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6年进入市农科院至今,殷岩一直潜心研究小麦遗传育种。长期在实验室和试验田穿梭,她不仅选育了一批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还“解锁”了开收割机、播种机的种田技能,成为大家眼中名副其实的“六边形”农业科技工作者。
拧动钥匙、检查动力、调试面板……11月3日,天空放晴,市农科院5号试验田里,正高级农艺师殷岩一个跃步跨上播种机,迅速投入工作。
“前一阵雨水不断,耽误了播种,现在必须抢时间,一天都耽搁不起。”说完,她推动操纵杆,播种机稳稳前行,在田间划出两道笔直的车辙。
这利落的身影,是她20年如一日扎根田间的真实写照。
自2006年进入市农科院至今,殷岩一直潜心研究小麦遗传育种。长期在实验室和试验田穿梭,她不仅选育了一批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还“解锁”了开收割机、播种机的种田技能,成为大家眼中名副其实的“六边形”农业科技工作者。
一位正高级农艺师,为啥还要学开农机?
“庄稼不等人,一旦被雨水泡了,或者误了农时,几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抢收抢种的时候,不分男女全都要顶上。”她笑着说,“尽管一开始觉得女生开农机很离谱,但为了不耽误农时,硬着头皮也要学。”
播种机也一样不简单。普通大田可以一播到底,但农科院的试验田却因为试验需要分成上千个大小不等的“小区”。在没有导航系统的年代,科研人员要提前下田,人工拉线划分小区。200多亩试验田,光拉线就要三四天。后来,院里购买了带有导航系统的播种机,虽然省力不少,但自动播种系统对下种距离的调整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得先人工拉线画出大框架,可线有弹性,人力也有误差,长方形地块最后有可能拉成了梯形。”殷岩意识到,只有摸透播种机的“脾气”,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这样,她主动学习、亲自上手,硬是掌握了播种机的驾驶技术和导航系统原理。她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思路,与厂家工程师进行深度沟通后,完成了系统升级,目前他们使用的播种机不仅是厂家首台升级款,更是目前国内导航系统最先进的小区播种机。
“现在只需设定两个参照点,机器就能自动跑出平行线。然后设定好参数,就可以在指定范围内精准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说起这个,殷岩眼里闪着光。明年,她和团队还计划在拖拉机上安装导航系统,实现开沟自动化,再加上半手动播种机,使穗行更整齐均匀,让选种更精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育种到底难不难?“难啊,怎么不难?”殷岩笑着说,小麦育种是优中选优,有时上万个材料都未必能选出一个优良品种。说一个品种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毫不夸张。
原来,一个新品种,从选定亲本进行杂交组合开始,要经历几代分离、小区鉴定、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过关斩将后才能完成品种审定,这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选择、淘汰、改良,选育之路漫长而又枯燥。
最“磨人”的环节,莫过于去雄授粉。每个穗子要摘掉数十个雄蕊,再用另一朵花去授粉,去雄时一坐就是一整天,精神必须高度集中,稍一分神,就可能漏掉微小的雄蕊,导致杂交失败。而这样的精细活,她和团队每年要在短短的10来天的时间内去雄近5000个穗子。但她从不叫苦,她说:“眼睛累、腰也酸,但这是我们育种的根基。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未来的希望。”
从最初对农业的陌生,到如今对每一个杂交组合、每行后代材料都如数家珍,殷岩完成了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造”的蜕变。
“一开始是老师傅‘让我干’,后来成长为‘我能干’,现在是真的‘我爱干’。”她这样总结自己的育种心路历程。
20年来,她参与选育的“烟农377”等十余个小麦新品种已通过审定并成功推广,还有多个品系正在各级试验中稳步推进。
面对漫长而枯燥的育种周期,她坦然道:“虽然每年都在重复,但从不觉得乏味。每当看到自己选的材料在田间表现优异时,那种欣喜是无法形容的。以后我会继续扎根田间、勤于思考,培育出更多好品种,为农民丰产丰收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播种到收割,从传统到智能,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全能育种人”,也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科技工作者坚韧、乐观、专业的动人风采。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
来源:水母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