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被巴菲特和芒格在股东大会上推荐过的书,都在这儿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5:09 1

摘要:上次发布了巴芒股东大会荐书的上篇,包含所有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推荐过书,“反响”热烈,收藏率极佳,然而完读率惨淡,看来那篇文章已经在大家的收藏里吃灰一段时间了。

上次发布了巴芒股东大会荐书的上篇,包含所有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推荐过书,“反响”热烈,收藏率极佳,然而完读率惨淡,看来那篇文章已经在大家的收藏里吃灰一段时间了。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每年召开,巴菲特和芒格在每次的大会上,都会或多或少推荐几本书,有时可能是顺口提到,有时是专门极力推荐,有时是多次提到同一本书。这么多年过去,这些书加总起来,也有很多本了。本文搜集和汇总了“几乎”所有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被巴菲特和芒格推荐过的书。注意,是仅仅在股东大会上被推荐过的书才算,只是在其它场合(大学演讲、电视访谈)等被提到的书,暂不收录本次书单,之后会再单独发布,敬请期待。本文为巴芒荐书的下篇,仅包含芒格推荐的书,巴菲特的都在上篇。众所周知,芒格的阅读主题跨度更大,也更爱荐书,所以工作量很大,需要你的点赞支持。1994年股东大会: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推荐原话:“我正在重读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那就是范多伦写的富兰克林传记,1954年出版,我几乎都快忘了它有多好。这本书现在随处都有平装本出售。在美国,我们从未有过富兰克林这样的人物,将来也不会再有。”

(注意,芒格推荐的《富兰克林》,作者是Carl Van Doren,年代久远,中译本已经绝版,上图链接中的富兰克林传,作者也是乔布斯传和马斯克传的作者,我觉得读这本就行了。)

卡尔·范多伦(Carl Van Doren)所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传》是一部权威的传记文学,荣获过普利策奖。富兰克林不仅是美国开国元勋,还是杰出的科学家、外交家、发明家和作家。范多伦细致描绘了富兰克林传奇的一生:从印刷学徒到报刊编辑、从发明避雷针到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从游说法国支援美国独立到参与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书中既展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和公共事务上的成就,也刻画了他作为普通人的幽默风趣和处世智慧。芒格高度评价这本传记的精彩,认为富兰克林是独一无二的伟人。通过研读富兰克林的生平,读者可以领悟到许多做人做事的原则:终身学习的热情、务实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善于妥协又坚守底线的智慧,这些品质也是查理·芒格本人所推崇的。芒格推荐富兰克林传,显然是把富兰克林当作一位思想榜样,他常说“在我一生中,我从没见过不爱读书的聪明人”,而富兰克林正是博学多才、持续精进的典范。对投资者和企业家而言,从这本书中能汲取启发的不仅是理财之道,更有人生之道。推荐原话:“我非常喜欢康妮·布鲁克写的《购并霸业》,史蒂夫·罗斯的传记。她是个很有洞察力的作家,书中的故事也非常有趣。”本书是《纽约客》记者康妮·布鲁克(Connie Bruck)为时代华纳前董事长史蒂夫·罗斯(Steve Ross)所作的传记文学。中文版译为《购并霸业:时代华纳总裁史蒂夫·罗斯传》。史蒂夫·罗斯的经历跌宕起伏:他出身普通,却通过精明的经营和一系列大胆的并购,将一个小型殡葬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娱乐传媒巨擘——从华纳通信到时代华纳的缔造者。布鲁克在书中详尽刻画了罗斯纵横商界的权谋手腕和人格魅力:如他如何运用金融杠杆大举并购、整合电影制片厂和有线电视网络,打造传媒帝国,也揭示了他个人生活中的纷繁故事和复杂人性。芒格称赞作者极具洞察力,表明这本传记不仅情节引人入胜,也提供了对企业并购与高层博弈的深刻观察。