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灭亡后,拒不投降的15位名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0:55 1

摘要:太平天国覆灭后,一波波湘军涌进天京废墟,许多将领选择了投降,可有十五位却宁死不屈。为什么他们放弃苟活的机会,选择背水一战?是因为信仰超越生死,还是对曾经战友的承诺让他们难以放手?下面就说说这十五位将领的悲壮故事。

太平天国覆灭后,一波波湘军涌进天京废墟,许多将领选择了投降,可有十五位却宁死不屈。为什么他们放弃苟活的机会,选择背水一战?是因为信仰超越生死,还是对曾经战友的承诺让他们难以放手?下面就说说这十五位将领的悲壮故事。

第十五位,是堵王黄文金。他曾是“天京五虎”之一,天京陷落那晚,他亲自带队撤离福王洪天贵福。十余辆辎重转进湖州,眼看湘军穷追不舍,黄文金拔剑喝道:“且看老夫如何与众兄弟断后!”火把下,他率领千余人竭力抵挡,箭如雨下却未退半步。最终,他身中数弹,倒在浔阳江畔,嘴角还挂着一丝笑意——“为天王捐躯,无憾!”

第十四位,是纪王黄金爱。李秀成的女婿,偏偏是个硬汉子。安庆一役,他孤军三千,面对鲍超、多隆阿两路大军围追堵截,竟连斩数百,杀出一条血路。可惜投奔汪海洋那天,一封“未护忠王”劾奏书就将他定罪。行刑前,他倚栏长叹:“生当复来归,死作赤心留”,从容跪下,饮鸩自尽,英勇却带着遗憾。

第十三位,是德王唐日荣。石达开西征时,他率部翻山越岭,驰援天京。陈得才阵亡后,他领着两千精骑夜袭蒙古八旗,擒获数十人。有人劝他:“且先退守,等朝廷和谈。”他却摇头:“我若退,便是负了天王。”最终因与赖文光在用兵上分歧,被暗杀于战帐中,鲜血浸透战袍,慷慨赴死。

第十二位,是侍王李世贤。他手握二十万大军,天京陷落后仍牢牢控制赣闽地区。漳州之战,他率部十里阵营,夜半偷渡东山岛,一举粉碎湘军围困。可汪海洋忌他声威,将他诱至军营对话,暗藏刺客,李世贤尚未反应,就被一剑刺中胸口,“呲”的一声,亮银军刀落地,他咬破手指写下遗诏:“勿伤百姓,护忠义之心永存”,人随遗诏倒下。

第十一位,是偕王谭体元。江西一带,他擅设伏兵,曾在射猎凹一战,以少胜多,大破三千湘军。嘉应州之役,他引敌深入五里林间,设下火攻陷阱,却不慎触雷滚下悬崖,被清军活捉。凌迟前,他高声高呼:“大清屠我子民,我宁赴黄泉!”血溅刑场,神色依旧坚定,护住了最后的尊严。

第十位,是首王范汝增。这位舵手般的人物,在宁波铁铸火炮与英法联军激战,连斩六名西洋将领,为抗击外侮立下汗马功劳。天京陷落后,他退守高楼寨,携赖文光惊破清军万众,一举斩杀僧格林沁。可是叛徒从侧门引路,敌军蜂拥而入,范汝增弹尽援绝,倒在寨门,“手握古剑,凛然不屈”。

第九位,是尊王赖文光。太平军覆灭,他却不肯散伙,把残部和捻军合编成“新太平军”。高楼寨战役,他夜半偷发布阵,火光映红山谷,一举将清军烧得四面溃退。花园口他再与郑成功后裔合作,对阵海陆夹击,虽最后力竭被迫退却,但他用弓箭炸火药桶,炸平敌船,壮烈回撤,誓要将抗清烽火继续燃烧下去。

第八位,是梁王张宗禹。他原为捻军领袖,后投太平,以计取胜。一次夜袭,他亲令斥候引清军入伏,大声吹角示敌,敌军误以为援军到了,惊慌失措中被全歼。清廷震怒,派重兵围剿,他却潜入海岛,上岸后又凭一叶小舟神出鬼没。老来战事偃旗息鼓,他在渔港开酒肆,讲述当年战绩,自号“隐剑张公”,少有人知是真正的太平王。

第七位,是鲁王任化邦。新太平军最猛悍的铁血将军。尹隆河之战,他几乎生擒淮军名将刘铭传,战后血染战衣,士气大振。有人高声称道:“此战若胜,清廷必弃京逃窜!”可惜援军未至,任化邦在撤退中中弩而亡,赖文光闻讯,抱着他的战旗痛哭,“他走了,我再无半点倚仗”。

第六位,是辅王杨辅清。天京陷落后,他退守湖口,三年如一日与敌周旋。后来南下两广,组织小规模起义,招募百姓,立下数座寨堡。清军四面合围,他仍从容调度军需,令人生畏。直到1874年福建起事前夜,叛徒泄密,清兵突袭寨门,杨辅清与兄弟血战至最后一刻,倒在火把旁,身披铁盔,眼中还有不甘。

第五位,是魏王李允。他攻破高楼寨左路军,首开八旗防线,为击毙僧格林沁做出首功。可叹战后被李昭寿反复无常地软禁,最终在牢中受尽折磨,被凌迟处死。他曾在狱中书写一篇绝笔:“吾死无怨,只愿忠义常在”,文字中仍然透着当年战场的刚烈。

第四位,是黄矮子。他本是清军“霆营”将领,素以性情刚烈著称。一次因粮饷被克扣,发怒弃军投奔太平,率八千人马南下,成为汪海洋最信任的近卫。可惜被老上司鲍超嫉恨,输送假情报,他在渡江之夜被伏兵围困,血战至尽,尸骨无存。

第三位,是扶王陈得才。西北军团统帅,他率二十万西北军南下驰援,一度让清军闻风丧胆。天京陷落传信到帐,他泣血写书:“我若不死,先死我阵亡将士。”次日清晨,陈得才抱剑自尽,鲜血染红旌旗下的“扶天王”二字。

第二位,是胡永祥。他在嘉应州一役中,单枪匹马冲阵,连斩湘军三十余名。疲惫时,他在黄沙嶂边点火做饭,喂饱士卒后再战,直至弹尽粮绝,才在号声渐息中倒下。他临终时抚剑出鞘,对着崖下怒吼:“有种再来一场!”

第一位,是康王汪海洋。作为太平最后的支柱,他统帅十万大军进退有度,多次击退湘军围攻。可他的刚愎自用,让部下各怀心事,内部分裂严重。嘉应州失守那夜,他被最信任的参谋背叛,重伤后在林间哼唱天京旧曲。月光下,他翻看天王福绘的画像,喃喃自语:“若我今日败,也要守住最后的信念。”不久,他弥留之际将军令折于胸前,太平天国的武装斗争就此终结。

这十五位将领,有的以智取胜,有的以勇闻名,有的以忠义留名。他们或身披战甲,或黑夜行军,或呼灯引火,每一滴鲜血都映照着那个动荡年代的悲歌。太平天国虽败,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理想的忠诚,也将这场浩劫中最悲壮的篇章,永远刻在了历史上。

参考资料:[倪汝骧《太平天国史稿》] 参考资料:[蔡东藩《中国近三百年史》]

来源:极速芒果i4V3K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