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匈奴的身影,最早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那个来自草原、擅骑射的游牧民族,凭着一马当先的冲锋,曾让中原王朝防不胜防。秦始皇动用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早就是为了对付他们;到了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几次大破匈奴,都让这个草原劲旅吃了苦头。可即便是汉军铁蹄踏遍漠北,匈
“匈奴至今还活着吗?他们的后裔现在是哪个民族呢?”一说起这个问题,就像打开了历史的潘多拉魔盒:答案并不简单,也充满了戏剧性。
匈奴的身影,最早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那个来自草原、擅骑射的游牧民族,凭着一马当先的冲锋,曾让中原王朝防不胜防。秦始皇动用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早就是为了对付他们;到了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几次大破匈奴,都让这个草原劲旅吃了苦头。可即便是汉军铁蹄踏遍漠北,匈奴的血脉却并未绝迹。
我们先来说说南匈奴。公元前匈奴分裂后,一支选择归附汉朝,被安置在河西、上谷一带。南匈奴贵族头领能归顺,就换来了“簇拥王族进入汉册封”的荣誉,可是从此也注定了被同化的命运。几十年内,南匈奴与羌、羯、一部分中原汉族不断通婚。那些昔日的骑射豪杰,慢慢放下马缰学锄禾;他们的子孙,渐渐会说汉话、改穿长袍、拜孔子为师。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还在河北建立过“汉赵政权”,但在那场风雨飘摇的群雄割据里,血缘界限早已模糊。可以想象,一些匈奴贵族女儿坐在王府后院,剪裁丝绸衣裳给邻家汉人女孩试穿;也有汉族书生受到匈奴王公赏识,骑马学习弓箭,然后又将技艺带回洛阳。
而此时,另一批北匈奴人,选择了背水一战之后的西迁。公元前89年,匈奴被汉军打得四散。其中一个支派向西奔逃,穿越大漠,经过伊犁河谷;他们越过天山,进入中亚草原。恰好那时西域几个小王国纷争,北匈奴旋即插足,逐步坐大。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后来欧洲史上的“匈人”——那个横扫罗马边疆、对抗奥多亚塞的“匈奴”帝国。两百多年后,东罗马史料记载的Attila,可能是匈奴后裔的酋长,只不过名字被拉丁化了。匈奴一路西进,掀起一场席卷欧亚的大迁徙。
可是,西走的匈奴也没能保持源血的纯粹。在多次与西突厥、鲜卑、波斯贵族联姻后,他们的面孔愈加多元,文化也带上了更多伊朗、日耳曼的色彩。再加上与被征服的高卢、日耳曼人混居,匈奴人慢慢融入当地人群。到东罗马帝国分裂之时,那个曾经狰狞的草原劲旅,早已变成几个支持或反对皇帝的骑兵部队。历史的长河,将他们卷入另一番波澜,也让他们彻底“消失”于我们的民族版图中。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既然匈奴分南北东去西来,他们的后裔最终有没有在东亚草原上“重组”过?答案是,“有”也是“没有”。“有”,因为在天山北麓的突厥汗国里,不少贵族自称源出匈奴;公元6世纪,柔然崛起,号称取代了“老匈奴”的荣光;后来阿史那家族当政,又将古代草原铁骑的传统发扬光大,直到突厥汗国被唐朝击溃。突厥人之中,很多族名如契苾、回纥,都和匈奴的旧谱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往后,回纥演变成乌古斯、再到现代的维吾尔、哈萨克、吉尔吉斯……这一条线索看似清晰,可“没有”,是因为每次政权更替总伴随着氏族分散和再分散,一段匈奴血脉进回纥不代表所有的北匈奴都变成了回鹘人。理想状态下,草原贵族会保留一份“祖先荣光”,可现实是:联姻、屈从、流放、战败、再当附庸,几百年下来,割裂得七零八落。
现代基因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视角。中亚考古队从几处匈奴墓地中提取到的mtDNA,显示他们的母系基因既有东北亚成分,也有鲜卑、汉族的痕迹;而在西迁后的匈人遗骸中,出现了更多欧罗巴白种人的基因。更妙的是,内蒙古地区一些蒙古族、达斡尔族人群,也检出与古匈奴极为相近的Y染色体微卫星标记。换句话说:某些蒙古部落里的族人,血液里还流着数千年前匈奴的影子。古籍里“乌桓”“鲜卑”“丁零”“柔然”“回纥”……一环套一环,把游牧民族的传承拉成了长串,可真要说血统传承的“纯粹”,恐怕没有哪个部族能做到。
那么,今天走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披蒙古袍的牧民,或者在新疆塔城会面戴着绣花手帕的哈萨克族阿姨,到底有几分“匈奴血统”呢?学者们对此有不同态度。有人说:真实的匈奴基因,早就在汉汉、突厥、蒙古、回鹘、蒙古高原诸多民族间融合掉了;另一些人则认为:既然世代相传的氏族谱牒、口传神话里都提到“某族是匈奴后裔”,至少在文化自觉上,他们是“活着”的匈奴。
不过,无论看基因还是看文献,结论都相似:匈奴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一个铁骑东指、西犯的“歹人”形象,早已成为历史画卷;他们的血统则以无数次迁徙、分裂、融合的方式,散落在中原、内蒙、甘肃、陕北、巴尔喀什湖畔,甚至多瑙河流域。你若在呼和浩特街头喝羊汤、在喀什夜市吃烤包子,都很可能与千年前的匈奴祖先有一丁点血缘关系。
归根结底,匈奴没有“消失”,只是他们的称谓消失了。他们化作蒙古长鬃、消散于汉人方言、融进突厥语词汇,还借着欧亚大陆的商路,成为了不知名的农夫、木匠、马贩。历史没有结束,也没有抹去他们的身影,只是将那条曾经叱咤风云的匈奴铁骑,分散成无数支流,流入了今天我们看似截然不同的民族之中。
参考资料:信息来源:《史记·匈奴列传》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古DNA研究组,《匈奴与周边人群遗传关系分析》
来源:林中守望的护林人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