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每年都举办的赛事,为何始终充满新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5:20 1

摘要:5月17日,一个周六的清晨,湘潭市雨湖区建元中学外早已车水马龙,比平日更加喧闹繁忙。数百名家长不约而同地踮起脚尖,在校门外翘首以盼,眼神中满是期待。

活动开幕。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彭介润 姜瑾 李想 记者 张兴莎 湘潭报道

5月17日,一个周六的清晨,湘潭市雨湖区建元中学外早已车水马龙,比平日更加喧闹繁忙。数百名家长不约而同地踮起脚尖,在校门外翘首以盼,眼神中满是期待。

走进校园,道路两旁彩旗飘扬。老师们热情地指挥声“来来来,看这里”,与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交织在一起。

到底是什么活动,能让周末的校园如此热闹?记者来到建元中学一探究竟。

5月17日至18日,第二十六届湖南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在此举办。全省层层选拔出的1294名“小小科学家”齐聚于此,即将展开激烈角逐,向着“国赛”发起冲击。

紧跟科技前沿

参选选手正讨论乐高机器人。

科技不赶潮,早晚被拍倒。

“现在人工智能最火,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所以在赛事设置上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大赛总裁判长汪伟民介绍道。

当下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为培育未来科技人才,活动紧扣这一前沿领域,将人工智能、编程教育、数字艺术等热点元素深度融入赛事设计,设置数字艺术、计算思维、科创实践、乐高教育四大类项目,涵盖智能机器人、智能博物、创意智造等十余项赛项,构建起接轨时代的科技竞技舞台。

建元中学七年级学生蒋雨彤参加智能机器人C类比赛后感言:“以前觉得编程、人工智能特别高级,现在自己也在实际参与了。在比赛中我还认识了新朋友,既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科技思维,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赛场上,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成为焦点——它们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感知技术,精准完成预设任务。从现场编程到作品展示,从竞技答辩到创意落地,少年们用代码编织想象,以智能技术解锁创新,展现出湖南中小学生信息科技教育的厚实积淀与蓬勃生机。

在乐高探索比赛区,身着湘西民族服饰的小学生们正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据乐高教育组裁判长谌跃飞介绍,中小学生信息科技教育一直注重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乐高探索项目的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小朋友们,特别引导孩子们以传统文化为灵感,在准备参赛作品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开动脑筋,通过共同的努力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兑现成各具特色的乐高作品。

智能博物项目本次以“遇见非遗,传承有我”为主题,助力学生在提高人工智能技术与编程能力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

“裁判组在预先分类之后,同学们通过设计创新智能系统,完成识别传统手工、戏曲人物,判断花鼓戏、常德丝弦等地方戏曲经典片段等与非遗相关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也变得越来越熟悉我们的传统文化”智能博物项目裁判丁俊荣说道。

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会背道而驰,传统文化便在数字浪潮中舒展新姿,越走越远。

创新办赛模式

讲座环节。

作为一项展示全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最高水平的传统赛事,每一年的创新始终是赛事组委会寻求突破的重点。

组委会工作人员江芳告诉记者:“今年第二十六届湖南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在办赛上有很多‘第一次’。”

在众多比赛项目中,数字艺术当属所有项目中的“元老”。而今年,活动组织方湖南省电化教育馆开创先河,一改二十多年来比拼预先提交作品的赛制,要求学生现场创作并根据现场制作的作品进行答辩,这一模式在全国尚属首例。这一创新举措精准选拔具备现场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拔尖人才,为信息素养教育注入新活力。

此外,组委会还首次在办赛期间开设讲座,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郑旭东,为全省700 余名指导老师带来《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创新教育》专题讲座。

一年一度的活动对于指导老师也是一次互相学习的机会,组委会此次组织讲座既搭建了全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园丁们”一次集中交流的平台,也推动了最前沿的教育技术和科学教育知识在全省的传播。

这场全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大比武,既是少年英才的科技秀场,更是湖南深耕信息科技教育的缩影。从接轨前沿科技的赛项设置,到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再到突破性的办赛创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殷切期待。

随着活动收官,相信这些在赛场上崭露头角的少年们,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