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尹平医生最近一次门诊结束时已是傍晚六点多,候诊区仍有不少人没排上号。她的睡眠医学中心今年接诊人数已突破两万人次,比五年前多了将近三成。而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原本半天的睡眠门诊现在常常拖到晚上七点之后,患者从青壮年到老年都有,手里攥
我国睡眠门诊悄然兴起 医疗资源面临挑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尹平医生最近一次门诊结束时已是傍晚六点多,候诊区仍有不少人没排上号。她的睡眠医学中心今年接诊人数已突破两万人次,比五年前多了将近三成。而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原本半天的睡眠门诊现在常常拖到晚上七点之后,患者从青壮年到老年都有,手里攥着病历本和手机电子挂号信息,满脸疲惫地等待叫号。这些现象并非个例,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设立睡眠门诊,背后的推动力是日益增长的睡眠障碍就诊需求。
2025年初,国家卫健委联合多个部门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全国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家医院开设睡眠门诊服务。这一政策出台前,国内已有部分大型三甲医院尝试整合多学科资源,专门应对睡眠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睡眠医学亚专科,如今发展为集诊断、评估、干预于一体的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于欢教授每周固定安排三个半天出诊,但实际工作时间远超预期,有时从下午一点半一直看到晚上十点,中间几乎没有休息。
这股看“睡不好觉”的热潮其实近几年才真正爆发。早些年,这类病症大多被归入神经内科、呼吸科或耳鼻喉科处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专门治疗失眠的地方。直到近十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加上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睡眠相关知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长期睡不着不仅仅是“心事重”,更可能是需要专业干预的疾病。
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一种名为“OSA综合序列治疗”的新模式自2023年起投入运行。这是一种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跨科室协作机制,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牵头,联合神经内科、中医科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邹建银医生介绍,这类患者往往不仅打鼾严重,还伴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下降、血压波动等问题,部分人已经出现早期心血管损伤迹象。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患者曾在外地辗转多家医院,最终在这里通过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重度OSA,并接受了无创通气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睡眠障碍并不只是成年人的问题。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苑成梅副主任接诊过不少青少年病人。一个读初中的女孩因为连续两个月夜里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白天上课无法集中精神,成绩大幅下滑,家长起初以为是学习压力大,后来发现她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惊醒,伴有心跳加快、出汗等症状。经过详细访谈和情绪评估,医生判断其失眠与焦虑状态密切相关。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学业竞争、家庭关系紧张以及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都可能成为诱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来就诊的患者此前已经在其他科室来回奔波多次。有的先去了神经内科查脑供血,有的去了中医科调理气血,还有的在呼吸科做了肺功能检查,始终找不到病因。最终有人在网上看到别人分享的经历,才想到试试睡眠门诊。尹平提到,一名六十出头的阿姨白天总是犯困,一坐下就能睡着,可到了晚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凌晨四五点就彻底清醒,反复数月后身心俱疲。她先后去过好几个科室,直到被转介到睡眠医学中心,经评估才发现这是典型的昼夜节律紊乱。
医学界对睡眠的研究其实起步很早。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托马斯·罗斯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接触到睡眠研究,当时人们对睡眠的生理机制几乎一无所知。他在实验室观察脑电波变化,记录人在不同阶段的睡眠特征,直到一位女性患者因夜间产生幻觉前来求助,才让他意识到这个问题远不只是科研课题,而是真实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隐患。此后,睡眠医学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呼吸病学等多个领域。
如今在中国,虽然还没有全国性的权威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但多项民间调查显示,约有15%的人存在符合临床标准的失眠障碍。而《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超过三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扰,其中约一亿五千万人需要接受专业干预。尤其近年来,年轻职场人群的比例明显上升,“熬夜加班—第二天补觉—打乱作息—再难入睡”的恶性循环愈发普遍。
一位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年轻人在“双十一”期间连续一周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习惯性地在深夜收工后刷手机放松,结果整整三天每晚只能入睡不到三小时。他来到龙华医院寻求针灸调理,但在医生看来,首要问题不是治疗手段的选择,而是纠正生活方式。“下班后奖励自己看视频半小时可以理解,但如果变成两三个小时,实际上是在推迟入睡时间,让大脑持续兴奋。”
药物使用也是一个现实难题。有些患者希望靠一片药马上入睡,另一些则对手性药物极度排斥,担心成瘾或影响记忆力。沈女士就是后者之一。她从四十岁左右开始偶尔失眠,靠保健品勉强应付,进入更年期后症状加重,不得不尝试处方药,却因副作用明显而反复停药。直到在睡眠门诊接受了全面评估,结合行为干预和阶段性用药,情况才逐渐好转。
治疗睡眠问题从来不只是开药那么简单。在华山医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调整不良睡眠习惯,比如固定起床时间、减少白天卧床、控制卧室环境等。对于老年人常见的早醒问题,重点在于重建正常的睡眠节律,而不是一味延长夜间睡眠时间。而对于年轻人,则更多关注生活节奏、压力管理和电子设备使用习惯。
随着政策推动和服务普及,未来将有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具备提供睡眠诊疗的能力。不过目前来看,优质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的大医院,专家号源紧张、候诊周期长仍是普遍现象。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正视“睡不着”这件事,并愿意走进诊室寻求帮助。
来源:青禾的情感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