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人到中年职场老登的求职路并不顺畅,但是本科和硕士应届生就业还是不错的。 前不久有一位19级的学弟来咨询我择业的问题。虽然是帮他答疑解惑,但是过程中我代入了许多过往的经验和教训,对我自己也是重新梳理和思考。
虽然人到中年职场老登的求职路并不顺畅,但是本科和硕士应届生就业还是不错的。 前不久有一位19级的学弟来咨询我择业的问题。虽然是帮他答疑解惑,但是过程中我代入了许多过往的经验和教训,对我自己也是重新梳理和思考。
学弟是我本科小语种专业19级亲学弟,毕业后在中传取得了硕士学位。 目前手上有3个offer,分别是:
A:某500强消费电子公司公关管培生;base北京;薪资16k*15,年包25;CEO发super special offer;由集团战略市场部二把手亲自带这个项目。
B:某互联网平台商业化管培生;base上海;薪资23k*16,年包37;商业化是互联网平台盈利的核心驱动部门;有赛马机制,管培生规模在100+
C:某传统造车集团海外营销岗;base海外,每年9个月驻外;薪资9k*12,总包17左右,半年后有驻外补贴,综合年薪30+
19级,到今年25岁左右。这位学弟有一个优势就是他在校期间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从他的实习履历就可以看出来。其中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外中心站,4A广告公司,知名国外汽车品牌。我想这也是他能够从一众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拿到3个方向迥异的offer的核心原因。
好久没嗅到offer的味道了,属实有点羡慕。不过我更想听听学弟自己对这三个offer的想法。
选项A,公司给予了很高的“情绪价值”,又是高管亲自领衔带队。如果未来希望扎根在这家企业,那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嫡系部队有先天优势。但是一来学弟对这家企业价值观的观感不太好(这也是他找我的其中一个原因,我曾在这家公司的公关岗做过一段时间)。二来他对公关不太感冒。
选项B,互联网公司给的薪资很诱人。而且学弟有一个谈了7年的女朋友也在上海读研。如果能留在上海发展就不用两地分居,可以守护眼前的美好。但100多人的“赛马”淘汰率属实有点吓人。加上这家公司属于互联网里的“中厂”,企业稳定性可能相比其他两家会
选项C,传统车企综合年薪来看不少,但是这家车企品牌似乎不如当下的许多造车新势力那么“荣耀”,产品力也一般。加上岗位需求长驻某中亚国家。对于刚刚准备要进入社会全职工作的应届生来说离开舒适区的跨度有点大。
首先,我没有直接去告诉他那个选项更优。 相反我先告诉他没有人能够完全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帮另一个人选择。
打个比方,学长我本科毕业就离开上海去北京工作了。而且第一份工作就是驻外。所以相关的心理建设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完成了。 现在如果有一个岗位要求驻外,对一个快奔4有家有孩子要养的男人,那就不是考验。 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份“心得”也能适用在25岁的后辈身上呢?我想未必。
其次,我和这位学弟探讨他在择业中可能存在的一个误区。 对于应届生来说,第一份工作毋庸置疑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为了3-5年后能够跳槽还是升职加薪,亦或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应届生选择工作是为了“支援未来”。但是从学弟的描述中,我发现影响他决策的要素中,“满足当下”权重很高,甚至高于行业、职业。
比如,一段长期保持的关系固然很重要,7年的爱情长跑也很不容易。但是选择工作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亲密关系”。优先级得往后面稍稍。
此外,我发现应届生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担心自己过早地被职业“定型”抹杀了无限可能。我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想要成为科学家,宇航员,飞行员,明星等等。但是长大后同学再聚会,发现能够“不忘初心”的人总是寥寥。
我和这位学弟聊了很多师兄师姐的案例。小语种专业极少有师兄自始至终被企业当做翻译培养的。往往都是在工作中成长然后赋予了新的职责。久而久之成为了另一个领域资深从业者。还有一些师兄因为某些“机缘”转投了别的行业,也做的不错。目的就是启发他,职业生涯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要老盯着问题,要盯着目标”;“低效的根源,是目标模糊”。阻碍很多人发展的,不是第一份工作挑的不好,而是因为眼前的工作和心中的目标有落差。而自己呢又没有明确的打算。然后自我设限,最终彻底躺平。
回想一下,这种情况不光存在于应届生选择职业。也存在于文理分班、中考、高考、考公等等决策的分歧点。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不都是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把放弃选择归咎于外物吗。
国内成功者中,向来不乏“跨领域”的“斜杠青年”。体操王子李宁创立了知名的体育潮牌;作家韩寒赛车也是专业的;刘慈欣让人熟知不是因为计算机专业而是他利用工作闲暇写的科幻小说;写下《明朝那些事》的“当年明月”更是一届公务员。
所以如果仅仅考虑踏上社会第一个“标签”,那第一份工作岗位是公关、还是营销、销售、管培生我觉得真心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标签之外,我们在工作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最重要的,对自己真正“擅长”什么有一个逐步清晰的了解。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自己能力匹配的“志趣”。也许这才是一个人入世的终极目标。
来源:复兴路老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