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明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门,灯光照亮了密密麻麻堆放的茅台酒箱,声音有些颤抖:
成都郊外,一间老旧的砖房地下室。
李明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门,灯光照亮了密密麻麻堆放的茅台酒箱,声音有些颤抖:
"五十万,一家人的全部家当,全压在这里了。"
妻子张兰站在一旁,神情复杂听着。
可谁知15年后,茅台的价格竟令二人不敢置信...
01
1998年的成都,街道两旁的梧桐树正抽出新芽,空气中散发着潮湿的气息。
李家小餐馆坐落在人民南路的一个小巷子里,招牌上"李记川菜"四个字被油烟熏得有些发黄。
李明推开后厨的门,张兰正在灶台前忙碌,锅铲与锅底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蓝色围裙上沾了几滴油渍,额头上的汗珠在热气中闪闪发光。
"今天收入多少?"李明问道,一边解开衬衫最上面的纽扣。
"三百二十六,比昨天少了四十多。"张兰头也不抬,手上的动作没有停下。
李明叹了口气,走到账本前,翻开已经记录了近四年的账簿。
数字不算太差,但始终难以突破。这个三十五岁的男人脸上写满了焦虑。
他知道,这样的小餐馆永远只能维持一家人温饱,绝不可能让他们过上真正体面的生活。
"今天碰见老蒋了,他说最近从茅台酒厂参观回来,说茅台酒产量有限,将来肯定会涨价。"
李明一边帮张兰擦桌子,一边漫不经心地说道。
"哦。"张兰简短地应了一声,显然对这种闲谈不太感兴趣。
"老蒋还说,现在茅台酒便宜,才两百多一瓶,存上几年肯定能翻倍。"
"他懂什么?专家都不敢说的事情,他倒是预测得挺准。"
张兰将最后一个碗放进橱柜,擦了擦手。
李明不再说话,但这个念头已经在他心里生了根。
第二天,他特意去了趟酒水批发市场,向几个老板打听茅台酒的行情。
大家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茅台酒至少不会贬值,因为产量确实有限,品质也有保证。
一周后的晚上,夫妻俩关了店门,坐在餐馆的角落里喝茶。
李明突然说道:"我想买茅台酒。"
张兰手中的茶杯停在半空:"买几瓶送人?"
"不,我想买很多,用来投资。"
张兰放下茶杯,眉头皱了起来:"你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我们用积蓄去买茅台酒,存起来,等它升值了再卖出去。"
李明说这话时眼睛发亮,像是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财富。
"你疯了吗?"张兰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我们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你要去买酒?"
"不是喝的酒,是投资!"李明强调,"就像买股票一样。"
"股票?前年我表哥投股票,一个月输了两万,现在还在还债!"张兰激动地站起来,"我不同意,绝对不同意!"
"老婆,你听我说。茅台酒不是普通白酒,它是有国家背书的,产量有限,需求只会越来越大。现在才两百多一瓶,我听说十年前才几十块,你想想,再过十年会是什么价格?"
李明放低声音,努力让自己听起来很冷静。
"那也不能把全部积蓄都押上去啊!"
"不是全部,就五十万。"
"五十万?"张兰惊得后退一步,"你疯了?那是我们全部的积蓄!"
"正因为是全部积蓄,才更需要让它保值增值。"李明站起来,双手按在张兰肩上。
"求你,相信我,这是一个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
张兰摇头,眼睛湿润了:
"李明,我不懂这些,我只知道钱放在银行是安全的。我们辛苦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让日子越过越好吗?你这是在赌博,赌我们的未来!"
"不是赌博,是投资,是有把握的投资。"李明坚持道。
接下来的几天,这对结婚十年的夫妻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张兰死活不同意这个在她看来疯狂的计划,李明则像着了魔一样,不断搜集各种信息来说服妻子。
一个星期后的晚上,张兰发现李明独自坐在餐馆后门的台阶上抽烟,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蒂。她悄悄走过去,坐在丈夫身边。
"如果真的亏了,我们怎么办?"张兰轻声问。
李明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
"如果亏了,我们还有这个店,还可以从头再来。大不了我以后每天多工作两小时,直到把亏的钱赚回来。"
"真的像你说的那么有把握吗?"