对投资者而言,史蒂夫·罗斯的故事是美国上世纪传媒行业大整合浪潮的缩影,让人理解到产业变革中机会与风险并存,以及领袖人物决策对公司兴衰的巨大影响。芒格推荐这本书,或许也因为他本人对传媒行业和并购策略很感兴趣,因为伯克希尔曾投资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他希望读者从罗斯的成败中吸取经验:大胆创新但不盲目冒进,注重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浮华。本书写作生动又不失层次,是学习传媒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宝贵案例读物。1995年股东大会:A Piece of the Action: How the Middle Class Joined the Money Class(本书似乎没有中文版,如果有找到的朋友欢迎留言告知。)推荐原话:“这书棒极了。这里的大多数人看了都欲罢不能。我是说,对于一本讲经济发展的书来说,它把背后的人的故事写得非常有意思”本书由金融记者约瑟夫·诺塞拉(Joseph Nocera)撰写,聚焦于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如何进入“大众投资理财时代”。全书通过银行业和信贷行业的发展故事,描述了普通美国人从50年代几乎不接触股票、信用卡,到80年代几乎人人炒股、靠借贷生活的转变历程。书中讲述了消费信贷、抵押贷款、共同基金、养老金等金融创新如何一步步普及到千家万户。例如,美国运通如何推广信用卡,先锋集团如何让指数基金走入寻常投资者视野等。这些变化让中产阶级有机会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但也带来了负债累累和风险投资热的副作用。芒格盛赞此书“精彩绝伦”,强调它把经济发展背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理解金融市场大众化的重要背景,提醒人们金融创新往往双刃剑:既有助扩大财富蛋糕,也可能因过度使用诱发危机(例如后来的次贷问题)。芒格欣赏书中对人性的揭示,大多数人面对金钱机会时的趋利心理和金融机构引导大众逐利的经营策略,这些都印证了他一贯强调的行为金融洞见。通过此书,读者可更好地理解美国金融史上从保守到繁荣再到泡沫的一系列浪潮,对今天的投资文化起源和大众心态有更深认识。推荐原话:“有本教材叫《管理决策中的判断》,我想大概是这名字,它在一些商学院使用,其实相当不错。文笔谈不上生动有趣,但其中有很多智慧。我记得作者是[马克斯·巴泽曼]。总之就是这本《管理决策中的判断》。”本书有连个中文版,一个就是《管理决策中的判断》,另一个比较标题党,就是上面链接这本《哈佛商学院判断与决策心理学课:查理·芒格推崇的误判心理解决方案》,不过两本书在豆瓣的评分都超过了8.5分。这本书是哈佛商学院教授马克斯·巴泽曼(Max Bazerman)的经典教材,系统探讨了人在决策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和改进方法。内容融合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管理者在做判断时如何受到直觉偏见、过度自信、框架效应等影响,从而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书中列举大量实验和案例,如锚定效应如何影响谈判报价、损失规避如何导致投资者卖出盈利股票却死抱亏损股票等。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作者也给出减少偏误的建议,例如运用决策分析工具、预设决策标准等。芒格推荐此书,显然因为它契合了他对认知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因为芒格常常强调“认知误判心理学”对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而本书正提供了学术层面的佐证和指导。虽然作为教材“读起来不算有趣”,但其中蕴含的智慧非常多。通过学习本书,管理者和投资者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决策中的弱点,培养科学理性的决策思维。例如,学会识别确认偏误(只相信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等陷阱,并加以校正。对于希望提升决策质量的人,这本书无疑是值得研读的实用指南。