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超市、水果摊上的砂糖橘个头越来越小?以前一剥满手汁水、果肉饱满,现在不少砂糖橘捏着软塌塌,吃起来还干巴巴。不少乡亲在评论区留言:“是不是品种退化了?”“还是化肥用多了?”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超市、水果摊上的砂糖橘个头越来越小?以前一剥满手汁水、果肉饱满,现在不少砂糖橘捏着软塌塌,吃起来还干巴巴。不少乡亲在评论区留言:“是不是品种退化了?”“还是化肥用多了?”
其实,这背后藏着果农们不太愿意主动讲的三个现实原因。
第一个原因,跟“抢早市”有关。这几年电商和直播带货火了,谁家果子早上市几天,价格就能翻倍。为了赶时间,不少果园提前采摘,果子还没完全膨大就摘下来了。尤其在广西、广东这些主产区,有些果农甚至在11月中下旬就开始采收——比正常成熟期早了近半个月。果子没长够个儿,自然就小。
第二个原因,是种植密度太高。这些年砂糖橘行情好,不少村民把原来种水稻、玉米的地都改成了橘园。为了多结果,树栽得密密麻麻,一棵挨一棵。阳光照不进来,通风也不好,果树之间抢养分,果子自然长不大。有的果园,亩产看着高,但单果重量却一年不如一年。
第三个原因,跟成本压力脱不开关系。化肥、农药、人工都在涨价,可果价波动大,果农不敢轻易投入。有些老果园舍不得更新品种,土壤也多年没改良,地力下降,果子品质自然受影响。再加上这几年极端天气多,干旱、暴雨轮番上阵,果树“压力山大”,能挂住果就不错了,哪还有力气长个儿?
说到底,砂糖橘变小不是单一问题,而是市场节奏、种植方式和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走进乡村果园时,常听老农叹气:“不是不想种好果,是真难啊。”
不过好消息是,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推广“疏果+有机肥+生态管理”的新模式。比如广西一些合作社,通过控制挂果量、延长生长期,种出的砂糖橘不仅个头恢复,甜度和口感也明显提升,卖价反而更高。
你家附近还有种砂糖橘的果园吗?你觉得现在的砂糖橘和十年前比,差别大不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
下期预告:《“空心村”里冒出新生意?返乡青年靠种它年入30万》,我们将深入一个曾经只剩老人的村庄,看年轻人如何用一种冷门作物盘活整片山地。别错过!
来源:走近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