"没有什么是百分百有把握的。"李明转过头,认真地看着妻子,"但我相信这个机会,就像十五年前我相信你会嫁给我一样。"
张兰沉默了很久,终于轻轻叹了口气:
"好吧,我同意了。但是答应我,不管结果如何,你都不会责怪自己,我们一起承担。"
李明紧紧抱住妻子,感受到了比得到五十万更大的幸福。
接下来的日子,李明开始了他的"茅台计划"。
他四处奔波,联系不同的供货渠道,确保每一瓶都是真品。
为了凑够五十万,他们不仅用上了全部积蓄,还向亲友借了一部分。
最终,李明成功购入了两千多瓶茅台酒,平均每瓶不到两百五十元。
张兰把餐馆后面的储藏室清空,专门用来存放这些酒。
李明还特意咨询了收藏专家,了解了白酒保存的最佳条件。
他们在储藏室安装了恒温恒湿设备,确保温度和湿度始终在最适合保存白酒的范围内。
"这些酒什么时候能卖?"
张兰看着满屋子的茅台酒,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至少要等十年,甚至更久。"李明说,"越久越值钱。"
"十年......"张兰喃喃自语,"那时候我们都四十多岁了。"
"到时候我们就能退休了。"李明笑着拍拍妻子的肩膀。
02
投资茅台酒三个月后,李记川菜开始陷入经营困境。
由于大部分资金都用来买酒,餐馆的原材料采购变得拮据,设备更新也无法及时进行。
最关键的是,原本计划的扩建不得不搁置,使得餐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失去优势。
"李老板,怎么今天的鱼没有上周新鲜啊?"一位老顾客皱着眉头问道。
李明尴尬地笑笑:"最近批发市场的鱼都这样,您将就一下。"
张兰在厨房里听到这话,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她知道,真相是他们不敢再进高价的新鲜鱼了。
餐馆的收入逐月下滑,到了2000年初,已经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李明不得不削减开支,甚至辞退了两名帮工,只留下张兰的表妹帮忙。
"听说你们把钱都拿去买酒了?"一天,李明的堂弟来餐馆吃饭,意味深长地问道。
李明假装没听懂:"什么酒?"
"别装了,姑妈都告诉我了。说你们拿了五十万买茅台,打算等升值了赚大钱。"堂弟嘿嘿笑着,"胆子挺大啊,万一那酒不升值呢?"
"不可能。"李明强装镇定。
"哎,我说你啊,做生意还是要踏踏实实。你看那马老板,去年开了连锁店,现在日进斗金。你这餐馆明明可以扩大的,干嘛要把钱都压在酒上?"
李明勉强笑道:"各有各的活法。"
堂弟走后,李明独自去了储藏室,看着那些整整齐齐摆放的茅台酒,心里第一次有了动摇。两年过去了,茅台酒的价格只比他当初买的时候高了不到百分之十。
按这个速度,要等到翻倍,还不知道要多少年。
晚上,张兰把当天的账目算完,脸色凝重地坐到李明对面。
"今天又亏了。"她低声说。
李明沉默不语。
"我觉得我们应该卖掉一部分酒,先把餐馆盘活。"张兰小心翼翼地建议。
李明猛地抬起头:"不行!才两年,价格几乎没涨,现在卖等于亏本!"
"可是这样下去,餐馆撑不了多久了。"
"再坚持一下,情况会好转的。"
"李明!"张兰提高了声音,"你能不能面对现实?我们已经连续三个月交不起员工全额工资了,连表妹都在抱怨!茅台酒囤着又不能当饭吃!"
"那你想怎么样?卖掉酒,承认我们赔了,然后呢?我们拿什么东山再起?"
