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扫街、美团品质外卖之后:京东点评盯上的城市生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2:26 1

摘要:京东APP在“秒送”频道悄然上线“京东点评”后,本地生活赛道又多了一块新拼图。高德推出“扫街榜”、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抖音强化探店内容,平台们不再只用补贴换单,而是把赌注押在“谁更懂用户去哪吃、去哪玩、住哪家酒店”之上。一场围绕“点评与榜单”的新战役,正

京东APP在“秒送”频道悄然上线“京东点评”后,本地生活赛道又多了一块新拼图。高德推出“扫街榜”、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抖音强化探店内容,平台们不再只用补贴换单,而是把赌注押在“谁更懂用户去哪吃、去哪玩、住哪家酒店”之上。一场围绕“点评与榜单”的新战役,正在外卖战火尚未熄灭的烟尘里慢慢成形。

低调出现的“京东点评”,藏在秒送背后的野心

最近几天,不少用户在京东 App 的“秒送”频道里,突然发现一个新的入口:京东点评。京东方面向媒体确认,这一功能确已上线,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只在部分城市、面向部分用户随机开放,主要覆盖酒店、景点等本地生活服务的点评内容,“暂未商业化”,重点是打磨用户体验。

从产品形态看,京东点评被安放在即时零售的“交通枢纽”上。用户点进“秒送”,可以看到“找美食、住酒店、挑好物、去哪玩、选家政”等入口,内容信息流采用双瀑布式布局,图文、短视频探店与本地商家卡片交织在一起,笔记下方往往挂着“立即下单”“去住一晚”“预约家政”等按钮,最多只需两三步就能完成下单。

这意味着,京东并不是简单做了一个“评价区”,而是试图在即时零售与外卖、酒旅、家政等业务之间搭一座“内容桥”:先用真实体验和生活故事把用户吸引到某条街、某家店,再用自家供应链和履约网络把这笔生意接住。对习惯了在京东买手机、买家电的用户来说,买完东西顺手点一份外卖、订一晚酒店、预约一次家政,正在被悄悄设计成新的使用路径。

如果把时间线再往前拉几个月,可以看得更清楚。今年夏天,京东将原“达达事业部”升级为“本地生活服务事业群”,下设秒送(含外卖)、酒旅、家政、研发、整合营销、中台等部门,由“老K”郭庆负责,直接向集团高层汇报。 这一调整,被业内视作京东从“有一个达达”走向“要做一整套本地生活生态”的起点。京东点评此时出现,更像是这盘棋上的一枚关键“内容落子”。

在外部口径里,京东反复强调“测试”“未商业化”,语气显得谨慎。但从入口位置与功能设计看,它瞄准的不只是点评业务本身,而是本地生活决策入口:未来用户打开京东,可能先看一眼“附近有什么好吃的、住哪家更舒服”,再顺势完成一次即时消费,这才是京东真正想要的改变。

从补贴到榜单:本地生活战场的“换挡时刻”

过去几年,本地生活的关键词是“补贴”。美团、饿了么在早期用“免配送费”“新客大红包”把用户拉到线上,后来加入战局的抖音、小红书也都打出团购补贴、达人返现等组合拳,拉新与促活几乎离不开红包雨和满减券。但补贴换来的往往是价格敏感型用户,他们只在有活动的时候下单,对平台缺乏稳定心智。

2024 年之后,风向开始出现微妙变化。抖音生活服务披露,2024年其本地生活服务GMV 约为5600亿元,同比增长81%,业务覆盖 370多个城市,超过610万家线下门店,探店视频和直播为线下商家带来的经济收益同比大幅增长。这组数字背后,是“内容+到店”模式的爆发:不是靠10元券吸引用户,而是靠一条条探店视频把人从手机屏幕带进真实门店。

与抖音相比,小红书对本地生活给出的答案有些不同。平台把自己定位为“生活方式社区”,在上海“马路生活节”等活动中,用笔记、路线攻略把好店串成一条条可行走的生活路径,线下活动吸引人气,“小红卡”等工具则尝试把人气转化成交易。运营者强调的,是“用户帮用户推荐好选择”的社区价值,而非简单追逐GMV排行。在这样的逻辑下,点评不再只是一个售后环节,而是用户做决策的起点。

传统巨头也在调整节奏。美团到店业务一方面承压抖音探店带来的流量分流,一方面又要守住大众点评“本地生活搜索第一站”的位置。围绕“高质量核销”“真实评价”的内部改革,让商家从追逐“低价引流套餐”转向追求“回头体验”。行业分析文章开始开始把本地生活的竞争,从“外卖双寡头”描述为“淘系、抖音、美团的三国战”;在到店场景之外,“谁掌握评价与推荐的主控权”成为新的问题。

在这一轮换挡中,本地生活平台们渐渐意识到:烧钱抢来的用户如果缺乏可信的评价和有说服力的榜单,很难留下来。补贴战退居幕后,围绕“点评与榜单”的较量,开始走上前台。

“榜单三国杀”:美团、阿里、京东各出一张牌

这场点评之战的第一个高调信号来自阿里。今年9月,高德地图发布“高德扫街榜”,提出要在地图上打造一套线下服务信用体系。扫街榜分为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和城市指南,覆盖“吃喝玩住”,背后是高德每天超过1.2亿次生活服务相关搜索、1.3千万次导航前往生活服务目的地的数据,再叠加芝麻信用等维度做加权,希望用用户真实行为和算法生成“不卖榜单”的推荐。 高德强调,扫街榜“不接广告、不收佣金”,优先讲清楚“哪家店值得一去”,交易入口可以后置。

