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城市的霓虹渐次亮起,大多数孩子已在父母陪伴下进入梦乡时,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仍有这样一些特殊的未成年人:他们或许是因父母加班无人看管,或许是因家庭矛盾而离家出走,又或许只是贪玩而忘记了时间。这些深夜仍在街头徘徊的孩子,被志愿者们称为“夜行宝贝”。而大浪街道“夜巡
当城市的霓虹渐次亮起,大多数孩子已在父母陪伴下进入梦乡时,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仍有这样一些特殊的未成年人:他们或许是因父母加班无人看管,或许是因家庭矛盾而离家出走,又或许只是贪玩而忘记了时间。这些深夜仍在街头徘徊的孩子,被志愿者们称为“夜行宝贝”。而大浪街道“夜巡宝贝”服务计划正用温暖的双手和坚定的步伐,为他们织就一张坚实的夜间安全防护网。
缘起:产业重镇里的特殊人群
“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是产业工人,平时工作繁忙,由于工作性质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也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大浪街道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启动项目的深层原因。更为严峻的是,一些处于6-15岁关键成长时期的孩子,由于受到父母离异、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成长得不到应有的引导,极易成为困境儿童。
2022年底,大浪街道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定群体、特定时段的需求,创新推出了深圳全市首个未成年人夜间关爱综合服务项目——“夜巡宝贝”服务计划,每周五、周六的晚上10点至12点之间,开展“夜巡宝贝”服务,旨在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夜间安全防线。
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夜巡服务,为孩子们织就夜间安全防护网。
守护者群像:从“五老”到特殊志愿者的暖心接力
晚上10点已过,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的喧嚣并未完全沉寂。66岁的刘瑞清——队员们都叫她“清姐”,和她的队友们骑着电动自行车,身着醒目的蓝色马甲,穿梭在街头的角角落落。他们的目光不同于寻常路人,始终追寻着那些本应在家安睡,却仍在街头徘徊的未成年人身影。
在一条河道旁的光线昏暗处,清姐和队友们停了下来。一个男孩背着书包,在河岸旁已徘徊了许久。“小朋友,这么晚还不回家吗?是不是有什么事?”清姐放缓脚步上前询问。
“我……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男孩带着哭腔说,自己是白天坐公交车来大浪玩的,结果忘了时间,天黑后想回家,却找不到来时的公交站,已经在附近转了很久。“别急,别怕,我帮你联系家人。”男孩报出了一串号码,清姐一边用自己的手机拨打,一边安抚着男孩的情绪。电话接通后,那头传来焦急万分的声音。清姐清晰地说道:“您好,我们是大浪街道‘夜巡宝贝’的志愿者。您的孩子现在很安全,您看是你们过来接,还是我们想办法把孩子送回去?”
考虑到距离较远且夜已深,男孩的父母决定立刻过来接。在等待的时间里,清姐和队友们一直陪着男孩,和他聊着学习、生活中的趣事,分散他的焦虑,并轻声告诉他以后出门要注意安全,记得看好回家的路。
志愿者清姐上门家访,为孩子送去关爱。
这只是“夜巡宝贝”服务计划中一个寻常的夜晚,也是这张未成年人夜间安全防护网持续运转的微观缩影。在“夜巡宝贝”的队伍里,清姐这样的“五老”志愿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熟悉这片街巷的每一条纹理,也拥有年轻人难以企及的耐心与亲和力。
“我退休前在学校工作,退休后也想尽自己的能力多帮帮孩子们。”清姐笑着说。在观天路附近,她已经送了不少孩子回家。而在这个守护者网络里,还有一位更加特别的志愿者,她叫彭秀媚。尽管自身还是龙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会员,智力存在一定缺陷,但当她穿上蓝马甲时,眼神里充满了专注与责任感。
“我看到有些孩子晚上不回家,就想提醒他们,帮助他们。”彭秀媚的表达简单而直接。她自己收入不多,却常常用省下的钱给那些遇到的有需求的孩子买笔、本,帮他们洗衣服。在她看来,“有书读,有笔写字”就是好孩子应该做的事。三年以来,每周五、周六的夜晚,她都会准时出现在集合点,这份巡逻工作,是她生活中雷打不动的重要日程。
志愿者彭秀媚在龙胜公园附近开展爱心夜巡。
闭环:从“街头”到“心头”的全链条守护
事实上,“夜巡宝贝”服务计划绝非简单的“巡逻-送返”。它是一套精密而温情的系统工程,形成了“夜巡-家访-个案服务-线上咨询”的完整闭环。
第一重:街头的“蓝色灯塔”
由高级社工、心理咨询师、法律专家和志愿者们混编成的5支巡查队,是计划的神经末梢。每周五、周六晚10点到12点,他们如同移动的“蓝色灯塔”,照亮5条预设的重点路线。超过500次的夜间巡查,1500余名被找到并安全送返的孩子,是这群守护者交出的硬核成绩单。
这些巡逻路线经过精心设计,覆盖了学校周边、商业街区、公园广场、网吧等重点区域。每支巡逻队都配备了专业的社工,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未成年人保护经验,还接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
第二重:叩开家门的“心灵探访”
送回家只是第一步。家访,是探寻“夜行”根源的钥匙。通过家访,社工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需求。目前已累计家访300余次,收录了350余名未成年人的信息。
在家访过程中,社工们往往会发现一些令人心疼的故事。有的家庭父母双方都要上夜班,孩子只能独自在家;有的家庭存在严重的亲子沟通问题,孩子宁愿在街头游荡也不愿回家;还有的家庭因为经济困难,无法为孩子提供基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些发现为后续的个案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重:定制化的“个案重建”
对于多次夜间外出或问题复杂的个案,计划启动深度的个案管理。截至目前已跟进40余个未成年人个案,成功化解12宗重点个案,并编撰形成全区首部街道级未成年人保护重点个案集。
