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中国学者的重磅研究《A Few Bad Apples?》(《只是几个害群之马?》)通过追踪50万研究生的职业路径,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在学生时代学术不端的人,不仅更倾向于进入体制,而且在体制内晋升得更快。最终,他们的不诚实行为直接拉低了公共治理的质量
一项中国学者的重磅研究《A Few Bad Apples?》(《只是几个害群之马?》)通过追踪50万研究生的职业路径,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在学生时代学术不端的人,不仅更倾向于进入体制,而且在体制内晋升得更快。最终,他们的不诚实行为直接拉低了公共治理的质量。
这不仅仅关乎道德,更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福祉。
第一步:把“不诚实”变成可测量的数据
研究者是怎么做的呢?
给50万篇论文“测谎”:研究者收集了约50万篇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利用先进的文本比对算法,给每篇论文打出了一个“抄袭分数”。这个分数尽可能剔除了正常引用,专门衡量非正常的重复和抄袭。
验证“抄袭分数”是否代表不诚实:光看论文还不够,万一只是写作习惯呢?为此,研究者与一家高端法律招聘机构合作,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诚实实验”:应聘者参与一个线上掷骰子游戏,奖金取决于他们自己汇报的点数(系统并不知道真实结果)。结果发现,那些在骰子游戏中“谎报”点数以获取更多奖金的人,他们的论文抄袭分数也系统性地更高。
这证明,“论文抄袭分数”确实是一个有效的、衡量个人长期诚实度的“照妖镜”。
核心发现一:体制的“逆向筛选”——不诚实者更爱当官,也更容易被选上
当研究者把论文数据与公务员、法官等数据库链接后,第一个惊人发现浮出水面:
偏爱“铁饭碗”:与进入企业或私营部门的同学相比,论文抄袭分数高的人,显著更倾向于报考并成功进入政府机关、司法系统等公共部门。
“油水”部门吸引力更大:这种现象在权力大、自由裁量空间广的部门中,尤为明显。
简单说,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不诚实的人系统性地流向了掌握公共权力的岗位。
核心发现二:晋升的“劣币驱逐良币”——抄论文的人升得更快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在已经进入体制内的人群中:
研究者比较了同一单位、同一批入职、背景相似的公务员或法官,发现那些有严重论文抄袭记录的人,获得晋升的概率显著更高。
这意味着,公共部门不仅在“入口”上无意识地筛选了不诚实者,在内部的“晋升通道”上,还存在一套系统性“奖励”这类行为的机制。
核心发现三:当不诚实者掌权,会发生什么?
那么,当这些“不诚实”的个体掌握了权力,会如何影响我们呢?研究者以司法系统为例,给出了答案。
通过分析大量判决书,研究发现,由“有抄袭史”的法官审理的案件,与由诚实法官审理的同类案件相比:
更可能偏袒政府和强者:判决结果更倾向于有利于政府、国企或大公司。
办案质量更差:案件上诉率更高,判决书写得更加简略敷衍。
更爱滥用自由裁量权:但当庭审被网络直播、置于公众监督下时,这种偏袒效应就大大减弱。这说明他们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有选择地“使坏”。
这不仅是个人品行问题,更会形成“坏风气”的传染:
代际传递:年轻法官如果跟随有抄袭史的“导师”学习,日后也更可能模仿其偏袒行为。
隐性合作:当有抄袭史的律师遇到有抄袭史的法官,当事人的胜诉率会神秘提高,形成一种“臭味相投”的隐性同盟。
还是有好消息的!
研究指出,中国高校在2010年前后逐步引入论文查重系统,这像一次“自然实验”。研究发现:
在高校引入严格的查重制度后,不仅学生论文抄袭率显著下降,而且这批经历过“诚信震慑”的学生,在进入公共部门后,其职业行为(如司法判决)也表现出边际上的改善。
这说明,在教育阶段用技术和制度守住诚信底线,能有效过滤掉部分未来的不诚实行为,为公共部门输送更“干净”的人才。
总结与启示
这篇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条从校园蔓延到官场的“不诚实链条”:
学术不端 → 更易进入体制 → 更快获得晋升 → 滥用权力损害公平 → 坏风气传染
它无情地揭示:学术不端绝非小事,它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个人品行缺陷,会在其掌握权力后被急剧放大,最终由整个社会买单。
建设一个清朗、高效的社会,或许,真的要从认真对待每一篇论文的诚信开始。
来源:郑老师讲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