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将引爆太空经济?AI数据中心上天,地球不够用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1:08 1

摘要:最近科技圈很热闹,马斯克在回应Google的太空数据中心计划时,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略带调侃的语气回复 “Great Idea Lol”。

文/孔奔说,全是干货,感谢关注,欢迎转发

最近科技圈很热闹,马斯克在回应Google的太空数据中心计划时,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略带调侃的语气回复 “Great Idea Lol”。

这里的 “Great Idea” 表面上像是对 Google 计划的认可,但末尾的 “Lol”(laugh out loud 的缩写,意为大笑),意味深长。

再结合马斯克一贯的行事风格,更像是一种带着戏谑意味的回应,暗示他对 Google 的设想不以为意,甚至暗藏 “我有更宏大计划” 的野心。

果然,他转头就放出狠话:SpaceX计划每年向太空输送100吉瓦的太阳能。

这个数字有多惊人?

100吉瓦(GW)是个功率单位,1GW相当于10亿瓦。

按照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满负荷发电计算,其年发电量可达 8.76×10¹¹ 度,超过 2023 年全球年度用电量(约 28 万亿度)的10%,几乎相当于美国全年电力消耗的四分之一。

若换算成AI算力,假设英伟达RTX5090显卡满载功耗为800瓦,100吉瓦的电力可同时驱动1.25亿张该型号显卡。

如此规模的算力,足以支撑起超大型AI数据中心的运行,而这一切,都在为马斯克野心勃勃的Grok5模型铺路。

马斯克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地球上这么多的能源已经满足不了他了?

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AI训练太耗电了,全球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经赶上好几个国家发电量的总和。

有大佬说,到2030年,仅AI数据中心就要吃掉全球10%以上的电力。

这还只是开始,马斯克的Grok系列模型一路狂飙,Grok1是3140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到了Grok4,在AGI能力测试里已经超过了GPT-5。

现在要上Grok5,训练量是Grok3 的10倍还多,xAI专门搭了个叫 Colossus的超级计算集群,塞了23万张GPU进去,其中3万张还是最顶尖的NVIDIA GB200。这些GPU的耗电量极其恐怖。

而传统数据中心靠电网供电,太阳能受天气影响,风电又不稳定,想找持续稳定的能源比登天还难。

那为什么不用火电?

因为许多国家对数据中心建设有严格的环境法规、土地使用限制和能源分配政策,这会导致项目延误或成本飙升。

还有更头疼的冷却问题,AI芯片一运转就发烧,得用巨量的水或者额外电力降温,有些大型数据中心一天的用水量堪比一个小镇。

监管更是绕不开的坎,建个数据中心要过环保、土地、能源好几道关,项目拖个三五年都不新鲜,到那个时候市场早就被竞争对手瓜分完毕了。

由此观之,地球的天花板就在这,马斯克这群大佬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太空。

把AI数据中心建立在太空的优势有哪些?

首先是能源,太空的太阳能强度是地球中纬度地区的 8 倍,还没有云层和黑夜的干扰,一年365天24 小时不间断供电。

马斯克算过这笔账,100吉瓦的太阳能卫星阵列,能稳稳撑起 Grok5 的训练需求,毕竟这模型要处理特斯拉 FSD、擎天柱机器人攒下的海量真实数据。

再就是冷却优势,太空是天然的真空环境,热量能直接辐射出去,根本不用装风扇或者铺冷却水管。

谷歌做过测试,他们的TPU芯片在模拟太空辐射环境里泡5年都能正常工作,这意味着卫星上的计算单元能长期稳定运行。

至于怎么送上天,别忘了有SpaceX,连星链都打造好了,数据中心怎么可能送不上去?

Starship火箭这东西能把发射成本压到200美元/公斤以下,对,你没看错,200美元/公斤以下!

我粗略估计,到2035年作用,太空数据中心的成本就能和地面打平。

当然,马斯克的布局远比想象中的要周全。

他不只搞卫星阵列,还拉上了NVIDIA和一些初创公司,马上就要发射带 NVIDIA H100 GPU的卫星做演示。

SpaceX 的Starlink卫星网络早就铺好了底子,到时候太空数据中心能直接接入这个全球网络,实现分布式计算。

马斯克自己也说了,太空计算是处理大规模 AI 的最低成本方式,现在先搞轨道数据中心,将来月球也是个好地方。

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些巨头看到马斯克动起来了,他们也按捺不住了。

谷歌CEO搞了个 “太阳捕手项目”,联合Planet Labs要发 81 颗卫星,组成 1 公里长的阵列,用激光链接实现1.6Tbps的速度,2027年就发射原型机。

