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PU凭借多核并行和成熟生态,统治AI算力市场多年,但摩尔定律的放缓、电子传输的物理极限,让它陷入了“越升级越耗电”的困境。
当AI大模型的参数量迈向万亿级别,当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堪比中小型城市,我们对算力的渴求早已突破了传统硬件的承载上限。
GPU凭借多核并行和成熟生态,统治AI算力市场多年,但摩尔定律的放缓、电子传输的物理极限,让它陷入了“越升级越耗电”的困境。
就在此时,《自然》杂志披露的阿尔托大学“单次张量计算”研究,以“一次光程完成传统多时钟周期运算”的颠覆性思路,将光子计算推到了聚光灯下。
这场号称“运算速度直达光速”的技术革命,不仅要挑战GPU的垄断地位,更要改写AI硬件的底层逻辑,它真的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成为算力焦虑的终极解药吗?
要理解光子计算的颠覆性,首先要认清GPU的“不可承受之重”。
自2012年以来,大型AI模型的训练计算量每3.4个月就翻一番,而GPU的性能提升速度早已跟不上这份需求。
更棘手的是能耗问题,一颗高端GPU训练大模型的耗电量,相当于数百个家庭全年用电,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已占总电量的3%,散热和可持续性成为无法回避的难题。
电子在导体中传输时的损耗、“内存墙”导致的数据搬运延迟、时钟频率提升的边际效益递减,这些物理定律设定的枷锁,让GPU再难实现量级突破。
而光子的天然优势恰好能破解这些困局:传播速度接近真空光速,传输损耗极低,且不同波长的光波可同时传播,具备天然的并行处理能力。
阿尔托大学的研究之所以被称为“关键突破”,正是因为它将光子的理论优势转化为了实用化路径。
团队提出的“单次张量计算”,核心是把卷积、矩阵乘法等AI核心运算,编码成光波的振幅和相位,当光束一次性穿过系统时,就能完成GPU需要多个时钟周期才能搞定的计算。
更巧妙的是,他们通过多波长并行处理构建“光通道”,利用光波干涉自然实现矩阵乘法,整个系统不依赖电子开关,功耗大幅降低。
这意味着,未来AI模型的推理过程,可能不再需要GPU反复切换运算,而是像光线穿过玻璃一样,瞬间完成数据处理。
但光有理论突破还不够,光子计算要走进现实,还需要更多科研力量的接力,全球范围内的竞速早已悄然开启。
事实上,阿尔托大学的突破只是光子计算浪潮的一个缩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构建的“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已实现255个光子的精确操控,运算速度较前代提升一百万倍,刷新了世界纪录。
南昌大学研发的光电生成对抗网络(OE-GAN),通过光学生成器实现光速并行计算,在图像生成和修复任务中展现出低功耗优势。
产业端同样动作频频,美国初创公司Lightmatter的光子芯片Envise,在BERT模型训练中速度达到英伟达H100的5倍,能耗仅为后者的1/10,已部署至高校超算中心。
中国图灵量子联合上海交大研发的可编程光量子芯片,单片集成光子器件超1000个,荣获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已实现商用落地。
这些进展都在证明,光子计算不再是遥远的理论,而是正在加速走向产业化的现实。
但光子计算要颠覆GPU垄断,还需跨越几道关键门槛。最核心的难题来自材料和制造:硅作为电子芯片的核心材料,却存在“间接带隙”和“缺乏Pockels效应”的先天缺陷,无法直接发光和高效调制光信号,这让光子芯片的集成难度远超电子芯片。
此外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机械振动都会影响光路精度,如何实现低成本量产、如何与现有数字系统高效对接、如何构建成熟的可编程软件生态,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特尔耗时十年才攻克硅基光调制器技术,却仍面临市场规模有限的困境,这也印证了光子计算的工程化之路并不平坦。
那么在这些瓶颈面前,光子计算的商业化时间表究竟如何?
业界普遍给出了3-5年的关键窗口期。
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量子计算相关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在“东数西算”工程中已将量子算力节点纳入规划。
从应用场景来看,光子计算的优势在自动驾驶、实时视频分析、大模型推理等对延迟和功耗敏感的领域最为突出——自动驾驶中的图像识别响应速度可从电子系统的30毫秒压缩至1皮秒,大模型推理的能耗可降低90%以上。
而GPU并不会就此退场,其在软件生态、可编程性和通用计算领域的优势,仍将在AI训练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的算力格局,更可能是“光子加速器+GPU”的协同模式,而非简单替代。
光子计算以光速运算突破物理极限,为AI算力困局提供了全新解法。
它虽不能立刻颠覆GPU垄断,但已在科研突破与产业落地间架起桥梁。随着材料技术、集成工艺的持续进步,未来3-5年,这场“光替代电”的算力革命将逐步走进现实,为智能社会注入更高效、更绿色的核心动力。
来源:小张的任意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