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近3800亿,隆基绿能终于对储能“松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9:21 1

摘要:11月13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披露的公示信息显示,隆基绿能与精控能源等签署协议,其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取得精控能源约62%的表决权,这标志着隆基绿能将正式进军储能赛道。

雷达财经出品 文|丁禹 编|孟帅

在光伏行业光储融合成为破局共识的当下,曾对储能业务保持审慎姿态的隆基绿能,终于追随诸多同行的步伐——正式叩响储能赛道的大门。

11月13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披露的公示信息显示,隆基绿能与精控能源等签署协议,其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取得精控能源约62%的表决权,这标志着隆基绿能将正式进军储能赛道。

而公司近两年持续低迷的业绩,或是促进隆基绿能此次转型的催化剂。受行业供需失衡、价格竞争加剧等外部环境压力,叠加内部经营决策调整等影响,去年至今,公司累计归母净利润亏损超过120亿元,营收规模也从千亿以上水准大幅回落。

业绩压力进一步传导至资本市场,截至11月17日收盘,隆基绿能的最新市值为1644亿元,较历史高点缩水近3800亿元。

身为隆基绿能的创始人,李振国的财富也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在10月末揭晓的《2025胡润百富榜》中,李振国夫妇以310亿元的身家位列榜单第206位,较2024年实现19%的财富增长,但与2021年的885亿元相比,四年间财富累计缩水575亿元。

收购精控能源,亮出储能明牌

据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11月13日消息,隆基绿能与精控能源等签署协议。

根据交易协议,隆基绿能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取得精控能源约62%的表决权。

交易前,自然人合计控制精控能源44.79%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单独控制精控能源。交易后,隆基绿能将持有精控能源62%的表决权,并单独控制精控能源。

雷达财经了解到,作为全球单晶硅技术领域的重要企业,隆基绿能旗下涵盖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地面光伏解决方案、氢能装备等业务板块。

而精控能源成立于2015年,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业务,其专注于动力电源系统、智慧储能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三大业务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可提供全生态应用场景下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和管理方案。

目前,拥有核心技术全栈自研能力的精控能源,业务覆盖已中国大陆、欧洲、北美等地区。在机场特种车辆电源市场,精控能源的市场占有率全球排名第一;在全球储能系统直流侧集成商中排名第二;在国内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领域位列前六。

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报道,在全球前四大光伏组件制造商中,隆基绿能此前是唯一一家没有规模化布局储能业务的企业。

有分析认为,此番收购完成后,隆基绿能将和其它光伏巨头一样,正式开启光储融合的发展线路,进一步补齐自身在储能方向的短板。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对于储能业务的布局,隆基绿能此前一度表现得不是十分“积极”。

在去年7月的公开活动上,公司董事长钟宝申曾表示,“一体化组件的大型企业基本上都上了储能,有人问隆基为什么不做储能。我说我没有看到隆基在储能领域能够有什么样独特的能力来给社会、给客户贡献一些独特的价值,因此隆基不做搅局者。”

同年10月,市场上有传闻称,隆基绿能要进军储能赛道,并将其开辟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但在同月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针对公司进军储能业务的传闻,钟宝申表示系市场误读。

钟宝申强调,公司坚定发展氢能,将其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且已有积累;储能业务目前还没有明确决策,内部在论证和研讨中。

据新京报,至于为什么不做储能的选择,隆基绿能在2023年10月末的业绩说明会上曾给出原因:在电化学储能方面,和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头部企业相比,公司不一定能做得比对方更好。

然而,进入2025年,隆基绿能终究还是没能按耐住奔赴储能赛道的心。

天眼查显示,今年4月、5月,隆基绿能相继成立内蒙古兴安盟智储新能源有限公司、武威储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多家涉及储能业务的新公司。

随后,据界面新闻9月报道,其自多方信源获悉,隆基绿能已经参股了精控能源。

另有消息称,隆基绿能正在接触另一家储能企业并考虑收购,该事项仍在商榷中。

10月,隆基绿能再成立一家储能公司——广西柳州源储新能源有限公司。

而就在此次隆基绿能入股精控能源事件正式披露的前几天,隆基绿能终于在11月10日的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开“松口”:公司正在积极评估光伏与储能业务的结合,把握市场机遇。

