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位十岁孩童脱口而出“老六”“包的”“我真的会谢”,而家长在一旁茫然不解时,一种无形的“代际围墙”已然筑起。这不仅是沟通的断层,更是一场关乎青年成长与文化传承的无声危机。网络热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日常生活,教育部2025年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口头禅高频
当一位十岁孩童脱口而出“老六”“包的”“我真的会谢”,而家长在一旁茫然不解时,一种无形的“代际围墙”已然筑起。这不仅是沟通的断层,更是一场关乎青年成长与文化传承的无声危机。网络热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日常生活,教育部2025年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口头禅高频词中网络热词占比高达78%,此风潮正迅速向成人世界蔓延。在这场语言的“盛宴”背后,我们品尝的或许是经过精心包装的“文化快餐”,其长远影响令人深省。
网络截图
网络热梗的泛滥,首当其冲的是青年一代思维能力的退化与表达能力的贫困。当“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被“YYDS”取代,当“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被“emo”覆盖,语言的丰富性、精准性与美感正在被无情消解。江西那位引导学生用“势在必得”替代“包的”的小学教师,其用心良苦正凸显了问题的核心——热梗的便捷性助长了表达的惰性。这种“词穷”现象绝非进步,而是思维的简化与感受力的萎缩。当复杂细腻的情感体验被压缩进几个固定的热梗模板,年轻人逐渐丧失的,是精细描述感受的能力,是深度思考的习惯,最终面临成为“空心人”的风险。
网络截图
更为深远的是,网络热梗的横行可能导致文化传承的断层。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语言瑰宝,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挤压。我们有五万多个成语,每个成语都承载着历史的智慧与美感——“浮光跃金”描绘的不仅是景色,更是光影流转的诗意;“上善若水”阐述的不仅是美德,更是东方哲学的深邃。相比之下,网络热梗如昙花一现,虽不乏创意,却大多缺乏文化厚度与生命力。当“卧龙凤雏”从褒义沦为戏谑,当所有的赞叹都被压缩成“绝绝子”,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词语本身,更是词语背后连接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
网络截图
网络热梗的风行,是圈层认同渴望、表达效率诱惑与技术算法助推合力的结果。年轻人通过“加密通话”构建身份认同,在快节奏社交中寻求便捷表达,而算法推荐则不断强化这种语言模式的传播。然而,当一条语言的“捷径”被过度使用,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欣赏和选择那些需要稍费心力却能抵达更美风景的“文化小径”?
值得欣慰的是,觉醒已经开始。从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开展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到各大网络平台对谐音梗、烂梗的治理;从社交媒体上“除了‘包的’还能说什么”的热烈讨论,到课堂内外对优美表达的重新倡导,一场语言的唤醒与文化审美的回归正在悄然发生。
网络截图
面对这场语言生态的变革,我们不必全盘否定网络文化的创新活力,但更需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规范网络语言使用,强化优质语言供给,提升青少年的语言审美能力,这些举措都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营造这样的环境:让年轻一代既能理解“包的”的趣味,也能领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既能使用“emo”的调侃,也能体会“欲说还休”的深沉。
网络截图
语言的边界即是思想的边界。当我们每一次选择用“水秀山明”替代“绝绝子”,用“胸有成竹”替代“包的”,不仅是在进行一次语言练习,更是在进行一场文化寻根。在这场与流行文化的对话中,唯有引导年轻人在网络热梗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中华文明的语言瑰宝不致蒙尘,让下一代的思维星空依然璀璨。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茗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韩玉红
来源:吉报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