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后她转型成为电视台主播,镜头前的历练让她练就了精准拿捏公众情绪的本领,而这段经历也让她看清:极端言论远比温和主张更易获得关注。
1977年奈良县的某个清晨,16岁的高市早苗翻墙溜出学校,怀里揣着重金属乐队的唱片,却绕路走到了靖国神社门口。
那天是8月15日,神社前的人群举着标语,母亲高市和子——奈良县最早的女警之一,正站在维持秩序的队伍里,眼神坚定地望着神社方向。
母亲常对她说“日本的尊严不容玷污”,这话伴着神社的香火,悄悄在她心里扎了根。
那时的她还不懂政治,却已在家庭氛围里,埋下了对右翼icon历史观的最初认知。
大学毕业后的高市早苗,人生轨迹在1989年迎来关键转折。
她走进松下icon政经塾,这里是日本政客的“摇篮”,系统的政治课程让她明白,想要实现抱负,必须找到清晰的政治方向。
两年后她转型成为电视台主播,镜头前的历练让她练就了精准拿捏公众情绪的本领,而这段经历也让她看清:极端言论远比温和主张更易获得关注。
1993年,32岁的高市早苗以无党派身份当选众议员,在国会走廊里,她第一次和同期当选的安倍晋三icon深谈。
两人聊起修宪、安保,观点惊人契合。2006年安倍icon首次组阁时,毫不犹豫地将她召入内阁,担任特命担当大臣。
那年8月15日,她顶着中韩两国的强烈抗议,成为内阁中唯一在终战日参拜靖国神社的阁员。
安倍看着她顶住压力的样子,赞许地说:“敢于坚持立场,才是合格的政治家。”
这句话成了她的政治信条,而安倍主张的“突破战后体制”,也从此成为她的行动指南,“台湾icon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论调,那时就常在安倍的圈子里被提及,她听得多了,便渐渐当成了理所当然的政治正确icon。
接下来的十几年,高市早苗在政坛稳步攀爬,却也屡屡遭遇挫折。2003年她竞选失利,一度心灰意冷想退出政坛,多亏山本拓icon的求婚与助力,才在2005年重返众议院。
2014年,她成为日本首位女性总务大臣,在任1066天创下最长任期纪录,可两次参选自民党icon总裁都铩羽而归。
每次败选后她都复盘发现,自己的右翼主张虽能吸引核心票仓,但想撬动中间派选票,还需更具冲击力的议题。
而美国icon主导的印太战略,恰好给了她机会。她多次访美,承诺日本会在地区安全中“多担责”,美方对她的表态十分满意,私下里传递出支持日本介入台海的信号。
她心里清楚,抱住美国的大腿,既能获得竞选资源,又能为自己的扩军主张找靠山。
2025年,64岁的高市早苗第三次冲击自民党总裁宝座。这次她学聪明了,竞选时一边提民生政策拉票,一边悄悄强化安保论调。
当选首相后,她在8月15日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试探周边国家的反应。看到国内反对声音微弱,美国也表示默许,她的底气更足了。
此时的自民党内,右翼势力占据上风,而民众对安保问题的关注度因地区局势升温不断提高。她知道,抛出刺激性言论的时机已到。
她的政治逻辑早已清晰:早年家庭与安倍的影响,让她有了右翼的思想根基;多年政坛沉浮让她明白,极端立场是巩固权位的利器;美国的印太布局,给了她介入台海事务的外部支撑;而三次竞选的波折,更让她急于用重磅言论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所以当她最终说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时,没有丝毫犹豫。这不是临时起意的挑衅,而是她顺着自己几十年的成长与政坛轨迹,一步步走到台前的必然发声。从奈良神社前的叛逆少女,到安倍身边的得力干将,再到日本首位女首相,她每一步都在向右翼立场靠拢,每一次挫折都在强化她的极端倾向。那句伤害中日关系的话,不过是她沿着既定政治道路走下去,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罢了。
来源:城客