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新闻联播》近期对福建舰的系列专题报道,让这艘国之重器的诸多细节走进公众视野。其中,飞行甲板控制室内的电子“占卜板”引发广泛关注,甚至让长期深耕航母技术的美军也给予认可。这一并不完全新鲜的装备,在福建舰上呈现的升级痕迹,不仅折射出中国航母技术的迭代逻辑,更
央视《新闻联播》近期对福建舰的系列专题报道,让这艘国之重器的诸多细节走进公众视野。其中,飞行甲板控制室内的电子“占卜板”引发广泛关注,甚至让长期深耕航母技术的美军也给予认可。这一并不完全新鲜的装备,在福建舰上呈现的升级痕迹,不仅折射出中国航母技术的迭代逻辑,更揭示了解放军装备发展的独特思路。
航母作为海上移动机场,飞行甲板的调度效率直接决定舰载机出动频率,进而影响整体作战能力。舰载机的起飞、降落、燃油加注、弹药装载、维护保养等环节,都需在有限的甲板空间内精准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的调度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甲板调度被视为航母运作中最复杂的系统性任务之一。解决这一难题,成为各国海军发展航母力量的关键课题。
美军早在上世纪二战初期便率先找到突破口,“占卜板”应运而生。这种以缩比模型为核心的实体沙盘,通过上下两层结构分别模拟飞行甲板与机库甲板,用不同颜色、形态的飞机模型和图钉标注舰载机的停放位置与实时状态。调度人员借助这套简单直观的工具,在安全环境中完成模拟规划,再通过通讯设备向甲板作业人员下达指令,有效提升了调度效率与安全性。二战后,“占卜板”成为美军航母的标准配置,伴随其航母力量走过数十年发展历程。
但传统“占卜板”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人工操作带来的信息延迟与不对称,在高强度作战场景中愈发明显,既制约了舰载机快速布列调运,也影响了航母的持续保障能力。为破解这一困境,美军逐步推进技术升级,开发出航空数据管理和控制系统与舰船综合信息系统,将传统“占卜板”升级为电子化子系统,也就是航空数据管理和控制系统(ADMACS)和舰船综合信息系统(ISIS),前面提到的电子“占卜板”,就属于ADMACS的子系统之一。目前已应用于“艾森豪威尔”号和“福特”号核动力航母,实现了调度规划的数字化与高效化。
中国航母发展起步较晚,辽宁舰作为首艘服役的航母,初期选择沿用传统“占卜板”是符合实际的理性决策。彼时,中国海军在航母航空保障领域缺乏经验,传统“占卜板”简单易用、运作可靠的特点,为指挥人员和甲板作业人员熟悉流程、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提供了绝佳载体。正是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中国海军快速构建起航母调度的人才梯队与操作规范,为后续技术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传统“占卜板”实时性低、交互性差、精确性不足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中国军工团队顺势推进技术革新,研发出适配国产航母的电子“占卜板”。2022年播出的《锻造雄师向复兴》纪录片显示,辽宁舰已配备这套由显示屏和操作台组成的电子沙盘,触摸式操作台的设计提升了操作便捷性。按照装备发展的延续性,后续入列的山东舰大概率也采用了同款系统,完成了从传统到电子化的初步跨越。
福建舰上的电子“占卜板”,则在辽宁舰、山东舰的基础上实现了关键升级。最直观的变化是显示屏与操作台合二为一,指挥人员无需在操作时频繁切换视线紧盯屏幕,有效减轻了作业负担,让注意力更集中于调度规划本身。
福建舰上的电子“占卜板”的显示屏面积大幅增加,且不再依赖实体舰载机模型,飞行甲板的实时状态得以更全面、直观地呈现,模拟调度时的操作流程也更为简便。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实则是基于大量实际操作经验的优化,每一处改进都直指调度效率与可靠性的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福建舰并未因引入先进的电子“占卜板”而放弃传统版本,这种“双轨并行”的配置在辽宁舰、山东舰上同样得以保留。电子系统凭借数字化优势,实现了调度规划的高效便捷,能快速应对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传统“占卜板”则以其简单可靠、不易受电子故障影响的特点,成为关键时刻的备份方案。两者互为补充,既充分发挥了新技术的效能,又守住了装备运作的安全底线,这种务实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中国海军在装备发展上的成熟与清醒。
从美军率先开创“占卜板”理念,到中国航母从借鉴吸收到迭代创新,航母甲板调度工具的演变,背后是各国海军对装备发展规律的不同理解。中国海军没有盲目追求技术跃进,而是立足自身发展阶段,既重视经验积累,又积极推动技术升级,最终形成了兼具效率与可靠性的独特方案。
来源:科大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