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交织直播间, 购物也需要减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1:05 1

摘要:终于告别又一年“双11”购物狂欢,终于可以和各种喧嚣的直播间来一阵戒断。不知从何时起,“无带货不直播”已成为各大购物平台的主流趋势。五花八门、争奇斗艳的直播间,不仅掏空了消费者的金钱和时间,也将原本轻松快乐的购物体验,变得充满负担与博弈。

转自:衢州日报

终于告别又一年“双11”购物狂欢,终于可以和各种喧嚣的直播间来一阵戒断。不知从何时起,“无带货不直播”已成为各大购物平台的主流趋势。五花八门、争奇斗艳的直播间,不仅掏空了消费者的金钱和时间,也将原本轻松快乐的购物体验,变得充满负担与博弈。

所谓爱恨交织直播间,套用《北京人在纽约》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就给他推荐直播间,因为那里是物欲之地;如果你恨一个人,也给他推荐直播间,因为那里有无尽焦虑。

直播间之弊中,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对时间与精力的“吞噬式消耗”。很多职场人都有类似的体会,高强度的工作之下,属于自己的时间本就有限,而直播间却把购物变成了一场“持久战”。有人为了抢心仪的商品,连续一周蹲守不同主播的直播间,不仅要在主播快速切换商品的间隙紧盯目标,还要随时留意弹幕里“领券暗号”,生怕错过一丝优惠,直言感觉不是在购物,是在上班。还有的主播为了拉长观看时长,会故意将热门商品放在直播后半段,中间穿插大量无关的闲聊、互动和低价引流商品。不少消费者都有过“蹲了几小时,啥也没买到”的无奈,而那些被浪费的时间,本可以早就买到心仪之物,抑或用来陪伴家人、阅读书籍。直播间看似提供了即时优惠,实则是以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为代价,让购物从便捷选择变成了精力透支。

直播间让人倍感彷徨的,还有对消费理性的“裹挟式冲击”。主播最擅长的话术,就是用氛围感打破人的理智防线——声情并茂的讲解、夸张的戏剧化降价、实时滚动的“库存仅剩”数据、限时抽奖倒逼,再加上弹幕里“买它”“超值”的集体起哄,很容易让人在群体情绪中头脑发热、失去判断,最后买回一堆非必需商品,看似捡了便宜,其实都是冲动的代价。

直播间让人失落的,还有对购物情感体验的“异化式改变”。电商直播的初衷是陪伴式的导购,即相比传统图文呈现出更立体、更全面、更真实的商品信息,然而很多主播对于商品的讲解流于形式,很多细节还得咨询客服。此外,部分直播间还把购物变成了复杂的奥数题,让消费者步步烧脑,不得不化身“兼职精算师”,实时截屏留证,购物之旅心力交瘁。购物的快乐被疲惫取代,信任被套路消磨。

事实上,笔者也并非排斥直播购物这种形式——毕竟,它确实能让我们更为沉浸地了解商品,也能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捷。但反感的是那些用套路绑架消费、用焦虑收割流量、用模糊规避责任的直播间,是那些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把快乐体验压力化的行业乱象。

纠正乱象的关键是强力监管+行业自治。希望能有更多直播商家迭代进化、返璞归真、回归初心,用心严选商品,让购物回归本质——不需要演技,不需要算力,不需要耐力,只需要真诚;少一些套路,少一些焦虑,只需要物美。当直播间不再是喧嚣的战场,当购物回归轻松的陪伴,或许我们才能真正找回那份买到喜欢东西时的快乐。

别让直播购物变成负担,它本该是一场愉悦的相遇,生活应当有留白,不能被无尽的算计填满,信任才是商业世界最昂贵的资产。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