起,感受一座城市在巨变中的脉动。丰富的入展作品体现了多面且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苏州。闪耀着银色光晕的高楼大厦,和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城市新景观,与安逸闲适、青春气息和艺术氛围相融汇的平江路风情互为辉映;这是一座美丽又极富魅力的城市,也是一座包容共融的活力充沛之城。她让人深感这座城市在古老中生生不息,活力四射的烟火气。每一幅照片,都是炫丽的、美轮美奂的城市名片,展示着这座号称中国最强地级市的崭新容颜。苏州,因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熏染太深太久而几近于印象恒定,以至于人们很难凭借在苏州的亲身经历,来涤除长期的阅读和观看滞留于心的顽固想象。摄影更新了记忆,也填补了新的想象。影展中出现最多的建筑,莫过于东方之门。她是新苏州的城市标识,也是这座城最具现代化意义的地标性建筑。在晨曦中,在夜幕下,在正午的阳光里,在轻雾弥漫的盛景里,无数的镜头对着她按下快门;摄影师们操纵着小小的飞行器,远观,近看,俯视,仰望,穷尽每一个独特的角度。从此,苏州在温婉、柔美、娴静等阴柔之美之外,渐渐具备了坚毅、挺拔、伟岸的阳刚英姿——摄影,在协助苏州塑造了新的精神气质。

细细品读17届苏州影展作品,对于人的关切和对于苏州城市精神的挖掘,是本届影展的另一个重要特色。这里有新苏州高质量发展的脉动,也有老苏州文化底蕴的沉潜,但归根之处,乃是对城市文化持续性的探索,对城市精神确定性的把握,是对芸芸众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意志的褒扬。时尚与深沉、新潮与厚重、亮丽与稳健,彼此契合,互为映照,组合成一幅颇具江南特色与现代意义的苏州画卷;其曼妙灵动、生机勃发,凝结在一幅幅照片中,弥漫在由影像构建的视觉世界里。苏州交响乐团10年间享誉国内外的闪光足迹,苏工苏作的非遗制品在老艺人手中的匠心传承,抗战老兵们一幅幅雕塑般的时代肖像令人敬仰,生机盎然的荷花集市成为无数新老苏州人热爱苏州的新理由。一定意义上,照片中那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苏州人,都是绚丽的都市景观背后默默的建造者、奉献者;影像中体现苏州人细节生活与市井生趣的动人瞬间,阐释着苏州文化隐于日常、生发未来的独特魅力。这里有恬静与安谧,有朴实真诚的笑脸,也有一个上升中的城市所特有的多元、宽宏与包容的精神内涵——精致的影像对芜杂的生活实施了高度的提炼。摄影记录时代,影像书写历史。由表及里,一个个鲜活的苏州人,阐释着当代苏州的精神内核。城门里的音乐会,金鸡湖畔的新地标,夜幕下的太仓港,昆曲之韵,苏博之夜,宁静的苏州湾,火热的苏超——关注人,激励生命;彰显美,传播苏州,成为摄影的责职与使命。

尤为值得肯定的是,本届影展的入展作品中的专题组照数量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组照相对于单幅作品的拍摄,具备一定的驾驭难度。许多作者一改以往简单的数量堆砌,进入了对组照质量和实质性内容的追求。无论是选题本身的厚重程度,还是摄影师在视觉表现上付出的心力,抑或最终的作品完成度,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单幅照片之间的关联度较为密切,影像叙事能力以及逻辑性增强。此外,组照在社会性议题的表达与传播上所担负的责任意识,无论是主题提炼还是客观的传播效果,均有突出表现。组照的驾驭能力和完成度,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专业性和艺术素养得以体现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城市摄影师群体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的象征。对于苏州摄影而言,专题组照质量的提升,很好地证明了一个城市的摄影实力。

苏州是一座海纳百川活力迸发的发展之城。历史的熏陶和文化的滋养,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激发摄影艺术的创作活力。在刚刚公布的第30届中国摄影艺术展中,苏州有7件作品入选,接近全省入展总数之半。苏州摄影在近些年的省展、国展和国际影展以及各类全国性摄影赛事中,在“江苏省文艺大奖•摄影奖”评选中,入选和获奖比重均居领先地位。

摄影与城市同成长,共进步。苏州摄影的持续进步和更高质量提升,必须依赖长远的规划以及更具针对性的一系列举措,逐步稳妥地实施。简言之,城市摄影综合实力的提增,有赖于摄影家群体及其作品的规模化和影响力,有赖于摄影塑造城市形象及其精神特质的突出作为。其规律在于对“视觉修辞”的营造与建构,而官方话语、艺术表达与大众参与是其中的三重主要力量,记录性构建真实感,艺术性提升美学价值,参与性激活公众互动;三者合力,将抽象的城市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可消费的视觉符号。作为含金量占比最高的艺术表达的摄影,其创作理念应与官方视角和公众参与的摄影形成错位,以研究课题的形式,深入探究在地性摄影项目的艺术价值;重点在反思性、历史性上展开对城市精神的开掘,深入城市生活与当代社会的内在肌理,捕捉其历史记忆、社会生态与地域性的独特气质,塑造多元、立体、丰富的城市人格,满足各阶层和文化群体对城市依赖度与美誉度的追求。“最江南·苏州这座城”是苏州摄协打造两年多的一个城市摄影品牌,也是一场精心策划、市县区多主体参与的城市视觉叙事和地方文化身份的建构工程。但其品质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尚需思维与理念的突破,作品应当超越简单的城市外观和浅表性的记录,以揭示“最江南”这一高度凝练的文化概念为内核;同时通过摄影的视觉修辞,将苏州城市文化中抽象性、感受性的丰富内涵,转化为具象的、可传播的、可体验的视觉符号体系。苏州摄影此前的多年实践表明,拥有一个分布在不同年龄层次、活力充沛的摄影师群体,有目标,善思考,行动力强,立足本土且有强烈的精品创作意识,是城市摄影的力量核心。未来的摄影工作坊以及人才梯队建设、各时期和多种类主题性影赛与展览,应当形成系统性的闭环,协会搭建平台,确立主题,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让各类组织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将“景观复制”过渡到“诗学建构”,才能进一步丰富苏州的“江南”意象,才能进一步扶持并激励新生力量的成长和接续,为城市摄影的持久精进储备不竭之源。

苏州摄影和苏州城市的精神气质一样,能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探寻自身的意义和作品的价值;这,才是苏州摄影的实力体现,也苏州摄影在未来持续进步,获得更大成就的潜力所在。(孙慨)

来源:生活达人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