推荐原话:“如果说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和《盲眼钟表匠》,哇,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书。其中的一些术语甚至将被收进下一版《牛津英语词典》。我得把《自私的基因》读两遍,才完全弄明白。这些书颠覆了我一辈子以来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总说:难的不是学习,而是放下成见。”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著名的英国演化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这两本书是他的代表作。《自私的基因》(1976年出版)提出了颠覆性的视角:基因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体不过是基因传递自己的“载体”。这个理论解释了很多利他行为背后的基因利益,以及生物竞争合作的本质。《盲眼钟表匠》(1986年出版)则捍卫了达尔文进化论,反驳了“智能设计”论调。道金斯用“盲眼钟表匠”这个隐喻说明,生物的复杂性并非出自有意识的设计者,而是通过自然选择的盲目过程逐步积累形成。芒格推崇这些书,因为它们极大拓展了认知边界,让人重新审视长期以来的信念。他坦言自己读完受到震撼,不得不放弃一些错误观念。这反映了芒格开放求知、乐于纠错的态度。对于投资者和思考者而言,道金斯的书带来的启发在于:复杂系统,不管是生命还是市场,都可以通过简单规则演化而来,没有宏观设计者,但局部的自私行为可能造就整体的有效秩序,这和自由市场经济自发秩序的原理也有相通之处。此外,芒格常引用“难的是unlearning,放下成见,而非learning”,正源自他读这些书的感悟,这提醒我们持续学习新知识、勇于修正过时的认知是何等重要。推荐原话:“我最近把一本新书读了两遍——这几乎是我从不做的。这本书就是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它非常精彩。作者爱问‘为什么’,总是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并且很善于找到答案。我想说这是我读过的同类作品中最好的一本。”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于1997年出版的著作,荣获普利策奖。作者是一位生理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从跨学科角度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终极原因:环境地理因素。

戴蒙德提出,欧亚大陆之所以率先发展出枪炮、抵抗病菌并掌握钢铁技术,征服了其他大陆,不是因为种族智力差异,而是源于地理位置赋予的动植物驯化资源和东西轴向传播优势。这本书视野宏大,将一万三千年来各大陆文明的命运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历史进程抽丝剥茧归结于可分析的因素。

芒格对这本书推崇备至,不惜两遍研读,说明其中蕴含的洞见令他折服,他赞赏戴蒙德“永远追问为什么”的探究精。对投资者来说,此书虽非财经作品,但培养的是一种顶层思维和求因精神:透过表面现象探寻深层原因的能力,这正是芒格构建多元思维模型所强调的。

通过阅读本书,投资者可以学会跳出狭隘领域,从更广阔的历史、人类行为规律中获取思考框架。例如,理解到初始条件与路径依赖对结果的深远影响,这在商业和投资中同样适用,比如如先发优势、网络效应等。

=========

1999年股东大会:The Warren Buffett Portfolio《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推荐原话:“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寄给我他写的最新一本关于沃伦·巴菲特的书——叫《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一开始我没看,因为他头一本写得中规中矩,但没提供太多新东西。(笑)后来他又把完整版寄来,我读了,惊讶地发现写得非常好,而且在投资理念的综合上贡献良多,我建议你们都去买一本哈格斯庄这第二本关于巴菲特的书。我注意到机场正在大力推销它。这本《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不会帮你点明买哪只股票,但它确实阐明了若以理性思考,投资过程究竟该如何运作”。