张兰深吸一口气,压抑着怒火:
"我不是说全卖,卖一部分,先救活餐馆。等情况好转了,再慢慢等其他酒升值。"
"不行。"李明固执地摇头,"全部都不能卖。我再想想办法,筹点钱周转。"
这场争执最终以不欢而散告终。
接下来的日子,李明东拼西凑,勉强维持餐馆的运营。
他瞒着张兰,偷偷把自己的金表和结婚戒指都典当了出去。
2002年,餐馆的情况没有好转,反而更加糟糕。
附近新开了几家装修豪华的餐厅,分流了大量顾客。
李记川菜的生意更加惨淡,有时一天下来,收入还不够支付水电费。
"李老板,你们这是怎么了?菜色越来越少,味道也不如从前了。"
一位曾经的常客失望地说完,再也没有回来。
张兰的表妹最终还是离开了,临走时对张兰说:
"表姐,你跟表姐夫讲讲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大家都知道你们有钱,只是全都买了酒,现在却连正常生活都成问题。"
张兰红着眼睛送走表妹,回来时看到李明正坐在餐馆门口发呆。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一个落寞的剪影。
四年前,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年男人,如今却早早有了满头白发。
"明天开始,我们不开餐馆了。"李明突然说道。
张兰愣住了:"什么意思?"
"我找到一份工作,在建筑工地当管理员,月薪两千。你可以去找份收银员的工作,应该也有一千多。这样我们的月收入比现在餐馆强多了。"
"那餐馆怎么办?"
"转让出去。"李明苦笑,"反正现在也没什么生意,能转让就不错了。"
张兰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坐在丈夫身边,两人一起看着夕阳西下。
2003年初,李记川菜正式停业,李明以2万元的价格将餐馆转让给了一个年轻人。
这笔钱还不够偿还当初为买酒借的部分债务。
夫妻俩搬进了一个更小的出租屋,把茅台酒也一起搬了过去,存放在卧室的衣柜和床下。
接下来的日子异常艰难。李明每天早出晚归,在建筑工地忙碌,张兰则在一家超市当收银员,夫妻俩几乎没有共处的时间。
更糟的是,周围的亲友得知他们的处境后,纷纷前来"劝告"。
"你们这不是何必呢?"李明的母亲心疼地说,"卖掉那些酒,重新开店多好。"
"是啊,表姐,酒又不是古董,哪有那么大升值空间?"张兰的表妹也来劝说。
甚至,连邻居都在背后议论:
"听说他们把全部家当都买了酒,现在落得这步田地,真是自作自受。"
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夫妻俩开始产生间隙。
张兰不再像以前那样支持丈夫,经常默默流泪;李明则变得沉默寡言,晚上常常独自坐在酒箱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许多人失业,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李明所在的建筑公司倒闭,他不得不改行当出租车司机,收入更加不稳定。
"十年了,我们买的茅台酒现在值多少?"
一天晚上,回到家的张兰突然问道。
李明犹豫了一下:"每瓶大概六百。"
"才涨了三百多?"张兰苦笑,"这十年我们付出的代价,值这个钱吗?"
李明沉默不语,也没有告诉妻子,自己每天都在关注茅台酒的价格,也知道这个涨幅确实远低于预期。但他不愿意放弃,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
"我听说金融危机反而让一些奢侈品价格上涨,因为富人们开始寻找保值的东西。"李明小心翼翼地说,"也许茅台酒也会这样。"
张兰不再说话,只是转身进了厨房。李明知道,妻子的耐心已经快要耗尽了。
就在这个月,李明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他的一个老朋友打电话来说,茅台酒最近确实开始受到收藏家关注,价格有稳步上涨的趋势。
"现在每瓶能卖到八百了,据说明年可能破千。"朋友在电话里说。
这个消息让李明看到了一丝曙光。他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张兰,想要重新点燃妻子的希望。
"真的吗?"
