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那天,安康老城的蒸面队伍拐了三道弯,前面的大姐一边刷抖音一边嘟囔:“就为这口紫色面条,高铁票都多买一站。
“去安康别急着拍汉江,先排队。
”
五一那天,安康老城的蒸面队伍拐了三道弯,前面的大姐一边刷抖音一边嘟囔:“就为这口紫色面条,高铁票都多买一站。
”
她说的紫色,是去年蒸面文化节上冒出的紫薯款,颜色妖艳,口感却老实:还是那股碱香,只是尾调带一点甘,像小时候偷吃的地瓜干。
老师傅把蒸屉掀开的瞬间,白雾扑到镜头上,弹幕齐刷“滤镜碎了”,可筷子一夹,全老实了——没人顾得上修图,三口两口就空盘。
最绝的是真空包装上线后,西安写字楼里半夜加班的打工人,终于不用对着外卖软件发愣。
拆开袋子,蒸面还冒着气,辣子油一泼,办公室瞬间变成安康夜市,保洁阿姨路过都问链接。
但要说今年杀疯了的,是王三麻辣烫那只“鸳鸯夹馍”。
听起来像胡闹:左边红油麻辣烫,右边酸菜肥肠,中间隔着一堵脆皮的馍墙。
一口下去,辣油先冲,酸汤救场,最后馍渣收尾,像在嘴里打了一场攻防战。
抖音上两千多万播放,八成是骂“黑暗料理”的,可骂完又默默打卡。
老板王三笑得狡猾:“骂也算流量,反正800个馍不愁卖。
”
有人算过,店门口日均排队47分钟,够把汉江大桥走两个来回,可年轻人就是乐意——拍照发圈要的是那股“我敢吃你敢吗”的劲儿。
最反差的是浆水面。
老一辈眼里,浆水是“家里没菜才端出来”的救命饭,如今却套了件科技外衣:恒温发酵、益生菌饮料、便携调料包,听起来像实验室里逃出来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蹲在缸边测pH值,旁边大妈拎着自家老坛嘀咕:“你们这菌,有我手指头香?
”
可数据不骗人——去年浆水产业链干了1.2亿,500多户农户靠卖菜秧子买车。
最开心的是游客,临走塞两包浆水粉,回家冲一碗,酸味一冒,立马定位安康:比朋友圈定位准多了。
老手艺也没吃亏。
汉阴炕炕馍进非遗那天,传习所门口支起鏊子,面饼鼓包的声音“咚”一下,像给手机配了低音炮。
游客围着拍,师傅翻馍的手却稳得可怕:“别光看热闹,趁热掰一块,边儿焦,芯儿软,嚼三口,麦子味才肯出来。
”
有人嫌十块钱一个贵,师傅头也不抬:“贵?
我这一铲子三十年,学费都不够。
”
晚上七点,汉江美食游的观光船准时开,船头灯牌打着“吃完再上秤”。
三十家店串成一条线,蒸面、夹馍、浆水、炕馍、白河肉糕……导游的喇叭喊得嘶哑:“少吃多拍照,留肚子给下场。
”可没人听,甲板上全是“真香”现场。
五一那趟船,46万人流,38%的钱花在舌尖上。
旅游局的小哥偷偷乐:“比卖门票实在。
”
所以,别再把安康当中转站。
高铁站出来,先撸一碗紫蒸面,再拎只鸳鸯夹馍,边走边滴油;浆水饮料当解渴,炕炕馍揣包里当夜宵。
吃饱了才有力气想:
下一口,让老城门下的老师傅教你亲手揭蒸屉,还是去实验室里测测自己肠道的益生菌?
反正胃已经先投票——它说,酸、辣、香,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自若帆船CT36v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