罗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Hagstrom)继畅销书《巴菲特之道》之后,于1999年推出了这本《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专注剖析巴菲特成功背后的投资组合策略和思维框架。哈格斯特朗在书中系统总结了巴菲特如何进行集中投资与风险管控,与传统分散投资观点相反,巴菲特倾向于将资金集中于他最有把握的少数优秀公司。作者结合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解释了为何精挑细选的集中投资在降低非系统风险的同时能获得超额回报。他还探讨了巴菲特进行投资决策的心理过程,如如何在能力圈内评估公司价值、如何逆向思考避免从众等。芒格对这本书评价极高,称其“在投资思维的综合上贡献良多”。这表明本书不仅复述了巴菲特的事迹,更提炼出了一套普适的投资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阅读此书,可以深入理解巴菲特组合管理的秘诀:高度自信却不盲目、自成体系且严格自律。哈格斯特朗将深奥的投资组合理论融入巴菲特的案例分析,使内容既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芒格特别指出这书“不会给你具体荐股,但说明了理性投资过程应如何运转”——这正是长期成功的关键。这本书架起了学术投资理论与巴菲特实践经验之间的桥梁,是价值投资者的重要参考读物。推荐原话:“这本书,可以看作一两年前我推荐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延续。那本是从生理学家视角写的人类经济史的杰作。而现在这一位是哈佛的荣休历史教授,懂的经济学和科学都远超一般历史学家,因此见解更深。他这本书的标题借用了亚当·斯密的书名,叫《国富国穷》,作者名叫大卫·兰德斯,我强烈推荐这些书。”《国富国穷》由经济历史学家大卫·兰德斯(David Landes)于1998年所写,兰德斯站在历史学者的高度,探讨了全球各国在近代以来经济命运分化的成因。他综合考虑了地理、气候、技术、文化、制度等诸多因素,试图回答为何有些国家能率先工业化富强,而另一些长期落后贫困。例如,他分析欧洲内部自由竞争、产权保护、科技革新的氛围,使其领先于曾经辉煌的中国和伊斯兰世界;他也讨论热带国家在疾病环境、殖民遗产方面面临的特殊挑战。芒格将其与《枪炮、病菌与钢铁》相提并论,但指出兰德斯的视野更加宽广,知识储备更雄厚,本书提供了比单一视角更全面的解释框架。对于投资者和企业家来说,理解各国经济兴衰的长周期因素,有助于在全球布局和风险评估时作出更明智决策。例如,文化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跨国投资时必须予以重视。芒格强烈推荐此书,体现了他对宏观历史规律的兴趣和敬畏。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培养一种“大历史观”,认识到今天的全球经济格局有其深厚根源,而抓住未来机遇也需要深谙历史教训。简而言之,这本著作让我们明白影响财富积累的不仅有枪炮(军事)、病菌(环境)、钢铁(技术),还有制度、文化和机遇等综合作用,是理解世界经济的百科全书式作品。1999年股东大会:Titan: The Life of John D. Rockefeller, Sr.《洛克菲勒传》推荐原话:“我今年还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是《洛克菲勒传》,写老约翰·D·洛克菲勒的传记。这是我读过的最棒的商业传记之一,而且家族故事也非常有趣。真是一本精彩极了的书。我还没遇到读过的人不说好的。所以我当然要推荐这本最新的洛克菲勒传记”。

《洛克菲勒传》是著名传记作家罗恩·切尔诺(Ron Chernow)于1998年推出的约翰·D·洛克菲勒传记,全书近800页,被誉为内容翔实又引人入胜的商业巨擘传记经典。

洛克菲勒是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标准石油王国的缔造者。他白手起家,在19世纪末建立起美国石油业的垄断帝国,同时晚年又成为慷慨的慈善家。切尔诺通过广泛的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洛克菲勒的商业手段与个人生活:既描绘了他如何以坚定的信念、精明的成本控制和有时不择手段的竞争策略,统一了石油行业,也刻画了他在家庭中虔诚节俭、对儿女要求严格的一面。此外,书中还揭露了洛克菲勒家族一些鲜为人知的恩怨与悲剧。

芒格称这本传记“精彩至极”,是他读过最佳的商业传记之一。对于投资者和经理人来说,从洛克菲勒的故事中能学到许多经营启示:专注核心业务、保持长期远见、重视效率和成本,以及面对公众舆论压力时的应对(标准石油因垄断一度备受批判被拆分)。