9岁的小北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他随外来务工的父母来到大浪街道生活,但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对他缺少看管教育,他常与父母吵架并在外游玩不肯回家。在“夜巡宝贝”服务队的帮助下,小北学会积极应对挑战,变得自信开朗起来。如今他已经成为社工办公室的小帮手,时常参加社工站的活动,帮助更多同龄孩子。
14岁的小天也是“夜巡宝贝”服务计划的受益者。他来自单亲家庭,因注意力缺陷等原因朋友较少,经常独自在街上徘徊。在“夜巡宝贝”巡查队伍的帮助下,小天得到了专业陪伴和情感支持,社交与情感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社工还动员学校为小天提供特别陪伴,最终帮助小天成功转型,成为“爱心义工”。
第四重:跨越时空的“云端守护”
吴泽楷是“夜巡宝贝”项目的发起人,也是龙华区首位高级社工师,由他开设的夜巡宝贝专题直播活动,已成为数万家长的“云端课堂”。这些直播课程内容涵盖亲子沟通、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为那些因工作繁忙无法参加线下活动的家长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同时,“大浪未保夜间共享空间”作为全市首个夜间青少年公共服务场所,为近30个孩子提供了深度心理辅导和一个像家一样的安全港湾。这个空间不仅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还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网络:从志愿者到“商圈哨所”的延伸
守护的力量远不止于此。沿着大浪街道主要的5条巡逻路线,一张由商家构成的“静态守护网络”正在悄然发挥作用。
“夜巡宝贝”项目爱心商家。
“我们给合作的爱心商家统一张贴标识,并对店员进行简单培训。”吴泽楷介绍,“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识别可能需要帮助的孩子、如何上前温和询问,以及如何第一时间通过专属联络群,通知附近的志愿者队员。”
于是,社区地图上的点位被逐一激活:24小时便利店,成为孩子们的“临时避风港”和信息中转站;深夜仍在营业的快餐店,店员会多留意独自久坐的孩子,并为他们提供一杯温水;工业园区门口的保安亭,也化身为“前沿观察点”,留意夜间单独外出的青少年。
这些商家的参与不仅扩大了守护的范围,也让整个计划更具可持续性。一家参与项目的便利店店长表示:“我们店里晚上会有孩子来买东西,现在我们会特别留意那些独自一人、神情焦虑的孩子。”
除了商家,项目还积极发动社区网格员、物业保安等力量,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守护网络。每个网格员都对自己负责的区域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物业保安则在小区内部及周边进行巡逻,与街面巡逻形成有效互补。
据统计,大浪街道“夜巡宝贝”服务计划已成功动员200余家“爱心商家”“爱心社会组织”及“爱心工业园区”,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街头巷尾的未成年人安全守护网。
保障:构建长效守护机制
为确保“夜巡宝贝”服务计划能够持续有效运行,大浪街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这份规范详细规定了从发现孩子、初步沟通、联系家人到后续跟进的全过程操作标准,确保每一位志愿者都能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工作。
街道还建立了个案会商制度,统筹召集公安、教育、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力量,个案化、针对性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许多单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处理。比如,对于多次深夜外出的孩子,教育部门会协助联系学校,公安部门会加强相关区域的巡逻,民政部门则会视情况提供必要的救助。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特别注重专业力量的建设。除了聘请高级社工师担任督导外,还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培训内容涵盖未成年人心理特点、沟通技巧、危机干预、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每次培训都会邀请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专业人士授课,确保志愿者们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大浪街道“夜巡宝贝”服务计划志愿者。
成效:从个体改变到社区融合
“夜巡宝贝”服务计划实施近三年来,不仅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整个社区。最直观的成效是未成年人夜间外出人数显著下降,更重要的是,通过早期干预和精准帮扶,一批原本可能误入歧途的孩子被成功拉回正轨。越来越多像小北、小天一样的孩子,在志愿者的关爱下发生转变,不少孩子这样说:“以前觉得没有人关心我,现在我知道这个社会是温暖的。”
除了个体的改变,项目还促进了社区的融合。通过参与“夜巡宝贝”服务计划,来自不同背景的居民有了共同的目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商家们也通过这个平台履行了社会责任,提升了企业形象。整个社区正在形成一个关爱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
夜幕再次降临,那熟悉的蓝色马甲又将穿梭于大浪的街巷。这些点点微光,正汇聚成一片温暖的星河,无声地守护着夜间不归家的孩子。
从小北到小天,从清姐到彭秀媚,从街头到家庭,从线下到线上,“夜巡宝贝”服务计划用坚定的步伐和温暖的怀抱,照亮了1500多个孩子的回家路,也重塑了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努力,让‘夜巡宝贝’成为大浪的一张暖心名片。”项目发起人吴泽楷说,“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个模式能够在更多地方推广,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晶报记者 武莹(受访单位供图)
来源: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