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雷·杨西装坐在场边那两周,老鹰半场轰出80分,胜率反而飙到七成,球迷直接傻眼:老大不在,球队怎么更像一支强队?
特雷·杨西装坐在场边那两周,老鹰半场轰出80分,胜率反而飙到七成,球迷直接傻眼:老大不在,球队怎么更像一支强队?
点开技术统计,答案写得很直白。
没有超级持球人,球权被拆成五份,谁拿到谁推进,谁空位谁出手。
对手赛前准备的挡拆陷阱、高位包夹、Logo夹击,一夜之间全作废。
老鹰用五场就把联盟最慢的半场节奏推到前六,每场多跑四次快攻,多拿9分。
更狠的是三分。
过去十场,老鹰外线命中率39%,排联盟第四。
其中六成五的远投来自助攻,意味着不是谁手感爆,而是传导出机会。
奥孔古这个被看作纯吃饼的中锋,底角三分15投8中,直接改写对面护筐策略。
他拉出去,禁区就空,杰伦·约翰逊乘机空切,十场刷出65%的篮下命中率。
数据背后,教练斯奈德只做了一件事:降低个人使用率。
特雷·杨复出前,球队使用率最高的是博格丹28%,其次是杰伦·约翰逊25%,没有超过30%的怪物。
球权分散,防守方没法押宝,只能一对一,结果老鹰全队真实命中率飙到60%,联盟第三。
有人担心特雷·杨回来会打破平衡。
现实是,他复出十场,场均出手少了3次,助攻却从9.8涨到11.2。
使用率降5%,球队胜率反而提到70%。
他不再过半场就急停三分,而是借无球掩护兜出接球,再决定投或传。
一次进攻里,球能经四个人的手,防守轮转根本追不上。
老鹰把这套打法写进日常训练。
斯奈德要求替补也执行同样的空间与节奏,谁不跑位谁下。
于是主力轮休也不怕,第二套阵容场均赢对手2.4分,联盟第八。
深度上来,背靠背输球率从六成降到三成,赛季末冲刺直接提两档。
对比之下,爵士还在啃单核。
马尔卡宁健康时,球队进攻效率115,他缺席三场,效率跌到102,三连败。
管理层公开喊话:必须再找一个能持球的,否则季后赛没戏。
同一时间段,老鹰让四个替补轮流试控卫,结果每场还能净胜对手1.8分。
两边一对比,体系差距比球员差距更刺眼。
老鹰的胜利不是冷门,是路线胜利。
核心伤停,球队没摆烂,也没急着交易,而是把战术板拆碎重拼。
他们证明,只要跑位、传球、空间三条底线守得住,谁缺席都能活。
对球迷来说,这意味着常规赛战绩更稳;对管理层来说,这意味着不用孤注一掷押明星;对角色球员来说,这意味着人人都有下一份合同。
更深一层,这种打法还藏着季后赛杀招。
特雷·杨无球比例提高,对手不敢再全场包夹,因为他的队友已经用四十场练出处理四打三的能力。
到了七场四胜的系列赛,对方主帅每变一次策略,老鹰都能立刻给出对应,容错率肉眼可见。
当然,隐患也有。
奥孔古的三分样本还小,季后赛被放空能不能继续进,需要更多比赛验证。
杰伦·约翰逊的持球失误率仍有16%,遇到锋线强队可能被针对。
但这些问题都在可调整范围内,毕竟体系已经搭好,个人短板可以用战术补。
看完老鹰的转型,你会发现现代NBA的真相越来越简单:
球星决定上限,体系决定下限。
下限够高,球星才有舞台发挥;下限太低,球星再猛也只能回家钓鱼。
老鹰把特雷·杨从发动机变成零件之一,表面是削弱,实际是升级。
这支球队不再怕伤病,不再怕交易,也不再怕任何对手的奇招。
他们提前两个月把季后赛门票揣进口袋,剩下的时间,只是静静等待东部前面的豪强犯错。
来源:飞哥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