几乎在同一时间,大众点评宣布重启“品质外卖”。在外卖App中,“高分商家”“必吃榜餐厅”等标签被显著放大,首批纳入品质外卖的,是超百万家高分堂食优质商家,其中包括2025年“必吃榜”“黑珍珠”上榜餐厅。平台同时引入自研大模型清洗可疑评价,希望通过“AI+真实高分”的组合,重建用户对评分体系的信任,让外卖不再只是比价工具,而是和“去哪吃一顿好饭”挂上钩。

相比高德和大众点评的高调亮相,京东点评显得克制许多:入口埋在“秒送”之下,官方口径反复强调“测试阶段”“尚未商业化”。但如果把视线从App页面移向组织结构,就会发现它并不孤立。随着达达事业部更名为本地生活服务事业群,京东已经把秒送(含外卖)、酒旅、家政等业务收入同一顶“本地生活”的大伞之下,希望用即时零售打前阵,用多品类服务拉长客单生命周期。

在这样的布局中,京东点评承担的是“内容和口碑中枢”的角色:一端连接本地商家与用户的真实反馈,一端连接秒送、外卖、酒店预订和家政服务的履约网络。用户在京东点评上刷到的,不只是“好吃不好吃”,还可能是“配送是否准时、家政师傅是否专业、酒店是否干净安静”等更细颗粒度的体验标签,这些最终都会沉淀到平台的排序和推荐逻辑中。对京东而言,这是一种从“只拼价格和时效”走向“同时拼内容和信任”的自我升级。

把高德扫街榜、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和京东点评放在一张地图上,“榜单三国杀”的轮廓就清晰起来:地图型平台凭借地理与出行入口,做线下信用体系;本地生活老玩家用多年积累的评价资产,给外卖业务装上“口碑滤镜”;电商出身的京东,则尝试用即时零售加上本地服务,把决策入口直接拉回自家App。用户每一次搜索、每一次滑动榜单,背后都是三套不同的排序逻辑在争夺落点。

存量时代的新变量:点评战改变谁的生意?

点评大战之所以此时集中爆发,与本地生活进入“存量时代”高度相关。来自开源证券的行业报告显示,2023 年适合线上化的“到综”(到家、到店综合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 15.2 万亿元,但真正通过线上完成交付的只有约 3690 亿元,线上化率仅 2.1%。预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整体规模有望扩至近 16.9万亿元,新兴服务业态增速更快,传统家政、家装、租房等则有机会在平台流量加持下重新被“数字化改造”。

对平台而言,这是一块足够大的蛋糕,却也是一块更难啃的存量市场。过去那种“烧钱-拉新-薅完就走”的粗放打法,很难在服务高度非标、体验差异巨大的场景中长期奏效。如果用户连续几次被虚假好评、买榜榜单“骗单”,很快就会转向其他入口。本地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更细腻也更慢热的基础设施:可信的评分体系、透明的类目划分、可追踪的履约评价,以及让好商家长期受益的流量分发机制。

抖音试图用内容完成“第一步教育”,达人探店、种草短视频把陌生街区和小店变成“网红打卡地”,再用团购核销完成闭环,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爆发力强,但也容易让商家沉迷“做活动时特别忙,活动一结束就归于平静”,长期经营能力难以通过单次团购体现出来。小红书强调“生活社区”,通过长期积累的日常笔记来塑造城市气质,再缓慢接上本地团购,希望让用户在“被种草”的同时,真的愿意为体验买单。

在这张更大版图中,京东此时发力点评,本质上是在补齐自己的信任短板。过去十几年,京东在标准化商品上凭借自营和物流,形成了“买正品、送得快”的稳定心智;但在依赖服务和体验口碑的本地生活赛道上,京东长期缺少一套足够厚实的评价资产。通过京东点评,它希望把每一次外卖、每一单家政、每一晚酒店入住的反馈沉淀下来,形成一条从“内容种草、榜单引导”到“下单履约、体验追评”的闭环。

对于本地商家来说,点评战带来的既是压力,也是机会。榜单和评价体系会让“打一枪换一个摊”的短期经营变得更难,却也意味着那些愿意在服务上长期投入、愿意回应用户反馈的店,更有机会在一城之内、甚至在全国范围内被看见。对于用户来说,如果各家平台在“榜单三国杀”中持续对标透明度和真实性,最终收到的是更可依赖的口碑、更少踩坑的体验和更多元的城市生活选择。

外卖战火之后,真正的比拼才刚刚开始

从外卖补贴战到点评榜单战,本地生活平台们其实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当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被手机里的各种入口拉扯时,谁能成为那一个“想吃、想玩、想住”的第一站。

高德扫街榜和大众点评品质外卖把“榜单”推到了台前,抖音、小红书继续深耕内容种草,如今京东也用“秒送+京东点评”补上了自己在本地生活的内容缺口。站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回看,补贴更像是一场短跑的起跑枪,而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谁能在庞大的线下服务业之上,搭建起更稳固、更可信的信用体系。

对平台而言,这是一场从价格战走向信任战的长跑;对用户和商家而言,如果竞争最终指向更真实的评价、更合理的流量分发和更可持续的生意逻辑,那么这场“榜单三国杀”,或许会成为本地生活行业迈向下一轮增长曲线的起点,而不是又一轮简单粗暴的烧钱循环。

中国网电视上中国综合,部分素材来源财联社、证券时报、市场公开信息及此前报道。

编辑:ST

联系邮箱:ds@china.com.cn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