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以致《大有》?《易经》《比卦》、《大有卦》与《孟子》合参
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句话怎么用呢?最简单的用法就是,每根阳爻的后面都藏着一根阴爻;每根阴爻的后面都藏着一根阳爻。
这不废话吗?谁还不知道每根阳爻的后面都藏着一根阴爻?谁不知道每根阴爻的后面都藏着一根阳爻?
大道至简。大道往往就藏在一些看似毫不起眼,人人知道,却又容易忽略的废话中。例如,《比卦》的后面藏着《大有卦》就极易让人忽略。
《比卦》的九五阳爻后面藏着一根阴爻,《比卦》的其他五根阴爻后面藏着五根阳爻。
《比卦》和《大有卦》六爻相错。《大有卦》就藏在《比卦》的后面。或者说,《比》之象,暗藏着《大有》之象。《比》则有《大有》之象。
又或者说,《比》之象,是《大有》之象的一体两面。《大有》之成,成于《比卦》六爻之变。《比卦》六爻全变,则《大有》之象自成。欲成《大有》之象,必也先知《比》之象。
《比》致《大有》之象与意与用
水地《比》的画面,可以是一幅河流亲密无间地依附在大地上的画面(PS:坎为水,坤为地)。
水地《比》的画面,还可以是一幅所有的物都围绕着唯一的精气神转的画面。(PS:阴为物,阳为气)。当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时,则《大有》之象已现。
当现实生活中,所有的物质资源都围绕着唯一的意志所转时,则暗藏着出现《大有》的可能。
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带着满满地质诚像《比卦》的这幅画面这样,让所有的物质资源都围绕着唯一的意志所转,那么《大有卦》画面的出现,就有了可能。无论是精神之《大有》,还是物质之《大有》;
对此,《比卦》在《比》之初六,就以“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的爻辞,作出了提示。
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带着满满地质诚像《比卦》的这幅画面这样,让所有的物质资源都围绕着唯一的意志所转,那么即使再不济,至少也能小有所成、小有所畜;
对此,《序卦传》的文字,又以“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之辞,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规律性判断。
《大有》之象,《比》之藏象,《比》之暗象。《比》未必能致《大有》,而致《大有》则必有《比》。
所以者何?《比》成《大有》,则六爻皆变。《比》之初爻变则成《屯》,二爻变,则成《习坎》,三爻变,又成《蹇》。二爻、四爻变,又成《困》。
《易经》、《比卦》、《大有卦》与《孟子》合参
《比》致《大有》的路上,四大难卦,一个也没有落下。《孟子》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天爷不把你折腾个够,恐怕《大有》难致。
撇开四大难卦不说,《比》致《大有》的路上,还有能否知行合一这只拦路虎。更有一步踏错,满盘皆输这只拦路虎。《易经》《履卦》有云: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可是,在《比》致《大有》的路上,哪有老虎不吃人的呢?多少英雄豪杰,倒在路上,被老虎啃得渣也不剩。更何况,时有《否》、《泰》,还有生不逢时的。
《比》致《大有》的路上,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孟子》有云: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求之不得,也不必太在意。
然而,《孟子》又云: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我必先有《比》,而后求《大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感谢阅读!!!
更多《易经》内容,百家号,书生弘毅,《易经入门》、《易经进阶》、《经史互参与易经运用》专栏——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依怡苡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