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抗联的诞生,始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自发抵抗。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不愿做亡国奴的军民组建多支抗日武装,后来逐步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周保中从一开始就投身其中,先后担任联军团长、师长、军长,跟着队伍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周旋。
周保中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核心领导人,见证了抗联最悲壮的岁月,解放后一次与毛主席的谈话中,被问到关键问题时,他的回应满是血泪与沉痛。
东北抗联的诞生,始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自发抵抗。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不愿做亡国奴的军民组建多支抗日武装,后来逐步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周保中从一开始就投身其中,先后担任联军团长、师长、军长,跟着队伍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周旋。
初期的抗联还能依托山林根据地坚持斗争,可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把东北当成“后方基地”,调集数十万兵力对抗联展开疯狂“讨伐”。他们搞“集家并村”,把分散的农户强行赶到“集团部落”,断绝抗联与群众的联系;又在山林里设关卡、埋暗哨,投放毒药、焚烧山林,逼得抗联连吃口粮食、喝口干净水都成了奢望。
1938年开始,抗联进入最黑暗的时期。日军的“讨伐队”配备精良武器,还有飞机、坦克支援,而抗联战士大多只有老旧步枪,甚至还有人拿着大刀、长矛。冬天的东北零下三四十度,战士们穿着单衣、踩着草鞋在雪地里行军,不少人冻掉了手指、脚趾,夜里只能靠篝火取暖,稍有不慎就会被日军发现。
周保中带着部队在吉林、黑龙江一带转战,多次遭遇绝境。1939年,他在一次战斗中腹部中弹,没有麻药、没有手术器械,就凭着战士找来的一把普通剪刀,让卫生员把子弹取了出来,伤口刚结痂就又带队出发。他亲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杨靖宇在1940年2月23日,于吉林省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军包围,孤身战斗数小时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日军剖开他的肚子,里面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赵尚志被叛徒出卖,1942年重伤被俘后宁死不屈,年仅34岁就为国捐躯;八女投江的故事更是让人心碎,1938年10月,抗联第二路军第四、五军妇女团在冷云带领下随部队西征返回,20日凌晨在乌斯浑河渡河时被日军发现,为避免被俘,冷云、胡秀芝、杨贵珍等八位女战士毅然走进冰冷河水,全部壮烈牺牲,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仅13岁,周保中后来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段悲壮历史。
到1940年,抗联的兵力从最初的三万多人锐减到不足两千人,各个支队被打散,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1940年1月,周保中、赵尚志等领导人在苏联伯力召开第一次伯力会议,初步讨论撤退休整问题;同年9月接到苏联邀请后,经反复商议,最终决定率剩余部队分批撤入苏联境内。1942年8月1日,撤到苏联的抗联战士正式改编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对外番号8461部队),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委,部队保持中共党组织独立性,一边训练一边派人回东北开展游击活动,等待反攻机会。
解放后,一次中央会议间隙,毛主席特意找到周保中,聊着聊着就问到了东北抗联:“当年你们要是不撤到苏联,硬扛下去会怎样?”周保中沉默了很久,眼眶泛红,声音沉重道:“主席,不撤的话,抗联可能就没了。那时候战士们已经拼到了极限,没粮、没枪、没弹药,日军又围得死死的,再坚持下去,只能是全军覆没,一个都剩不下。”
他接着说,撤到苏联不是投降,是为了保存火种。1945年,这支部队跟着苏联红军打回东北,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收复失地,为解放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满心愧疚,总觉得没能保住更多的战友,没能更早地把日军赶出东北。
毛主席听完后,久久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周保中的肩膀。他知道,周保中的回答里,藏着太多战士的鲜血和牺牲,藏着抗联将士的无奈与坚守。东北抗联用最艰苦的斗争,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不该被忘记。
来源:卡布奇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