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曾收治一位68岁的退休教师,冬天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洗澡,认为这样“干净又提神”。一次洗澡后突然晕倒在浴室,送来时血压跌到80/50,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缺血。
有些人一到冬天洗澡就觉得心慌气短,洗完甚至头晕眼花、胸口发闷,仿佛洗了个澡,却像跑了一场马拉松。不是夸张,这是临床上真实存在的现象。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冬天频繁洗澡的人,如果忽略了4个关键点,确实可能更早走进医院的急诊室。
冬天洗澡诱发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尤其是老年人,洗澡时突然晕倒、意识丧失,是我们急诊室里冬季反复上演的场景。
洗澡时环境温度骤变,热水刺激皮肤,外周血管一扩张,血压瞬间波动,心脏就会进入“高负荷运转”状态。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雷区。
我们曾收治一位68岁的退休教师,冬天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洗澡,认为这样“干净又提神”。一次洗澡后突然晕倒在浴室,送来时血压跌到80/50,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缺血。
追问病史发现,她有长期高血压但未规律服药,洗澡时习惯紧闭门窗、热气腾腾,洗完后马上开窗通风,冷热交替,血压剧烈波动,诱发了急性事件。
协和研究团队在2023年分析了过去5年内1123例冬季洗澡相关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其中74%发生在洗澡过程中或刚洗完不久。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是三大高危背景,而洗澡频率超过每周4次者,发病率明显高于每周1-2次者。这并不是说不能洗澡,而是洗澡方式不对,诱发了本不该爆发的病灶。
除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问题也会在冬季洗澡时集中爆发。热水蒸汽让浴室湿度剧增,本就通风不畅的环境中,空气中氧气浓度下降,老年人原本肺功能下降,容易出现憋气、气促,甚至诱发肺部感染。
我们在2022年冬季接诊的183例老年人肺炎中,有27%在病前1周内有过“热水澡后咳嗽、发热”的经历。
皮肤也是“受害者”。冬季本身气温低、湿度低,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变弱。频繁使用热水和碱性沐浴用品,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诱发冬季瘙痒症和湿疹。很多老年人洗完澡后觉得皮肤发紧、发干,反复搔抓,结果抓出一道道血痕。洗澡本是清洁行为,却成了皮肤屏障的破坏者。
有研究指出,40岁以上人群中,冬季每日洗澡者的皮肤瘙痒发生率高达58.3%,远高于每周洗1-2次者的28.7%。
这项数据刊登在《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年第2期。皮肤干燥不是老化本身,而是过度清洁干扰了角质层的锁水能力,尤其是热水+搓澡+香皂三联击,效果堪比“脱脂洗涤剂”。
更值得警惕的是,癌症患者在冬季洗澡也需格外注意。一项发表于《肿瘤预防研究》杂志的队列研究发现,
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若在冬季频繁热水洗澡,皮肤毒性反应更明显,感染风险上升。有患者在化疗期间坚持每日热水澡,结果出现大面积皮肤红斑、水泡,局部继发感染,延误了后续治疗。
冬天洗澡对免疫系统也是个挑战。热水刺激虽然短暂让人放松,但随之而来的体温波动、血管张缩反复,会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
日本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指出,冬季每日洗澡者体内炎症指标CRP平均升高17%,可能与热应激导致的免疫反应增强相关。也就是说,洗澡太勤不但不能“提高免疫力”,反而可能让身体“虚火上升”。
再看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点——洗澡时间过长。不少人习惯在浴室里泡上半小时,听个广播、刷会短视频。可热蒸汽久而不散,空气中氧气含量下降,容易引发低氧性头晕、恶心。
对于患有心衰、慢阻肺的人来说,这种“享受”其实是慢性自杀。我们曾抢救过一位心衰老年人,泡澡45分钟后呼吸困难、神志恍惚,送来时已出现低氧血症。
北京协和医院2024年发布的一项指南建议,冬季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为宜,水温不超过40℃,浴室应保持通风,避免长时间封闭。尤其老年人,洗澡前应测量血压,热水刺激前先用温水适应,洗后避免立刻开窗或出门,以防身体冷热交替诱发血压波动。
还有很多人在冬天一洗完澡立刻穿着单薄走出浴室,甚至光脚踩在瓷砖地上。这种“快进快出”的习惯非常危险,热水让毛细血管扩张,一出浴室遇冷空气,血管骤缩,血压飙升,
直接威胁心脑血管健康。每年冬天,协和急诊接诊的脑卒中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洗完澡中风”的案例。
糖尿病患者冬季洗澡更需谨慎。高血糖状态下,神经末梢感知能力下降,很多病人洗澡水温过高却毫无察觉,结果出现低温烫伤。
我们遇到过一位糖尿病病人,洗澡后大腿内侧红肿破溃,送来时已形成深二度烫伤。糖尿病足患者更应避免泡脚水温过高或时间过长,伤口一旦感染,极易恶化至截肢。
年轻人也别觉得跟自己无关。冬天洗澡时突然起立、弯腰、转身,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是熬夜、空腹、饮水不足后,更容易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
我们曾接诊一位32岁男性,凌晨洗澡后晕倒摔伤下巴,检查发现血压低于90/60,属于典型的“低血容量性晕厥”,脱水、疲劳、热刺激叠加是元凶。
从预后来看,大多数因洗澡诱发的急性事件,只要及时处理都能恢复。但也有个别案例因延误送医、合并基础疾病,
出现脑梗、心梗、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这些悲剧本可以避免,只要洗澡方式更科学,认知更清晰。
作为医生,我不反对大家冬天洗澡,清洁本身是健康的一部分。但我反复提醒病人,洗澡不是舒适行为,而是一个对心血管系统的“温度考验”。尤其在冬天,这场考验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来说格外艰难。
四点要记牢:水温不过热、时间不过长、环境需通风、身体要适应。这不是说教,而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的教训。洗澡,是仪式,也是风险。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别让一场热水澡成为健康的转折点。
我们不妨把“洗澡”当作一次与身体的对话,听听它的反应,感受它的反馈。不是所有的洁癖都等于健康,不是所有的舒服都意味着安全。医学不是限制生活,而是让生活更有方向感。
[1]李建国.冬季洗澡相关心脑血管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4):421-426.
[2]陈悦.冬季皮肤瘙痒症与洗浴频率关系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2):152-156.
[3]国家老年医学研究中心.老年人冬季洗澡风险管理指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33-38.
来源:董医生健康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