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最后没垮成一瞬间塌下去的,但那一仗把它打瘪了:人口一下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人里有一半搬到南边去了。很多地方都荒了,洛阳烧了还没修,地方割据一蹶不振,朝廷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
唐朝最后没垮成一瞬间塌下去的,但那一仗把它打瘪了:人口一下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人里有一半搬到南边去了。很多地方都荒了,洛阳烧了还没修,地方割据一蹶不振,朝廷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
那场乱,余波没那么快散。叛军虽然一波又一波被赶出去,但清理和收复用了好几年。史思明那一串事还在影响局势——史思明死后,他的孩子自缢,九年里乱象并没就此停住。朝廷总算花了将近八年,才把那些大片土地一点点收回来,可收回来的并不是绝对的“回家”,而是带着新的问题回来的。
很多节度使趁机坐大。原来地方上是朝廷派的官,现在变成了半个王爷:自收税、自募兵、自己发号施令。中央想管,明面上喊得响,实际手伸不进去。甚至有成绩的将领也不敢轻易召回,怕一回京就被说功高震主。郭子仪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朝廷对他又怕又恨,没人好好处理,他拿了功劳,但也拿着自己的地方。
拿回长安那会儿,别以为只靠汉军。郭子仪带着河西军进城时,和回鹘骑兵谈好了条件:进城以后每人可以抓几个奴隶。结果回鹘人真的这么干了,进城就掠夺、纵火,整整烧了三天街市。唐军大多躲进营房,不敢在外头招惹。洛阳收复后朝廷下了诏说只能抓叛军家属,可战乱刚过,谁还能分得清叛徒和受害者?一时间规定成了纸糊的一张,乱套了。
长安那阵的荒凉更戳人眼。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时,长安已经被洗劫一空。皇宫里的东西搬到洛阳,一度安禄山还住进了玄宗的寝殿。听起来像电影里荒诞的一幕:宫中乐师每天还在奏《霓裳羽衣曲》,好像宫阙还没塌,这一切和外头流离失所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传来杨贵妃死讯时,李亨还在写给新任宰相的任命书,这种时刻,官方动作带着强行维持体面意味,背后是支离破碎的现实。
前线的血和泪常常被说成史书里的冷字眼。睢阳被围八个月,城里的人吃光了粮就把目光转向老鼠、树皮,甚至下到极端的行为来保命。守将张巡为保留粮草、维持军心,做过一些严厉的决定,城里发生的那些惨事,后来人听了都觉得脊背发凉。逃出来的人被箭射不中就被点火,最后城破时街巷里堆满尸骨,骨头都被收去煮油。这样的画面很生硬,离人情体面很远,只剩下生与死的本能搏斗。
潼关、灵宝一带也出过大败。潼关将领高仙芝原本主张不轻易出战,朝廷被宦官一煽动就逼他上阵。结果那一仗,二十万唐军被打散。哥舒翰被俘时,阵前有人高喊让投降,说朝廷已经下赏格,听起来像是有人在制造假希望,实则是欺骗士兵投降的借口。那种情况下,一场战斗就可能变成彻底的崩盘。
洛阳陷落的速度同样让人咂舌。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南下洛阳,沿途守军多是听到动静就投降或逃跑。像陈留太守那种人,收叛军几千两银子就开城门。有人提议调三万来救,但赶来的多是一路散兵偷生的人,拿着木棍上阵,本就不是正规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城沦陷的那种狼狈,跟平时汇演的军队完全不是一回事。
安禄山起家的路子其实有迹可循。他把兵屯在范阳,说是为防突厥,常年上贡讨好朝中,又被朝廷宠信,升到三镇节度使。杨贵妃也给他画上面子,让他拜了个干儿子。表面上是一片和乐,皇上宫里也宴饮不停,但河北的粮草库里早就堆着多年粮食。说得直白一点,这不是在“守边”,是在把重兵重粮堆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时间长了就是个定时炸弹。
朝廷内部的事也不是一日糟的。唐玄宗晚年喜欢把事儿放给身边的人,自己反而在华清池里享乐。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靠的是权术,把对手逐个踩下去,监察能弹劾的人往往上不了奏章。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手,把军中的俸饷弄成了布票分给亲戚朋友,结果军队的实物供给被削弱。边防士兵冬天穿单衣上阵,冻伤、断腿的有的是,喊救援也没人力气去抬。这种制度上的扭曲,直接影响到士兵的战斗力。
看起来像是很多小毛病,单拎出来还好说,但叠加在一起就成灾。官员们争权夺利,军饷制度被玩坏,地方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士兵被冻饿成惯性受害者。不是一次大的决策失误把国家推到悬崖,而是很多看起来“合理”的小动作累加成一股推力,把国家往下推进。
细节里能看出更多端倪。比如边疆的粮草运送路径被地方豪强截留,朝廷发了钱但真正到军队手里的只有一半;再比如节度使以“自防”为名行私利之实,招兵买马不仅为了防敌,更多是为了在本地稳扎稳打、撑起自己的地盘。这样的操作,时间一长,地方与中央就像是两只拉扯的绳子,越拉越松。
还有人心问题。士兵看不到国家的照顾,家属没有依靠,乡里被烧,流离失所的人越多,叛乱的土壤就越肥沃。士兵在前线拼命,后台却是没有保障的,久而久之不听指挥也就无可厚非。将领们在战场上能拼命,回头却要在朝堂里为保命画圈子,很多关键时刻无法统一意志。
这些节点里还夹着一个关键词:信任崩塌。朝廷对地方的信任,地方对朝廷的信任,军民之间的信任,全都被战争、贪腐、糟糕的制度一点点侵蚀。没有信任,官令不出,军心不齐,粮草不稳,战斗力就成了口号。这场史无前例的大乱,并不是单纯由战术或武力决定,更多是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接连被掏空后的必然结果。
你要说哪一步可以避免,恐怕很多。当初要是对像安禄山这样的重臣保持警惕,别把兵粮长期聚拢在离京城近处;要是行政体系里的弹劾可以真正发挥作用,不是看人下菜;要是军饷发放、粮草运输有更透明的监管,这些问题的累积或许会慢得多。可惜许多“也许”都只是事后想法,现实的后果摆在眼前。
战火的场景常常把人拉回到最朴素的层面:活下去。那些守城的、逃难的、被抓的、被掳去的人,他们的故事往往被史书当作数字去描述,但背后是骨血和泪水。正是这些细碎的人间遭遇,拼凑出一个庞大帝国崩陷的全景。没有宏大的理论支撑,也没有英雄式的单点救赎,只有无数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做出的选择和牺牲,最终把一个看起来稳如泰山的朝代,变成了可以被撬动的局面。
来源:有趣的沙滩BUsEct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