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朝廷、杀害上司,唐朝的藩镇将士为何要闹割据?朝廷为何不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3:37 1

摘要:大历三年深秋,幽州城外雾气笼罩,夜色里只有几盏冷冷的营火。破晓未至,朱希彩一声令下,冲入节度使李怀仙府邸。

对抗朝廷、杀害上司,唐朝的藩镇将士为何要闹割据?朝廷为何不管?

有一波将领,手握重兵,却宁可弑君弑父,也不愿把权力交还中央,为何?幽州的朱希彩,便是典型。

大历三年深秋,幽州城外雾气笼罩,夜色里只有几盏冷冷的营火。破晓未至,朱希彩一声令下,冲入节度使李怀仙府邸。

刀光闪烁,血染屏风,李怀仙与家眷无一幸免。随即,朱希彩自封节度使,派人抬着血迹斑斑的奏折南下,请求朝廷册封新官。

这一套“先斩后奏”的流程,竟然顺利通过。

朝廷依规行事,迅速下诏:“景曜诏宣,圣人远虑,特授朱希彩为幽州节度使,镇守幽燕,保卫边陲,功德无量。”奏折里一句“李怀仙贻误军机”都没提,仿佛那位被杀的节度使,仅仅是谁也忘记的小人物。

有趣吗?有人帮助中央收复幽南,斩断叛患,却为何被默默抹去?

因为朝廷甩不开节度使带来的窘境。地方兵权一旦掌握,便成“土皇帝”,中央想管制都费劲。

大历七年,朱希彩被部下一名叫郭昌的将领杀掉。又是一场血雨腥风,手起刀落,朱希彩成了历史尘埃。

朝廷却把之前的圣旨重新抄了一遍,立刻改封副经略使朱泚为留守,刘备甄选的次子再被“合法化”。两年后,朱泚上京朝圣,留下弟弟朱滔坐镇,朱滔再度大开杀戒,把哥哥逐出兵营。

朝廷对此冷若冰霜,又一纸圣旨:“继续承认朱滔职务,拥兵犄角。”如此反复,让人发问:幽州节度使的位子,究竟是朝廷授的,还是兵变赚来的?

这样的剧情,不只发生在幽州。成德、魏博、淄青、淮西、山南东道……一个个节度使像开了外挂,自带募兵权、财税权、人事权。

地方豪强借机“开疆拓界”,自设户籍、亩税,官吏自己提拔,兵卒自己发薪,朝廷的令牌像木偶,也动不了。地方割据与中央失控,双双成了唐朝最深的痛。

为何局面失控?要从开元年间说起。

最初的府兵制,本是天下大治的法宝:平时耕田,战时上阵。这群兵家子弟,世代在军户名簿里,多年来提供稳定兵源。

随着土地兼并,府兵缺口不断,朝廷又不愿继续大把土地发下去,就在开元十年,宰相张说献策推行募兵制:不再供田只给钱,新招职业军人。这套制度让边防更强,却把兵权、钱粮都寄托给了远离长安的节度使。

于是,节度使掌握财政就像掌握人命。军镇割据的苗头就此产生。

起初朝廷还可调动人选,换防频繁,节度使也想在京师露个面、拿个功名。可惜李林甫一手启用胡人戍边,压制世家大族,另一手却郁结文士与边将矛盾,重用儒臣蔑视武将。

张九龄反对张守珪、牛仙客之流晋升,明面上是维护文治,暗地里让边镇将才更难翻身。长此以往,边将必将心生不满。

因果很简单:唐代宗为安抚安史余孽,大手一挥,让叛将都成了节度使,宁可放他在藩镇自生自灭,也不敢盲目调动。这些人回到河北,挟军自重,本就不待朝廷号令。

再加上河北士族长期不服中央统治,朝廷的管辖力日渐薄弱。更何况,财政吃紧,漕运困顿,长安朝廷无力南征北讨,只能集体装聋作哑。

节度使内部的内乱也越演越烈。朱希彩麾下手足相残,还只是冰山一角。

淄青镇、魏博镇,哪一个不因地方庶族与世家集团利益不合,终演惨剧?暴力解决矛盾成了常态,谁有兵谁说了算,谁能留住兵,就能坐稳节度使之位。

朝廷每次发圣旨,仿佛都在跟这些“土皇帝”做交易:只要暂时稳定边防,谁来都行。

更糟糕的是,内乱一旦升级,就成了连锁反应:杀了上司,拥兵自立;上司死了,朝廷只好再任下一个;下一个又被屠杀,循环往复。每一次朝廷发圣旨,都像在苦笑:“你们自己解决,别影响边境安宁。

”中央与地方,成了你死我活的博弈,却又势不能终止。

黄巢起义后,藩镇几近独立。长安陷落、皇帝东逃,朝廷权威一落千丈。

天下大乱时,河北各镇早已不听皇命,一块块割据成小国。到了唐昭宗朝,河朔三镇自称“相王”,声称皇帝不过傀儡,擅自交兵,收税不上缴,连国号都敢改。

西南、岭南各藩也各自为政,自成一派。大唐帝国,名存实亡。

所以,唐朝藩镇割据的本质,其实是一场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博弈:募兵制让节度使掌钱掌兵,文臣轻视边将、削弱豪门,结果让寒门与豪门对立,庶族借藩镇升官发财。朝廷不能管,管了又怕失边防,最终像烫手山芋,只好甩给地方自行处理。

如此反复,铸就了唐朝从中兴走向衰败的道路。

地列举:杀上司。拥兵自立。

朝廷再封。再被篡。

循环未止。长句缓缓回望:从开元府兵到募兵,从节度使的频繁调动到独立驻防,从中央精细管理到地方“一方诸侯”,唐代宗失误地安抚叛将,李林甫与张九龄无心的文武之争,彻底撕裂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羁绊。

当吐蕃、回鹘、羯胡等外患频仍,河北的军阀却愈加傲慢,以藩镇割据向皇权叫板,慢慢地,这一切便成为国家衰败的前奏。

所以,当我们再问:唐朝的藩镇将士为何要闹割据?朝廷为何不管?

答案就在那堆错综复杂的因果链中:募兵制铸权,文臣傲边,朝廷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此时,每一场血雨腥风,都在告诉我们:中央与地方,只有在利益与权力彻底失衡时,才会迸发出最残酷的冲突。

当朝廷将节度使当作边防的最后防线,也就注定要为此付出帝国的代价。

信息来源: 参考资料:[《旧唐书·酋长传》] 参考资料:[《新唐书·节度使志》] 参考资料:[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七至二百三十一]

来源:敏锐叶子RhxU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