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6日,青岛崂山比高崮发生一起坠崖事故。一名被称为“涛哥”的70后户外网红博主在徒手攀爬陡峭巨石时失足坠亡。其遗体因地处险峻,最终由无人机吊运下山。这位博主曾组织超2000人的登山群体,以“无保护攀岩”为标签,活跃于险峻山路。
2025年11月16日,青岛崂山比高崮发生一起坠崖事故。一名被称为“涛哥”的70后户外网红博主在徒手攀爬陡峭巨石时失足坠亡。其遗体因地处险峻,最终由无人机吊运下山。这位博主曾组织超2000人的登山群体,以“无保护攀岩”为标签,活跃于险峻山路。
更具悲剧色彩的是,事发前两天,他刚发布一段徒手攀岩视频。面对网友“这视频适合中午发”(隐喻“早晚出事”)的提醒,他回怼:“你年纪轻轻就卧床等噶了吗?” 未料,此番对话竟成谶言。
该博主长期在陡崖、裸露巨石上拍摄视频,几乎不设安全保护。其内容虽彰显勇气,却将“冒险”异化为“盲目涉险”。崂山以花岗岩风化地貌著称,地势险峻、路面湿滑,历史上多次发生驴友遇难事件,但血的教训未能阻止新一轮悲剧。网络时代的“流量诱惑”
作为拥有数千粉丝的博主,其活动兼具兴趣与商业属性(承接团建、陪爬业务)。危险动作带来的视觉冲击易吸引关注,却也容易形成“越险越火”的冲动消费。当挑战自然成为流量噱头,安全警示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
此次无人机运遗体的画面也引发讨论。救援队明确表示:“只有在确认无生命体征后,才会使用无人机运输”。这一回应澄清了公众对救援规范的质疑,却也折射出山地救援的现实困境:
地形限制:崂山部分区域陡峭复杂,人力运输效率低且风险高;技术理性:无人机可快速转移遗体,减少救援人员暴露于危险。然而,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挽回生命。无人机的吊运画面,更像一记警钟:生命的重量,远非机器所能承载。个人责任:冒险不是玩命
户外运动的核心是探索自然而非征服自然。博主对网友提醒的抵触,反映部分爱好者对风险的无视。生命的脆弱性在大自然面前不堪一击,专业装备与安全预案绝非多余。平台与监管:内容需引导理性价值观
社交平台虽未直接鼓励危险行为,但算法推荐机制可能放大高风险内容传播。有关部门需加强对户外团体的规范,对无资质组织活动予以约束。社会共识:从“炫技”到“重技”
正如网友评论:“不是所有的勇气都值得鼓励”。公众应更多关注户外运动的专业知识与应急技能,而非仅追求视觉刺激。我们承认登山是勇敢者行为,但非理性的登山却会毁灭勇敢者。
无人机缓缓吊运遗体的画面,像一场沉默的寓言:山还在,景还在,人已逝。这场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章,更是对整个户外文化的叩问——当技术能运回遗体,却无法运回生命时,我们更需谨记:
真正的勇敢,源于对自然的敬畏,而非对危险的轻视。
来源:东行漫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