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著名汉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爵士曾用“特别、震撼、独特”来形容三星堆的考古发现。2024年5月,她在考察三星堆遗址后说提到,希望接下来能够围绕三星堆,开展更多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三星堆具有这样的世界
英国著名汉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爵士曾用“特别、震撼、独特”来形容三星堆的考古发现。2024年5月,她在考察三星堆遗址后说提到,希望接下来能够围绕三星堆,开展更多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三星堆具有这样的世界性的吸引魅力,值得全世界来关注和讨论”。
杰西卡·罗森观展
英国当地时间11月8日,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内涵,“面具之下:发现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及配套活动亮相英国牛津大学。
本次活动由四川省文物局指导,四川省文物交流和信息中心、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国)和西南交通大学承办。这也是三星堆—金沙遗址“走进世界名校”系列活动的首站。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英国著名汉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爵士、牛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唐纳·科特兹(Prof Donna Kurtz)、牛津大学及圣休学院中国考古学副教授安可·海茵博士(Dr.Anke Hein)、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振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冯世伟、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王圣雨等出席本次活动。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率队的四川文物赴英国交流合作考察团与三位英国专家学者(左6:英国著名汉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杰西卡·罗森爵士,右5:牛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唐纳·科特兹,右4: 牛津大学圣休学院中国考古学副教授安可·海茵博士)
↑向上滑动查看
濮新在致辞中提到,三星堆—金沙遗址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考古学中的意义,更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章。例如,两处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有国际学者参与其中;且2019年,三星堆祭祀坑新一轮的发掘中先进的考古理念、多学科的结合、多单位的合作,为中国考古学考古发掘现场科学保护提供了范例。实际上,在三星堆的发掘与研究中,始终有关国际力量的参与。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三星堆被发现后,就有来自英国传教士董宜笃(V.H.Donnithorne)的善意协助,促成了三星堆的首次科学发掘。沉寂了3000余年的三星堆遗址,在此之后逐渐引起世界的关注。本次展览也在现场回顾了三星堆与金沙的发掘历程,以及考古过程中中英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在开幕式上致辞
古蜀文明进牛津 引发强烈反响
来自三星堆—金沙遗址的17件文物复制品和3D打印艺术品,包括戴金面具青铜人头像,扭头跪坐人像,同时期世界上最薄、工艺最精湛的金饰之一——太阳神鸟、金面具等,在展览中与牛津师生见面。同时现场还通过图文展板、视频以及AR眼镜等多媒体互动,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展出的部分复制品和3D打印艺术品
观众观看金沙青铜立人动画视频
展览现场人头攒动,关于青铜器独特的造型、金面具卓越的制作工艺、文物的艺术性以及两处遗址出土文物之间的呼应和联系的讨论不断。荣誉教授唐纳·科特兹对于能在牛津大学与三星堆—金沙遗址见面,颇为惊喜。而展陈所体现出来的精美文物、深厚的文化底蕴、别样的艺术风格,更让这位教授直言“excellent!”“这是我在国外看到的最漂亮的三星堆展”。英国汉学家、翻译家詹姆斯·川普(James Trapp)评价道:“对于中国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走进观众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或者其他任何年龄层的人完全沉浸其中,发挥更多的想象。”
观众参观展览
三星堆和金沙带去现场的社教活动,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参与。通过“远古家园立体拼图”手工、AR眼镜等丰富体验,牛津大学的师生们不仅感知了古蜀先民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恢宏的祭祀场景,同时也对三千多年前古蜀部族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认识。
观众体验互动设备
观众体验立体拼图手工等
中英专家共话三星堆—金沙遗址
除了展览本身外,三星堆与金沙学术研讨会也于同日下午在牛津大学举办。研讨会以“从考古看中国:历史、文化与艺术”为主题,汇聚了中英两国考古与文博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并展开主旨演讲与交流对话。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和研究员王方女士为学术研讨会致开幕辞,牛津大学考古学副教授安可·海因以《四川西部山地文明与古蜀文化的互动》为题,探讨了古蜀文明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文化联系;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黎海超教授以《资源与仪式:古蜀兴衰与资源互动网络》为题,分析了资源利用与宗教祭祀在古蜀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圣雨博士则围绕《三星堆与金沙的金器:光明、空间与装饰系统》,阐释了金器在古蜀社会审美与宗教体系中的象征意义,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爵士为学术研讨会做了结束发言。
研讨会现场
从中国成都平原的腹地,到英国牛津的学术殿堂,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国内外研究专家共聚一堂,见证古蜀文明闪耀于世界学术殿堂。
本次“面具之下:发现三星堆与金沙”展览与配套的研讨会,是中国西南地区考古成果在英国的集中亮相,也是中英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与文明互鉴领域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活动以国际化叙事视角展示了古蜀文明,进一步促进了海外公众对中国古代文明与艺术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新华社、新华网、国际在线、光明日报和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封面新闻、红星新闻、看度全接触等国内多家新闻媒体,博物馆头条、文博圈等行业媒体,以及美国三大商业电视网(FOX/福克斯广播公司、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NBC)下属频道网站等海外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古蜀文明网站、社交媒体也同步推出活动信息。相关新闻稿件累计被477家媒体采用,覆盖受众约为5925万人。
部分国内新闻媒体的中文和外文报道
←向左滑动查看
部分海外媒体报道
从牛津到剑桥 文化交流不止步
与此同时,此次的高校文化交流之行也走进了剑桥大学。
英国当地时间11月9日,四川文物赴英国交流合作考察团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一行举行会谈。艾伦院士不仅长期致力于促进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艺术学、诗歌、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类图书的出版与交流,同时也致力于中英两国跨文化交流项目的发展。
在会谈交流中,艾伦院士介绍并回顾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深圳、重庆、成都等地与中国开展的合作项目,并进一步表达了与成都开展学术互访、联合研究与人才联合培养的意愿。艾伦院士还与考察团专家就中国科技发展及各自研究领域交换了看法,特别讨论了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人种迁徙、社会演进与农业文明等议题,展现出对古蜀文明的强烈研究兴趣。
此外,双方专家还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三星堆与金沙文化的海外传播深入交换意见,提出通过中外联动、学术出版和艺术共创等多种方式,共同促进古蜀文明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来源:金沙博物馆
来源:美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