皮查伊说这是 “AI基础设施的登月计划”,说白了就是跟马斯克抢赛道。

贝索斯的野心更大,直接瞄准了月球,一步到位。

他说未来的吉瓦级AI训练集群得建在月球上,那里太阳能更稳定,还没有大气干扰。

Blue Origin正在造月球着陆器,明年就要往国际空间站送 “轨道数据中心” 演示设备,Amazon的AWS云服务等着借光扩展能力。

贝索斯放话,10到20年内让太空数据中心成本低于地面,这口气跟马斯克比起来一点也不虚。

除了这些巨头,行业里的玩家也不少。

Starcloud计划2030年代初搞个 40 兆瓦的轨道数据中心,Lumen Orbit 更夸张,说太空能降低95%的能源成本。

ARK Invest 的Cathie Wood看得很准,她直言这是解决能源紧缺的关键方案,Starship 火箭就是核心推动力,未来这行的市场规模能到1000亿美元。

可能有人要问,太空数据中心就没什么缺点吗?当然有啊。

通信延迟是个大问题,轨道卫星到地面要10 到100毫秒,月球的数据中心更慢,得1.3 秒左右。

不过这对Grok5这种需要批量训练的AI影响不大,只是没法做实时应用,比如自动驾驶的即时决策肯定指望不上它。

辐射问题也得解决,宇宙里的高能粒子能损坏芯片。

Google 的TPU经过模拟测试,能扛5年太空辐射,马斯克的设备估计也做了类似强化,但长期运行还是要靠机器人维护,这成本可不低。

发射成本虽然在降,但初期投入还是个天文数字,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

更现实的是太空碎片问题,现在轨道上已经有不少垃圾了,再发射大量数据中心卫星,碰撞风险会越来越高,这得靠国际协调来解决。

这里说个题外话。如果马斯克的野心能再大一点呢?或许他可以把数据中心卫星发送到火星轨道!

哈哈,我们的认知不应该止步于地球这个范围啊!

回到正题,地球这边还有监管和政策变化,太空虽然没有国家主权,但《外层空间条约》摆在那,将来数据存在太空,主权归谁?

太阳能板反射光会不会影响地球气候?这些都是要慢慢理顺的事。

但这些问题挡不住趋势,期间肯定会困难重重。这是可以预见的。

短期内,2025到2027年,我们会看到一波原型机测试,Starcloud的演示卫星、Blue Origin的空间站设备、Google 的原型卫星都会陆续上天。

等到2030年之后,太空数据中心可能会成为AI训练的标配,马斯克的 Grok5 要是真达成 AGI,说不定还会催生出更庞大的太空计算需求。

这波浪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把太空经济推向爆发期

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太空维护这些行业会跟着壮大,月球基地的建设也会提速,毕竟贝索斯和马斯克都盯上了月球。

大家平时可以多关注这方面的发展,算是未来一个不小的风口。

SpaceX、Blue Origin、Google这些公司肯定是直接受益者,围绕太空数据中心的上下游产业也会跟着沾光。

当然,马斯克的野心显然不止是建几个太空数据中心。

他想把 xAI 的AI开发、SpaceX的卫星网络和太空计算捏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再到服务输出的闭环。

特斯拉的FSD收集路况数据,擎天柱机器人收集现实世界数据,这些数据送到太空数据中心训练Grok系列模型,再通过Starlink提供服务,这盘棋下得是真够大的。

要是这事儿成了,可就不只是技术跃进了。

咱们可能会进入 “行星云” 时代:未来,随着马斯克等太空探索先锋将AI数据中心部署到太空,地球上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将不再局限于地面。大量的数据服务器、计算资源将被迁移至近地轨道甚至其他星球,形成跨行星的分布式数据网络。用户的请求、数据的传输与处理,将像云计算一样跨越星际空间完成,构建起一个覆盖多个天体的 “行星云” 生态,彻底改变人类对数据存储、计算和传输的认知 。AI计算不再受地球资源的限制。

马斯克总说要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现在看来,先实现 “多行星计算” 可能更快。

到时候 Grok5 这类 AI 在太空里自我迭代,说不定真能催生出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科技突破。

回头再看本文的标题,地球真的不够用了吗?

至少对顶级AI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马斯克把数据中心搬上天,表面看是解决算力瓶颈,实则是打响了太空经济的发令枪。

这场竞赛里,谁能先把成本降下来、把技术跑通,谁就能掌握未来AI时代的话语权。

马斯克的 Grok5 能不能成AGI不好说,但他引爆的这场太空算力革命,已经停不下来了。

字里行间,幸得你驻足品读。

我是孔奔,愿以文字为桥,盼你留下关注与留言,共赴一场思想的碰撞。

来源:解说梦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