同时,这本书也提醒人们反思垄断与竞争、财富与责任等重大议题。洛克菲勒后来投身慈善创办大学和基金会,其人生体现了商业才能和道德责任的两面。这本鸿篇巨制既是一部商业史诗,也是一部人物性格研究,难怪芒格逢人必荐,认为无人会读后失望。

2001年股东大会:Damn Right! Behind the Scenes with Berkshire Hathaway Billionaire Charlie Munger 《查理芒格传》推荐原话:“珍妮特·洛写的那本关于我的书,我发现其发行还有个有趣的后续。我注意到相当多的人买这本书后,给每位子女各寄了一本。他们似乎相信只要这么做,子女就会变得更像父母。(笑)看看这招管不管用吧。如果真灵,那这书的销量可要超过《圣经》了。”这本由珍妮特·洛(Janet Lowe)撰写的《查理芒格传》(一般称为芒格传),是首部关于芒格的传记,书名“Damn Right!”是芒格的口头禅,体现其直言敢谏的性格。书中通过大量采访和资料讲述了芒格从二战军人、哈佛律师,到与巴菲特并肩合作的投资大师的人生轨迹。内容涵盖了芒格早年在加州创业投资房地产、后来如何与巴菲特相识共事的故事,揭秘了伯克希尔一些重大战略决策背后的芒格观点,以及他对生活、教育、慈善的态度。芒格在大会上的玩笑话,说明他本人对这本传记持幽默态度,但也默认其可信度。如果说有人希望通过让子女阅读此书来效仿芒格,那么书中所体现的无非是芒格那些核心品质:正直守信、独立思考、终身学习、追求卓越。传记展示了芒格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在幕后影响伯克希尔的决策。这对投资者理解“巴芒组合”很有帮助。虽然芒格自谦不愿出风头,但此书让公众更加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它传递出的理性智慧和人生哲理,对年轻一代很具启发性,难怪会有人希望子女从中受益。通过阅读芒格传,读者可以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包括严谨分析、远见卓识、不随波逐流,以及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等,这些正是成就芒格的关键。推荐原话:“我有一个书单推荐,可以让那些担心沃伦健康长寿的股东安心,这本书叫《基因组》,作者马特·雷德利,是《经济学人》杂志多年的科学编辑。按雷德利的说法,沃伦的预期寿命会很长。书里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相关性:让别人紧张而不是自己承受紧张的人,寿命更长。自打我认识沃伦以来,他一直处在让别人替他着急的地位(笑)。雷德利引用的数据令人惊叹,这是本极好的书。当然,我推荐的是一本畅销书……你读了这书,如果相信它的科学结论,就会对沃伦的未来非常放心……真是本精彩的书。”《基因组》由马特·雷德利(Matt Ridley)于1999年出版,是一本科普畅销书。作者以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为框架,每章讲述一个基因(或一组基因)的故事,阐释这些基因对人类特征、疾病、行为的影响。例如,有一章讨论控制寿命和老化的基因,指出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危害。芒格引用其中风趣的发现:在压力环境中“让别人紧张而自己不紧张”的人往往长寿。他打趣说巴菲特总是让别人为他操心,自己却心态轻松,因此按照书里的理论会长命百岁。这段玩笑反映了书中探索的问题——遗传与性格、健康之间的关系。全书涵盖从基因与智力、精神疾病,到基因与自由意志等广泛主题,内容深入浅出。芒格推荐这本书,说明他对生命科学同样感兴趣,并从中寻找投资以外的洞见。对于投资者或一般读者而言,本书趣味性强,又能学到大量前沿基因知识。它展示了基因对人类的重要影响以及科学如何逐步揭开生命奥秘的过程。这种对科学真相的好奇心和尊重,也是芒格长期倡导的品质。他相信懂点生物学能让人更智慧地看待人生和风险,例如理解压力管理的重要。本书让人既增长知识又会心一笑,可谓寓教于乐的佳作。《我生活的种种模式》是著名认知科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的自传。西蒙贡献卓著:他在心理学提出“有限理性”概念,在人工智能、管理科学等领域也成就非凡。这本书以坦率的笔调记录了西蒙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他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不断构建和修正一系列“模型”的过程,包括模型的形成、应用和局限。