至此,这家此前押注氢能、一度被外界冠以“光伏茅”称号的企业,终于转向电化学储能,跟上了光伏大部队的步伐。

新京报曾提到,此前隆基绿能选择将氢能作为布局储能的途径,但就产业化应用而言,氢能仍需要入局者保持充分的耐心,以及充沛的资金。

拥抱储能背后,业绩持续承压

隆基绿能此次收购精控能源并大举进军储能赛道,除了行业大势所趋的原因外,或也与公司近来萎靡的业绩有关。

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22年,隆基绿能的营收暴涨近6成,直接突破千亿大关,一跃来到近1300亿元。而其利润端的表现同样十分亮眼,归母净利润增加超6成至近150亿元。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隆基绿能的营收便几乎停滞不前,归母净利润更是出现罕见下滑。

此后的2024年,公司业绩并没有好转的迹象,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减少36.23%、180.15%,直接由盈转亏。

进入2025年,隆基绿能的业绩持续承压。据公司最新发布的财报,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09.15亿元,同比减少13.1%;归母净利润亏损规模虽有所收窄,但仍录得亏损34.03亿元。

雷达财经梳理隆基绿能历年财报发现,公司认为,其从2023年至今的失利,一方面是受到大环境影响:近年来,光伏行业产能快速释放、供需结构失衡、新技术快速迭代,导致产业链价格大幅下降。

同时,地缘政治环境愈加复杂,在有贸易壁垒的美国高利润市场,受清关受阻的影响,公司支付了大量的货物滞留、回运的费用,而且疲于应付因为不能交付形成的客户索赔,直到2024年下半年才恢复美国业务的正常经营,使得公司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隆基绿能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诸多失误。此前,由于隆基绿能的高效能产品长期供不应求,公司形成了“以产定销”的运营模式和思维惯性。

然而,这却导致2023年下半年隆基绿能的新产品出现了严重的研产销脱节的错误:HPBC 1.0产品功率、成本没有与竞品拉开差距,却大规模投产,公司库存急剧上升,造成巨额存货跌价损失。

2024年下半年,隆基绿能开始停产该产品,对产线进行新一代BC技术的改造升级,又造成了大量的停产损失。

同时,行业技术快速迭代,PERC产能淘汰带来资产减值,致使公司经营遭受不小的打击。

在2024年年报的致股东信中,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还提到,“虽然管理层在2023年已经预判了市场的下行,但是组织惯性强大,没有及时调整资本支出和预算,直至2024年第二季度才开始彻底的成本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23日,隆基绿能收到李振国提交的书面《辞任报告》,其申请辞去公司董事、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务。

不过,李振国辞职后,仍将专注于公司研发和科技管理工作。他将继续担任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术官,带领团队聚焦光伏前沿技术攻关,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而其原有职位将由董事长钟宝申兼任。

“反内卷”大潮下,同行纷纷转向光储融合

近些年,中国的光伏产业经历了快速的扩张期,但过去两年,由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一哄而上,引起供需失衡,市场竞争加剧,价格“内卷”严重。

在去年12月的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表示,现在有人说光伏行业是“内卷外化,亏钱挨骂”,这就是海外和国内市场的现状。

在钟宝申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同类企业经营主体过多,导致过度竞争,“内卷”最后的极限就是伪劣产品。钟宝申甚至还坦言,实际上,这2年光伏组件的质量比以前差。

为了改善行业面临的困境,中国光伏产业刮起“反内卷”风潮。去年末,30余家光伏组件电池企业签署自律公约,决定进行产能管控。

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文章直指产业痛点,提出以技术创新驱动降本增效,专项整治光伏产业“内卷式”竞争,推动新能源从单一电力消纳向多能综合利用转变。

有观点认为,光储融合恰恰就是“多能综合利用”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新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途径。

与此同时,在光储融合道路上,已有不少光伏企业取得傲人业绩。以行业一哥阳光电源来说,储能业务上半年为其贡献收入约178亿元,占到公司总营收的四成以上,超越光伏业务成为公司最大业务板块。

同时,该板块的毛利率也保持在近40%的水准,系公司所有业务最高。

同为光伏巨头的阿特斯,也在储能道路上一路狂奔。今年上半年,其储能业务实现销售3.1GWh(含户用储能),同比增长19.23%;二季度储能交付量达2.2GWh,环比增长超140%。

作为阿特斯的第二主业,储能业务已成为公司的新增长极,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就连此前和隆基绿能一样长期“不碰”储能业务的通威股份,也在今年2月正式杀入储能行业,其子公司通威新能源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政府签署“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暨150MW/300MWh共享储能项目。

据悉,该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将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先进储能技术,建设高度集成、智能互动的能源管理系统。

如今,隆基绿能最终也搭上了光储融合的“末班车”。未来,隆基绿能能否借此实现新的业绩突破,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