面对张兰半信半疑,李明激动地说:
"真的,我朋友就是做酒水生意的,他不会骗我,我就知道会涨价的,只是时间问题!"
张兰看着丈夫兴奋的样子,第一次感到了一丝希望。也许,他们的坚持真的会有回报。
"那我们还要再等多久?"她问。
李明握住妻子的手:"再等几年,等价格翻倍了再说。现在卖等于白白受这么多年的苦。"
张兰点点头,没有反对,但心里隐隐想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赌博。
03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2013年初,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年近五十的李明和张兰坐在租住的小客厅里,电视正在播放新闻。
十五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比起当初虽有改善,但依然平凡。
李明现在是一家物流公司的司机,张兰则在社区医院当护工,两人的收入勉强够生活,但没有多余的积蓄。
"今天茅台集团宣布,其股票价格创历史新高......"电视里的财经新闻引起了李明的注意。
他放下手中的报纸,目光灼灼地盯着屏幕,新闻播报员继续说道:
"专家分析认为,茅台酒作为中国白酒的代表,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目前市场上八九十年代的茅台酒每瓶已经突破六千元大关......"
"六千?"李明激动得站了起来,声音有些颤抖,"张兰,你听到了吗?六千一瓶!"
张兰也停下手中的针线活,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假的?"
"新闻怎么会骗人!我们买的时候才两百多,现在翻了近三十倍!"
李明兴奋地在客厅里踱步,张兰迅速计算着:"我们有两千多瓶,那就是......"
"一千多万啊!"李明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我们是百万富翁了!不,是千万富翁!"
这个数字震撼了两人。
十五年的坚持,十五年的艰辛,十五年来被亲友嘲笑和质疑,如今终于迎来了回报。
"我们得确认一下。"张兰冷静下来,"电视上说的可能是特殊年份或特殊批次的茅台,我们的未必值那么多。"
李明点点头:"你说得对,我们得找专业人士鉴定一下。"
第二天一早,李明就联系上了一位在酒水收藏圈小有名气的鉴定师刘淮。
刘淮听说有人需要鉴定大量九十年代的茅台酒,非常感兴趣,约好下午就来查看。
中午,李明和张兰早早回到家,小心翼翼地从各个角落里搬出存放多年的茅台酒。
十五年过去,这些酒瓶上已经积了厚厚的灰尘,但外包装依然完好。
"你看,我当初保存得多仔细,一点损坏都没有。"
李明得意地说,张兰紧张地帮着擦拭酒瓶外表,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下午两点,刘淮准时敲响了他们的家门。
他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穿着朴素但很干净,眼睛有神,一看就是做鉴定工作的老手。
"李先生、张女士,久仰久仰。"
刘淮与二人握手后,目光立刻被客厅里整整齐齐摆放的茅台酒吸引:
"哇,真的是大量藏品啊!"
"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还在储藏室。"李明谦虚地说。
刘淮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瓶酒,仔细观察外包装、瓶身、封口和酒液颜色。
他又闻了闻,不时点头或皱眉。
"李先生,您这些酒是哪一年购入的?"刘淮问道。
"1998年。"
"购入渠道?"
"主要是通过酒水批发商,也有一部分是从国营商店直接购买的。"
刘淮又检查了几瓶,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个专业工具,对着灯光检查酒液的纯度和颜色。
忙碌了一会后,他终于开口:
"李先生,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您,您这批茅台酒都是真品,而且保存得相当好。根据目前市场行情,98年购入的茅台酒,也就是八九十年代生产的,每瓶市场价在五千到八千之间,具体要看生产年份和批次。"
李明和张兰对视一眼,眼睛里都闪着泪光。
"那我们这两千多瓶,总价值......"
不等李明说完,刘淮直接插嘴道:
"保守估计,至少一亿元。不过,有个问题......"
李明的心一沉,与张兰对视一眼后紧张询问:"什么问题?"
可谁知,刘淮接下来的一句话令二人倒吸一口凉气,瞬间跌坐在地,....
来源:梦游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