书中既有他童年和教育的故事,也有对科学发现的深入反思。例如,他讲述了如何在研究决策行为时发现传统经济学假设人完全理性并不现实,从而提出“有限理性”模型,解释人们如何在信息和计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做满意而非最优决策,这与芒格对认知偏误和实用理性的重视高度契合。芒格提示说此书“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因为它带有学术色彩,尤其适合具有研究兴趣的读者。但正如他所言,对于某些渴望深入理解决策科学和认知心理的人来说,这本书趣味盎然且发人深省。读者可以从西蒙的人生反思中获得启迪:比如如何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如何正视人的理性边界并寻求改进方法。芒格本人也是推崇多元思维模型的人,他推荐西蒙的自传,可谓英雄相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头脑是如何思考世界、构建理论,又如何不断修正自我模型的过程,对于爱好思考的读者具有独特吸引力。推荐原话:“今年我推荐的第一本书叫Ice Age,这本书描述了过去几十万年冰川的历史,以及科学家是如何推断出发生了什么、为何发生的。我认为这是我读过的最佳科普著作。此书已在英国出版,今年秋天将在美国出版。我发现奥马哈机场的书店有二十来本。他们是从加拿大各处搜罗来的,我强烈把这书推荐给大家。”Ice Age由英国科学作家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和玛丽·格里宾合著,是一本关于地球冰期周期的科普书。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地质学家、气候学家如何通过钻取南极冰芯、分析海洋沉积物等手段逐步揭开地球冰河时期的秘密:地球在过去几百万年间经历了多次冰期-间冰期循环,最近一次冰期在1万多年前结束。书中还解释了造成冰期更替的可能原因,如地轴倾斜和地球轨道周期(米兰科维奇循环)等,以及冰川对海平面和气候的影响。芒格称其为他读过的最优秀的科学解释类书籍之一,可见本书不仅内容翔实,而且行文生动有趣,让复杂的科学推理过程变得引人入胜。通过此书,读者可以了解到科学家如何在没有人类观测记录的情况下还原远古气候,以及科学研究中跨学科证据如何相互印证的过程。这种严谨推理的范例对芒格非常有吸引力,他总是强调从多角度寻找事实证据。对于投资者而言,虽然书的主题与商业无关,但它展示的科学思维方法——基于数据、反复求证、解释复杂系统——却是相通的。推荐原话:“另一部我今年推荐的是《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这是我一直感兴趣的主题:为何一个贫瘠弱小的凯尔特族群能够在出身贫困的情况下,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正面影响。当然,这和爱尔兰人也有关——爱尔兰人是相似的族裔,只是信仰不同。这真是本精彩的书……作者名字我忘了,但我把这两本书都推荐给大家。”《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作者是历史学家亚瑟·赫尔曼(Arthur Herman),他详述了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以来,苏格兰人在思想、工程、教育、商业等方面对现代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苏格兰虽然疆土狭小、资源有限,但出了不成比例的多的思想巨匠和发明人才。比如,哲学上有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科学上有詹姆斯·瓦特,教育上创建了普及的公立学校体系,工程上修建了运河桥梁铁路等。作者探究了苏格兰文化中务实、重教育、尚进取的精神如何塑造了这些成就,并通过大英帝国和移民将影响传播全球。芒格对此主题特别感兴趣,提到苏格兰和爱尔兰这两个渊源相近的族群为何能在困境中迸发巨大能量,这实际反映出他对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关注。书中指出,苏格兰的成功经验包括重视人力资本、思想自由等,这些对于现代经济繁荣至关重要。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侧面来思考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环境的重要性:强大的教育和启蒙思想能够解放生产力、促进创新。