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早报《常青树》周刊“有声阅读”自2022年推出以来,深受广大中老年读者的喜爱,成为银发族文化消费的新选择。周刊的主要文章配有一个有声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倾听有声新闻。新闻内容由专业播音员以舒缓清晰的语调录制。“耳朵阅读”正悄然改变着银发族的
年轻人工作,老人“上班”带娃。
扫码倾听本版有声新闻
扫码加入早报银龄俱乐部
青岛早报《常青树》周刊“有声阅读”自2022年推出以来,深受广大中老年读者的喜爱,成为银发族文化消费的新选择。周刊的主要文章配有一个有声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倾听有声新闻。新闻内容由专业播音员以舒缓清晰的语调录制。“耳朵阅读”正悄然改变着银发族的文娱生活方式,让知识获取不再受限于老花镜和纸质书,真正实现“闭目可享,开耳即听”的文化养老新体验。来吧,来到《常青树》有声周刊,体验声声入耳、心心相印的精彩,一起感受美好城市“声”活!
白天按时“上岗”带娃,晚上和周末“下班”回家,当前,一种新型的老年人“上班式”带娃的模式正在许多家庭中悄然流行,巧妙地在三代人之间构建起一种舒适的平衡。老人们不再是“全天候保姆”,而是有了明确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日;年轻父母也不再是“甩手掌柜”,必须下班亲自带娃。这看似“见外”的方式,既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又守护了祖辈自我的生活空间,还让两个家庭在亲密与独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早晨七点半不到,退休教师陈美兰准时来到崂山区金家岭街道的一个小区,不是来晨练,也不是来访友,而是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照顾两岁半的孙子。她的“工作时间表”排得很清晰:早上七点半到儿子家接手,准备早餐、带孩子散步、陪读绘本;中午和孩子一起午休;下午准备晚餐;六点半年轻人下班回家后,她就“下班”回自己的家。
“现在流行叫‘上班式带娃’。”陈美兰笑着从准备出门的儿媳手中接过孩子,“我和几个老姐妹都这样,朝七晚六,周末双休。”
像陈美兰这样的家庭有很多,这种老人定时定点到子女家带娃的模式正悄然兴起,成为解决三代同堂育儿困境的新选择。
陈美兰回忆,前两年自己刚退休那会儿,孙子也刚出生不久,那时候自己曾长住儿子家帮忙带娃,本来以为三代人会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结果不到三个月,她和儿子儿媳就在育儿方式上产生了矛盾。
“我觉得孩子还小,不能冻着,要多穿,年轻人就觉得穿太多了捂出痱子,非要少穿点。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有他们的想法,我就提议分开住,每天他们下了班我就回自己家,定时来帮忙,这样下来,反而相处更融洽。工作日我负责白天,他们下班后接手,多陪陪孩子。周末或是节假日,带娃就主要是儿子他们负责了,分工和责任都很明确。”陈美兰说道。
家住市北区,今年62岁的李丽兰也曾经历过同住带娃的辛苦。“干活累倒不怕,反正退休在家也闲不下来,但问题是大多数时间吃力不讨好。”李丽兰感叹,两代人因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差异,摩擦不断:一个想让娃自己学吃饭,另一个怕饿着,总追着喂。
“此外,孩子家里那些电器我也用不太明白,作息习惯也都不一样,互相不适应,天天住在一起也难受。”因此,李丽兰便主动提出和老伴一起搬出去,自己住,只在子女上班时来家里帮忙看孩子,家里的氛围反而更好了。“我也在努力学习一些新的育儿知识,更新一下自己的观念,双方各退一步,才能更加体谅对方。”李丽兰说道。
在不少家庭中,老人已成为带娃的“主力军”。然而,当老人们住过来之后,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五口之家,人均住房面积变小,生活空间被压缩,有时候反而不利于家庭和睦。拥挤的空间里,年轻人抱怨没了独立的空间,而老人们忙忙碌碌,也失去了晚年共享天伦的幸福感。
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条件不同,老人该如何帮衬子女,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上班式带娃”作为一种有“边界感”的带娃方式,是目前社会背景下比较合理可行的选择之一。
