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古今|《碣石驻跸海岳秦风物特展》之西周青铜器秦与秦的三十六郡之辽西郡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3:33 1

摘要:“碣石驻跸 海岳秦风——秦与秦的三十六郡之辽西郡文物特展”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秦皇岛博物馆联合推出的专题展览。本次展览汇集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15家文博考古单位,精心遴选出138件(套)涵盖商至秦汉时期的精品文物。展品囊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多种类别文物。展览

“碣石驻跸 海岳秦风——秦与秦的三十六郡之辽西郡文物特展”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秦皇岛博物馆联合推出的专题展览。本次展览汇集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15家文博考古单位,精心遴选出138件(套)涵盖商至秦汉时期的精品文物。展品囊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多种类别文物。展览结合双方地域文物特点,通过文物展示,多维度挖掘文物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再次展现大一统背景下不同地域之间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感受秦文化下各地域的不同文化魅力。

本期《博览古今》系统概括了出土于琉璃河遗址西周青铜器的文化特点,并精选部分珍品青铜器,带您领略西周时期的燕国风范。

文物探源

(收藏单位:首都博物馆)

商周时期盛食器。铜簋有两个半环状兽首耳,耳下有长方形垂耳,颈部正中前后各有一兽首,兽首两侧饰两组涡纹,涡纹间饰以卷体龙纹,腹部前后各饰一兽面纹,其两侧各配饰一倒立状夔龙纹,圈足上饰一周相间的夔纹和涡纹,方座四面各饰一组相同的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两侧各饰一长冠凤鸟纹。

伯丂庚簋

铭文:伯丂庚作宝彝

(收藏单位:首都博物馆)

器内底铸有铭文“伯丂庚作宝彝”。推测该簋为燕国某位名为“伯丂庚”的贵族所有,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文字、语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宝彝卣

铭文:作宝彝

(收藏单位:首都博物馆)

卣是商周时期盛酒器,出现于商代早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以降开始衰落。此卣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为研究燕国青铜器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卣盖内及器身内底各铸有相同的铭文“作宝彝”三字。

麥作彝鬲

铭文:麥作彝

(收藏单位:首都博物馆)

鬲为炊煮器,多为陶质和铜质。铜鬲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时期,常见大小、形制、纹饰、铭文相同的数件铜鬲成组随葬,或具有礼制意义。该铜鬲口沿外侈,直耳,束颈,分裆袋足,足根为圆柱形,具有西周燕国青铜鬲的典型特征。器口内壁铸有铭文“麥作彝”三字。

揭秘琉璃河

以上四件青铜器皆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带有鲜明的燕文化色彩。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灭商后采取了“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治政策,在这种背景之下,召公奭被封于燕。最初,由于史料缺乏,对于燕国的始封地一直都存在较大的争议,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对北京琉璃河遗址进行考古工作,才使得燕国都城遗址尘埃落定。

秦始皇统一前,燕国已在京津、冀中北、东北南部及内蒙古东南部存续近千年,其中就包含秦皇岛这片土地。西周时期,燕国地处周王朝东北边疆,族群构成较为复杂。作为周室北疆的重要屏藩,燕国在传播周文化的同时,也吸收着周边的其他文化,扮演着文化传播与接受的双重角色。燕国这一时期的文化从西周时期融合周人、殷商遗民及土著的混合形态,发展为战国时期的地缘政体文化,独具燕文化特色。

这些出土于琉璃河遗址的盛食器、盛酒器、炊煮器共同构成了西周燕国贵族礼仪生活的重要器用。它们以严谨的礼制规范、精湛的铸造工艺体现了对周文化的尊崇,其中一些器物上的铭文更是为研究燕文化提供了文字证据,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海峰.燕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杨明.琉璃河西周燕国墓葬研究[D].河北大学,2020.

来源:河北文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