芒格推荐此书,也是鼓励人们关注历史上真正推动文明进步的因素,而非仅看表面财富。推荐原话:“有一本书我特别喜欢,可惜我买不到,因为目前只在英国出版,但早晚会引进的。它叫Deep Simplicity,这书好极了。这个书名就很棒,Deep Simplicity,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吗?”《深奥的简洁》是科普作家约翰·格里宾的作品,探讨混沌理论和复杂系统科学怎样揭示看似复杂的现象背后的简单规律。书中介绍了分形几何、蝴蝶效应、耗散结构、自组织等概念,并以通俗案例说明自然界许多复杂现象(如天气变化、地震、生命进化)其实源于一些基本规则的反复作用。格里宾的核心观点是:复杂性中蕴含着简单的秩序。他引用曼德博罗特的分形、洛伦兹的气象学模型等,展示了边界条件微小变化如何导致巨大结果差异,从而解释不可预测性来源。同时也说明诸如尺度不变性等简单模式如何带来复杂形态。芒格对这本书赞赏有加,因为这契合了他在投资中追求的境界,深奥的简单,掌握事物根本原理,以便从纷繁表象中理出头绪。对于投资者而言,金融市场也是复杂系统,可能存在底层简单规律(如人性周期、价值回归)。理解复杂性科学可以启发投资者:要警惕系统中的非线性风险,同时善于从混乱中抓住基本面因素这个“简单”关键。推荐原话:“如果你想读一本书来了解怎样设计精明的激励机制,我推荐Les Schwab。他在美国西北开了一连串轮胎店,在一个全球竞争激烈的行业里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他设计了高明的系统,他写得比我们能说得好。”莱斯·施瓦布(Les Schwab)是美国西北部一家大型轮胎连锁店的创始人,他白手起家,从一家小轮胎店起步,逐步建立起覆盖多州的“莱斯·施瓦布轮胎中心”帝国。施瓦布能够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轮胎零售业取得巨大成功,正如芒格所言,关键在于他独创的员工激励和管理制度。在他的自传中,施瓦布详细介绍了他实行的利润分享和佣金制度:给店经理和员工高比例分成,激励他们以主人翁精神服务客户、开拓业务。同时,保持高库存和全年无休等服务策略,赢得顾客口碑。这种模式下,员工非常卖力,门店业绩显著提升,公司也因此壮大。芒格推荐此书,是因为他一贯重视激励机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常说“告诉我激励机制,我就能告诉你结果”)。施瓦布的故事就是绝佳例证:合理的制度设计,能把普通员工变成努力奋斗的合伙人。对于企业经营者或投资者来说,这本自传提供了实战经验,说明在传统行业,也能通过管理创新实现超额回报。此外,书中施瓦布朴实的经营哲学(重视诚信、客户至上、员工为本)也令人印象深刻,因此芒格认为施瓦布能把他的成功秘诀讲得比他和巴菲特自己还清楚。推荐原话:(在被问及如何教育子女理财时)查理·芒格回答:“有一本小书叫《巴比伦最富有的人》,它确实奏效It worked.”《巴比伦最富有的人》是乔治·克拉森(George S. Clason)于1926年出版的理财启蒙经典。书中通过一系列发生在古巴比伦的寓言故事,阐述了最简单又最常被忽视的致富原则:存钱并投资。其中包括著名的“五大理财法则”,例如“每收入10枚金币,至少储蓄1枚”“让金钱为你工作”“避免听信不懂行的投资建议”等。书中主人公阿卡德分享了他从贫困到成为富翁的经验:坚持储蓄、合理投资、审慎借贷等。这些原则虽然浅显,却是财富积累的不二法门。查理·芒格提到这本书,并简短评价“它确实行得通”,足见他对其中道理的认同。芒格和巴菲特历来主张量入为出、复利增长的理念,而《巴比伦最富有的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演绎,非常适合作为青少年财商教育的读物。对投资新手或理财初学者来说,本书用故事的形式将理财智慧娓娓道来,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这些古老但永恒的法则(如尽早储蓄、谨慎投资、防范风险)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芒格推荐它作为送给子孙的礼物,意味着这本小书可以培养正确的金钱观,让人受益终身。在纷繁复杂的现代金融世界,回归这些朴素的常识尤为重要。推荐原话:“...我这就给你一个具体建议,正好回答你的问题。我建议你教会(你的学生)如何避免被推销者和放贷者利用惯用伎俩来占便宜。对此,没有比看《影响力》更好的办法了……因此,我建议你把《影响力》列为课本。书的作者正是股东之一,他本人今天也在现场。