每天早上,李丽兰或者老伴就会搭地铁到儿子家轮流“上岗”。“两家距离刚刚好,既不会太远耽误时间,又给了彼此足够的生活空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李丽兰深切体会到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
“最大的收获就是全家人都能轮换着休息。之前我看邻居老姐妹帮她闺女带孩子,不光累,双方还没办法体谅对方的辛苦,毕竟身体不是铁打的,也需要喘口气,我和老伴轮流照看,还能喘口气,平时轮到我‘休班’就去跳跳广场舞、找老姐妹聊聊天。这样带娃时精神头才足。”李丽兰笑着说。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让儿子儿媳真正担起了父母的责任,周末他们自己带娃,不仅费神,还费力,也能真切感受到带娃有多不容易。这种“边界感”不仅减轻了双方的压力,提高了效率,还增进了互相之间的理解。
对此,陈美兰也深有感触:“每天儿媳和儿子都会提前把‘任务’安排得明明白白,每天要做什么有个清单,完成一项,就在上面记上一项,这样儿子儿媳下班接手时,孩子吃了啥、睡了多久,心里都有数。”
为了体谅老人照看孩子的辛苦,每个月初,儿子儿媳都会塞给陈美兰一笔“辛苦费”,还会定期给她买新衣裳、新首饰,买好吃的和补品。陈美兰总会推拒说不用,但最后还是拗不过儿子儿媳的坚持。“孩子们赚钱也不容易,况且这种模式我只需要白天费精力照顾孩子,也不需要额外做饭、做家务,也不累,但孩子们非要我收下。”陈美兰一边说着,眼角的笑意也越深,儿女体贴她,尊重她的劳动,让她心里格外舒坦,带孩子也更加尽心尽力。
传统的老人带娃模式往往是“全天候、同住型”的。老人搬进子女家中,24小时待命,不仅负责带孩子,还要包揽家务。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却常常让老人身心俱疲。“上班式带娃”让老人们在家庭角色之外,找到了自己的空间和价值。
“不需要我看孩子的时候,我就去社区唱唱歌、跳跳舞,我还在老年大学报了书画班,以前就对书画感兴趣,想学点新东西。”李丽兰告诉记者,如果和儿女天天住在一起,那就意味着每天都要24小时待命,恐怕连出去散个步都得看着时间,受限太多,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了,跟“全职保姆”没有区别。
“我们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圈子,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白天带了孩子,晚上回自己家可以放松一下,周末还可以和老姐妹们出去玩,张弛有度。”李丽兰认为,自己的身份不应该只是“孩子的奶奶”,“上班式”带娃让她有精力、有时间去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为了缓解带娃压力,陈美兰家采用轮班制,即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值班”,两边老人轮流来住一段时间,既保证了老人充足的生活空间和个人时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祖辈的爱。“我和亲家也约好了轮流照顾孩子,这个周我来,下个周亲家来,这样我还有时间能出去旅游呢!”陈美兰兴奋地告诉记者,她报名了旅行团,月底打算去海南玩。然而,日常也有需要灵活调整的时候。“有一天凌晨孩子发烧,哭闹不止,儿子没啥经验,打来电话求助,那个时候哪里还顾得上别的,赶紧过去帮忙给孩子退热。”陈美兰说道。有时儿子儿媳工作临时变化需要加班,原本的“交接班”节奏也会被打乱,但陈美兰也会二话不说一起“加班”帮忙带孩子,直到两人下班回家。这样一来,儿子儿媳也会更加感激老人的帮忙,无形之中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夕阳西下,陈美兰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告别了儿孙一家,哼着小曲回到自己家。阳台上,精心照料的花草正等着她浇水,手机里老姐妹晚饭后相约广场舞的消息提示音响起,“下班”后属于她自己的时间才刚刚开始。
记者认为,这或许就是当代家庭关系温暖的演进:用空间换取尊重,用边界守护亲情。当爱与责任不再意味着牺牲与捆绑,当三代人都能在付出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那份血浓于水的情感反而在恰到好处的距离中愈发浓烈。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吴涵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