我还要推荐他一本新书,今天在奥马哈首次开售,叫《Yes!50 Scientifically Proven Ways to Be Persuasive》。所以这是两本我建议你加入课程的书。”《影响力》由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i)所著,是研究说服术和“让人点头”技巧的经典。书中提出了六大心理学原理,解释人们为何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人影响:互惠(投桃报李)、承诺和一致(言行一致倾向)、社会认同(从众心理)、喜好(喜欢的人更易影响我们)、权威(服从专业权威)、短缺(稀缺性令东西更有吸引力)。西奥迪尼通过大量实验和现实案例(如推销员话术、慈善募款技巧等)揭示了这些原理如何被高明的说客利用,来影响我们的决策行为。芒格在股东大会问答中,之所以强烈推荐《影响力》,是因为他希望教育年青一代提高对常见操纵手法的免疫力。他认为,让学生学会识破营销和贷款陷阱,比教授更多商业知识更有直接意义。而《影响力》正是防骗指南,教你看穿那些让人不自觉点头付款的套路,这也契合芒格“了解人类误判心理”思想的一部分。对于投资者来说,懂得这些影响手段也有助于在市场喧嚣中保持理性,不会人云亦云。无论是生活还是商业谈判,《影响力》都是一本极其实用的心理学读物。芒格甚至邀请了作者齐亚尔迪尼亲临会场,可见他对此书之推崇。全书语言生动易懂,普通读者也能轻松上手,从中学到一系列防身技巧,避免被不良商家和居心叵测之人牵着鼻子走。推荐原话:“齐亚尔迪尼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今天我想是首次在奥马哈开售,叫《Yes!》。所以这两本书我都建议你加到课里。”这本《说服》是罗伯特·西奥迪尼与合作者Noah Goldstein、Steve Martin于2008年推出的通俗读物,可以看作《影响力》的延伸。书中列举了50个独立的小章节,每章介绍一个由实验证实的说服技巧或沟通策略。例如,如何措辞可以显著提高回复率,怎样使用社群规范来促使人们改变行为,利用微小的“默认选项”改变(如默认勾选捐款),就能显著影响结果等。这些技巧都源自行为科学研究,但作者用简明生动的方式呈现,每章最后还提供实际应用建议。芒格在推荐《影响力》时,一并提到了齐亚尔迪尼的新书《Yes!》,显然认为这也是帮助年轻人了解并防范劝说术的有用读物。对于希望提高说服能力或防范他人说服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小妙招。比如,用社交证明告诉酒店客人“大多数顾客都会重复使用毛巾”,比直接要求环保更能让客人参与节约;又如,人们更容易答应先前已经部分接受的请求,Door-in-the-Face技巧的逆向。这些心理学原理稍加运用,就能大幅提高沟通成效。投资者阅读此书也有裨益,既可用于商业谈判、推销自己的观点,也能警惕在投资过程中是否被销售人员的精妙话术所影响,例如基金销售常用的措辞。推荐原话:“我得承认这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一辈子对高科技敬而远之,但我居然真的读了那本讲谷歌的书,In the Plex》,而且觉得非常有意思。你瞧,都这把年纪了,我还觉得那些工程师文化很有趣,和我们伯克希尔的文化完全不同。以后能不能派上用场?我很怀疑,但我确实享受了学习它的过程,而只要我学得开心,我就觉得有意义,我想这也是大家来这儿的原因:争取每天在睡前变得比早上聪明一点点。”In the Plex是美国科技记者史蒂文·利维(Steven Levy)2011年的作品,似乎暂时只有台版。利维被谷歌公司相当程度地开放采访,深入其总部(Google Plex)内部,故得此书名。本书详细讲述了谷歌的创业史和运营内幕,从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研发搜索算法开始,如何构建起按点击付费的广告模式、如何管理庞大的全球服务器网络、如何以独特的工程师文化来驱动创新(如20%自由时间制度)等,也涵盖谷歌在Android、YouTube等领域的扩张以及在隐私、审查上的争议。芒格虽然长期回避直接投资高科技,却在晚年读了这本谷歌传记,并赞不绝口。他认为了解这些与伯克希尔截然不同的工程文化,仍然“非常有趣”,虽然坦言可能并无直接用途,但学习本身让他愉悦且重要。这反映了芒格开放的学习心态:永远对新知识、新行业保持好奇。不直接涉猎,并不意味着不去了解。对于投资者来说,阅读此书可以窥见硅谷顶尖公司的思维方式和运营逻辑,从中体会数据驱动决策、快速试错、鼓励创新的价值,也更了解科技趋势如何影响商业生态和人们生活。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